文/何偉
五歲的小孩,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之下,探究欲望與探究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流露。他們對山山水水感興趣,對花花草草感興趣,對蟲鳥魚蝦感興趣,對廣袤的世界感興趣……可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與他們年齡相仿、相隔數(shù)萬里的另一個小孩。
我家九九五歲時認識了五歲的男孩——托克尋。托克尋和他一樣,也不一樣。托克尋的故事引起了九九極大的興趣,也許是一種本能,也許是因為完全不同的經(jīng)歷,九九的眼神里透露出許多好奇,許多的羨慕,還有許多的擔心……
托克尋生活在比北風的源頭還要遙遠的北方——蒙古國。一座大山連著一座大山的地方就是托克尋的家鄉(xiāng),大山的背后生活著世界上最后一百多名馴鹿人,沒錯,托克尋正是馴鹿人的孩子。
五歲那年,九九住在城市,冷了有暖氣,熱了有空調(diào),進出自動門,上下有電梯;托克尋住在大山間的帳篷里,輕嗅著泥土間的草香,細數(shù)著夜空中的星星,無論季節(jié)交替、雨雪相間,都日復一日地和爸爸媽媽一起守護著馴鹿,隨著馴鹿的足跡履行著游牧民的職責。
五歲那年,九九已經(jīng)非常熟識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他和很多小伙伴一起有說有笑,有打有鬧。五歲那年,托克尋的玩伴只有一位同歲的妹妹,部落里沒有更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他既向往上學,又不想因為上學而離開爸爸媽媽的身邊。到了6 歲,他就要像姐姐們一樣,去山下的村子里——去一個騎著馴鹿來回仍要四天的學堂讀書。
五歲那年,九九時常出游,汽車、高鐵、飛機等發(fā)達的公共交通工具使得他的出游半徑早已超越了國界,游走于多元的文化間,體會著世界之大。五歲那年,托克尋在跟隨爸爸放牧、叉魚、修剪鹿毛之余,有時也能同家人一起騎著馴鹿翻過山頭去走親戚。托克尋得自己去備鞍,盡管只有五歲,盡管要使出吃奶的力氣。當然,他會,他什么都會。他還有一頭屬于自己的馴鹿,一頭白色的、好看的、名字叫作“鷹”的馴鹿。
五歲那年,九九見到了彭懿,他讀著彭懿的攝影繪本《馴鹿人的孩子》,聽著彭懿講創(chuàng)作的故事,展示出在極寒地帶下拍攝到的風土人情,他認識了托克尋。五歲那年,托克尋見到了抱著“一定一定要找到你”的想法的彭懿,他沒有讀過彭懿的作品,也沒聽過彭懿講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但這對忘年交因為要講述一個馴鹿人的故事而變得形影不離,一個成了作者,一個成了主角。而他們倆都成了九九眼中的好奇、羨慕和擔心的對象,成了九九心中的朋友。
閱讀與行走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能幫助孩子豐盈內(nèi)心的捷徑。閱讀里還不夠深刻的感動,我們可以去探訪;行走中無法企及的地方,我們不妨先去閱讀。讀一讀《馴鹿人的孩子》,讀一讀《一定一定要找到你》,讓我們教會孩子與書相交,亦是與人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