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人在不同的時期都有過或長或短、難以排遣的孤獨。每個人又是如何去面對這種種不同的孤獨呢?也許,讀一讀中國臺灣作家蔣勛先生的《孤獨六講》,或許與那深夜的未眠,正好相配。
蔣勛先生在高校執(zhí)教多年,后轉(zhuǎn)向公益演講,進行“美的教育”。他的聽眾來聽課是為了撫慰心靈。林青霞評價蔣勛說:“蔣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nèi)心安定的力量。”席慕蓉說:“蔣勛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shù)門檻的最佳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與歷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會長存?!?/p>
蔣勛先生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在破碎重整中慢慢地找回自我。社會的每個個體,都有不可規(guī)避的孤獨,而這個孤獨,恰恰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契機。
《孤獨六講》重點要談的,不是孤獨外現(xiàn),也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更重要的,是如何尊重孤獨。正視個體的孤獨,是生命的本真,美學(xué)的本質(zhì)。
蔣勛先生以一位美學(xué)家的特有的思維和視角,融合個人的復(fù)雜記憶、切入個人的文化反思,提出叩問靈魂的美學(xué)命題——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美學(xué)是什么?對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無須去專門研究。但是,個體的孤獨,生而為人,無可回避。孤獨是什么?
形體的單一、思想的無伴,甚至文化的孤立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孤獨。借用先生的表達,孤獨有其難以直陳的價值,而其價值的核心就是——跟自己在一起。
只有跟自己在一起,才能清晰而深刻地意識到孤獨的價值。人一路走來,會有各種各樣的際遇。眾多感受里,孤獨會占據(jù)大部分位置。如先生《孤獨六講》之言,有各式青春里有野獸突奔般的“情欲孤獨”;眾人喧嘩卻讓人失聲的“語言孤獨”;從躊躇滿志到落幕無為的“革命孤獨”;與生俱來而暗流涌動的“暴力孤獨”;難以釋放又不可思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為名的綁縛的“倫理孤獨”等。
先生的高明,在于構(gòu)思之精妙,表達之貼切。他以孤獨作為寫作的母題,由此衍生六個子命題,從情欲、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六個維度,立體又交叉地演繹孤獨的內(nèi)涵。文章主體不是簡單地談孤獨是什么,怎么解決孤獨,而是在認清了孤獨的種類后,給予個體自身必要的孤獨,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孤獨?!肮陋毜耐x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guī)范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p>
先生對孤獨的剖析,也是為個體與孤獨的并存做引導(dǎo)。我們現(xiàn)在總覺得個體是“狂歡群里的孤獨者”,因為我們沒有從群體中走出,沒有看到類別的不同,沒有打破規(guī)范的圈子,故而,需要自身誠實地面對自己。簡而言之,就是承認個體的孤獨,接納個體的孤獨,認識個體的孤獨。一個人如果不肯接納自己的孤獨,不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那終究只能淪為他人的發(fā)聲筒而已。
個體的孤獨,其實并不回避群體。個體是群體存在的基礎(chǔ),群體是個體突出的營盤。比如,先生書中對文化的解讀,傳統(tǒng)儒教作為群體文化的代表,在與個體的思想碰撞之后,就誕生了歷史上的思想光輝竹林七賢,在那個時代,群體重壓下的七賢,是孤獨的,自古以來,在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就存在著群體的分分合合的關(guān)系,其中,倫理就是這些分分合合之際的產(chǎn)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張張巨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這張網(wǎng),就是一張個人的身份譜。我們會被定位,被識別,被消費。譬如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兒女、同事、朋友……不同的角色,有的因為倫理關(guān)系,不得自由,難逃孤獨;有的因為文化隔膜,思想孤獨……
于是,我們遭遇了思維的孤獨。多數(shù)人不會為自己發(fā)聲,卻只給流量代言。悲痛的是,人云亦云者附和著俗不可耐的泛文化潮流,娛樂至死者喝著頹文化的心靈雞湯,原以為自己更時尚了,更強壯了,誰知道最終恰恰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此時,需要什么?需要我們的自我修行。接納自己的孤獨,愛上自己的孤獨,這個孤獨的時刻,讓個體為社會、為人類多留一點思想的火種。
讀一讀蔣勛先生的《孤獨六講》,你會不再懼怕孤獨,充盈的內(nèi)心,才能認知生命孤獨的美學(xué)。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