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國強
(北京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
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屬于子囊菌門(Ascomycota)、盤菌亞門(Pezizomycotina)、盤菌綱(Pezizomycetes)、盤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屬(MorchellaDill.Ex Pers.:Fr.),是一類珍稀野生的名貴食用菌。羊肚菌的馴化栽培吸引著大批蘑菇愛好者投身其中。目前羊肚菌室內(nèi)栽培和室外大田栽培模式均取得了一定成功,對于羊肚菌產(chǎn)業(yè)化具有重要意義[1-3]。自2012年我國羊肚菌進入了產(chǎn)業(yè)化時期,種植面積由最初的200hm2,迅速增長到了4667hm2左右。但羊肚菌屬于子囊菌,菌種易退化,加之其生理及遺傳研究基礎薄弱,造成了羊肚菌栽培的不穩(wěn)定性,無法穩(wěn)定盈利,限制著羊肚菌產(chǎn)業(yè)的健康和穩(wěn)定發(fā)展。
目前羊肚菌栽培的菌株普遍采用組織分離的方法獲得,但隨著組織分離、轉代次數(shù)的增加等因素影響,會導致菌株中的其中一種交配型基因逐漸減少或衰退,造成減產(chǎn)或無法出菇[4-5]。因此,建立羊肚菌的單孢雜交育種方法對于羊肚菌品種選育至關重要。不同于擔子菌的雜交育種通常以單孢之間拮抗線處的鎖狀聯(lián)合作為標記,屬于子囊菌的羊肚菌菌絲沒有明顯的鎖狀結合,需要另外特定的標記以確定是否雜交成功。真菌的交配型基因是控制性發(fā)育的1 個基因簇位點。子囊菌中通常含有2 種類型的交配型位點即Mat1-1 和Mat1-2,如果2 個交配型位點位于同1 個細胞核內(nèi),即可在分子層面認定為同宗結合真菌;反之如果分布在不同的細胞核上,則被認定為異宗結合真菌,交配型位點的序列沒有同源性,但調節(jié)著近等的功能,位點兩側有保守的基因序列,因此稱為idiomphom[6-8]。近年來通過對交配型基因(Mat1-1或Mat1-2)的研究,認為目前已被馴化栽培的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和六妹羊肚菌為異宗結合真菌,梯棱羊肚菌的子囊孢子雖為多核體,但為同核體[9]?;蚪M數(shù)據(jù)也表明,梯棱羊肚菌的交配型基因是單拷貝基因[6,10-11],可以直接將其作為1 種共顯性核型標記使用。
收集梯棱羊肚菌親本菌株(F0)的單孢群體(F1),利用顯微操作法分離獲得單孢菌株,并對F1單孢群體交配型進行測定,隨后對F1群體間進行實驗室條件下的隨機配對雜交,獲得Fx菌株,以期為羊肚菌育種工作提供參考。
1.1 供試菌株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M-15、M-CY、M-HM(F0親本菌株)源自商業(yè)化栽培菌株和野生馴化菌株,保存于北京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食用菌實驗室。采用形態(tài)學特征結合ITS 序列分析確證是梯棱羊肚菌。利用自然彈射法收集羊肚菌的子囊孢子。
1.2 單孢分離及純化采用顯微操作技術分離羊肚菌單個子囊孢子。首先采用50%的無菌甘油溶液將孢子稀釋至100 萬個/mL,取50μL 涂布于無菌載玻片,將載玻片置于倒置相差顯微鏡;用拉針儀或手工制備挑針,將做好的毛細管挑針拿在操作手臂上,緩慢將挑針移動至顯微鏡視野內(nèi),在視野下用毛細管挑針吸住分散的單個子囊孢子,抬針,將吸取的子囊孢子在無菌操作環(huán)境下轉移(小洗耳球吹出)至CYM 完全培養(yǎng)基(酵母粉2g/L、蛋白胨2g/L、K2HPO41g/L、MgSO40.5g/L、KH2PO40.46g/L、葡萄糖20g/L、瓊脂20g/L,加無菌水至1L)平板,置于23℃避光培養(yǎng),約36~48h 可見萌發(fā)形成的單菌落。肉眼觀察平皿內(nèi)菌絲,并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若明顯由一個子囊孢子萌發(fā)形成輻射狀菌絲,基本可視為單孢菌株。無菌操作及時切取菌絲生長末端的單根菌絲,轉接至新的培養(yǎng)基內(nèi),即獲得純化的單孢菌絲。單孢群體F1編號為F1(M)n,M 表示親本菌株名稱,n 為數(shù)字編號,代表第n 個單孢。
1.3 交配型基因的測定DNA 的提取中,F(xiàn)0親本菌株、F1單孢群體均為純培養(yǎng)的菌絲體。菌絲體或組織塊經(jīng)液氮研磨后,用裂解液(CTAB 2%、PVP 2%、Tris-HCl 100mmol/L、EDTA 20mmol/L、NaCl 1.4mol/L)裂解獲得DNA 粗提液,經(jīng)V(苯酚)∶V(氯仿)∶V(異戊醇)=25∶24∶1 去蛋白后再經(jīng)乙醇沉淀、RNAase 消解去除RNA 污染,最終獲得純凈DNA,稀釋至50ng/μL,4℃儲存?zhèn)溆谩?/p>
交配型基因的擴增引物為MAT1、MAT2[10],P8-4、P6-1[12],PLiu1、PLiu2。其中引物對MAT1F/R、P8-4F/P8-4R、PLiu1F/R 用于檢測交配型MAT1-1-1,引物對MAT2F/R、P6-1F/P6-1R、PLiu2F/R 用于檢測交配型MAT1-2-1。P8-4F 的核苷酸序列為5′-GCTCTCTTGTGCCCCTTTTGACTAT-3′,P8-4R 的核苷酸序列為5′-TCTACCAGCCATGTGAAAC AAGCAA-3′;P6-1F 的核苷酸序列為5′-GAGA CTCAAATCTGACTGACTTCCT-3′,P6-1R 的核苷酸序列為5′-GAAGAACCTCAGATAAGCGTAAAAT-3′。擴增的目的片段大小分別為1837bp 和1740bp,分別代表MAT1-1-1和MAT1-2-1交配型基因序列全長。25μL 擴增體系包括2×PCRmix(TSINGKE Bio Inc)12.5μL,10μmol/L 的P8-4F、P8-4R 引物各1μL,DNA 模板1μL,ddH2O 9.5μL。PCR 擴增程序為:94℃預變性3min;94℃變性30s,60℃退火30s,72℃延伸90s,30 個循環(huán);72℃延伸10min。所有擴增產(chǎn)物在1.2%(W/V)瓊脂糖凝膠上電泳檢測。
1.4 F1 單孢群體菌絲生長特性測定直接用肉眼觀察菌落特征,主要包括菌絲生長整齊度、顏色、菌核數(shù)量。菌絲日均長速的測定:當菌絲體培養(yǎng)到第N 天(96h)時(以菌絲將近長滿平皿而未長滿平皿時作為測量終點),以接種塊為中心用刻度尺測量菌落直徑(mm),隨機測量4 次,取平均值。菌絲日均長速的計算方法:菌絲日均長速(mm/d)=Y(菌落直徑-8mm)÷2÷培養(yǎng)天數(shù)(d)。最后取5 個重復的平均值。
1.5 F1 單孢群體平皿內(nèi)融合按照Volk 等[13]的單孢融合方法,將基因型分別為MAT1-1-1和MAT1-2-1型的單孢分為一組。在90mm 直徑的PDA平板內(nèi)均分4 個區(qū),分別從MAT1-1-1和MAT1-2-1型組單孢選出2 個單孢菌絲,不同交配型基因按對角線均等排列(為了減少平皿個數(shù)),菌絲塊圓柱體的直徑約0.5cm,菌絲塊之間的距離約為4cm。將接種好的各單孢子菌株繼續(xù)于25℃恒溫培養(yǎng),至菌絲體長至兩兩之間相互交匯,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
1.6 雜交融合Fx 菌株的篩選、鑒定從菌絲交匯處隆起部位挑取0.2cm×0.2cm 接種于新的PDA平皿內(nèi),25℃恒溫培養(yǎng),然后檢測其交配型基因類型,若同時含有MAT1-1-1和MAT1-2-1型基因,則可能是雜交融合子。將同時含有MAT1-1-1和MAT1-2-1型基因的疑似融合菌株與相應的親本F1單孢菌株接種于同一個PDA 平皿內(nèi),觀察其有無拮抗線,若疑似融合菌株與相應的親本F1單孢菌株兩兩間都有拮抗線存在,則表明雜交成功。
2.1 單孢分離及純化待單孢菌絲剛剛萌發(fā)時,挑取單根菌絲,接種于新的CYM 平板,編號,進行培養(yǎng)。共挑取399 個單孢,萌發(fā)獲得并純化得到141個單孢菌株,成功率35.34%。3 個親本菌株的F1單孢挑取成功率差別較大(表1),F(xiàn)1(M-CY)的單孢挑取成功率最低,僅為26.92%;F1(M-15)、F1(M-HM)的單孢挑取成功率較高,均達到40%以上,可能與各親本菌株的F1單孢的活力有關,從而直接影響了單孢的萌發(fā)率,進而影響了單孢挑取的成功率。
表1 顯微操作法挑取單孢的成功率統(tǒng)計
2.2 F1 單孢群體菌絲生理特性由表2 可知,同一親本獲得的單孢群體,在菌絲生長、產(chǎn)生色素方面存在差別。F1(M-15)有1 株單孢產(chǎn)黃褐色素,F(xiàn)1(M-CY)有3 株單孢產(chǎn)黃褐色素,F(xiàn)1(M-HM)無單孢產(chǎn)黃褐色素,但有17 株單孢產(chǎn)灰褐色素。綜合來看,不產(chǎn)色素的菌株最多,占比84.8%,產(chǎn)黃褐色素的菌株占比2.9%,產(chǎn)灰褐色素的菌株占比12.3%。
表2 基于PDA 上的培養(yǎng)特征的單孢菌株分組
由表3 可知,同一親本獲得的單孢群體,單孢的生長速率差別也很大。F1(M-CY)的最小生長速率值最小,為0.85cm/d,F(xiàn)1(M-HM)的最大生長速率值最大,為1.93cm/d,而3 個單孢菌株的平均生長速率相差不大,分別為1.49cm/d、1.46cm/d、1.53cm/d。
表3 單孢菌絲生長速率 (cm/d)
2.3 F1 單孢群體的分型不同引物對的特異性存在較大差別。由表4 可知,相比較使用MAT1F/R、MAT2F/R 引物對,利用P8-4F/P8-4R、P6-1F/P6-1R 引物對可以較好地擴增出MAT1-1-1、MAT1-2-1基因,用于區(qū)分出單孢的交配型基因類型,檢出率達87.5%,基本與使用PLiu1F/R、PLiu2F/R引物對結果一致,因此,采用P8-4F/P8-4R、P6-1F/P6-1R 引物對擴增交配型基因。
利用改進的特性引物(P8-4F/P8-4R、P6-1F/P6-1R)進行PCR 擴增,檢測單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由表5 可知,共完成93 株單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分型,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MAT1-1-1與MAT1-2-1型單孢菌株數(shù)分別為37 株和51 株,比例為0.73∶1。其中F1(M-15)、F1(M-CY)、F1(M-HM)基因型為MAT1-1-1型的菌株數(shù)分別為15 株、14 株、8 株,基因型為MAT1-2-1型的菌株數(shù)分別為22 株、15 株、14 株。僅有F1(M-CY)中1 株菌株未檢測出交配型基因類型。F1(M-15)中4 株菌株同時檢測出兩種交配型基因類型,重復試驗結果依然如此,可能這4 株菌株為混合孢子,非單孢。
表4 不同引物對單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的檢出統(tǒng)計
表5 單孢菌株的交配型基因分型統(tǒng)計
2.4 單孢菌株間融合表現(xiàn)將已鑒定的不同交配型基因單孢菌株接種于同一平板,使菌絲接觸,發(fā)生融合。初步共完成配對408 個組合。挑取不同交配型基因單孢接觸的融合帶,接種于新的PDA 平板,待菌絲剛萌發(fā),挑取單根菌絲。由表6 可以看出,菌株之間兩兩生長接觸,表現(xiàn)出3 種融合類型:(1)有融合帶(隆起),無色素;(2)有融合帶(隆起),產(chǎn)生褐色素;(3)無融合帶,兩菌株菌絲互相滲透生長。其中第2 種融合類型最多,占比43.4%,第3 種融合類型最少,占比僅為16.9%。
表6 不同交配型單孢菌株的平皿雜交統(tǒng)計
2.5 單孢融合菌株的鑒定將挑取的融合菌株,分別與母本進行拮抗試驗,與親本菌株都存在拮抗的菌株可能是雜交菌株。將與親本菌株都存在拮抗的融合帶菌株進行PCR,測序,鑒定交配型基因類型。鑒定出F1(M-CY)2×F1(M-15)8 同時含有MAT1-1-1型和MAT1-2-1型基因,為融合子。
采用顯微操作技術從3 株梯棱羊肚菌栽培菌株(F0)的子囊孢子群體(F1)中分離出單個孢子,進而獲得單孢菌株,并且單孢分離效率較高,達35.34%。顯微單孢分離技術尤其適合孢子較大的羊肚菌,單孢分離成功率較稀釋涂布法高。羊肚菌的子囊孢子較大,約十幾個微米,且識別度高,便于進行顯微操作。此外,相較于稀釋涂布法分離單孢,顯微操作在稀釋倍數(shù)合適的情況下,即每個視野內(nèi)2~3 個單孢,可以較好地排除兩個或多個子囊孢子的粘連(稀釋法易發(fā)生),確保分離得到的是單個孢子。F1單孢群體交配型基因分型結果表明,在隨機挑選的93 株單孢分離菌株中,交配型基因分型僅有4 株菌株同時檢測出兩種交配型基因類型,可能這4 株菌株為混合孢子,相較于一般的稀釋法(成功率小于30%)單孢挑取分離成功率很高。
F1單孢群體的菌絲生理特性研究表明,不同單孢的菌絲生長速率差別較大,最小的生長速率和最大的生長速率可相差1 倍。主要是由于子囊孢子是先經(jīng)過減數(shù)分裂,而后再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的,基因出現(xiàn)了隨機組合,一個子囊內(nèi)的8 個子囊孢子有4 種基因型,而由于存在多個基因位點,理論上減數(shù)分裂得到的子囊孢子的基因型都不完全相同[14]。因此,分離到的單孢間可能存在差異,表現(xiàn)在菌絲生長速率、菌絲形態(tài)、產(chǎn)生色素等方面。
不同交配型基因擴增引物對的特異性存在較大差別。不同于Du 等[10]使用擴增引物MAT1F/R、MAT2F/R 對14 株黑色羊肚菌進行交配型基因的分型,本研究利用P8-4F/P8-4R、P6-1F/P6-1R 引物對可以擴增出MAT1-1-1、MAT1-2-1基因,較好地區(qū)分出單孢的交配型基因類型,檢出率達87.5%。這可能與引物與交配型基因的DNA 序列結合的特異性有關。
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單孢分型,尤其適合于遺傳背景不完備、基因標記缺乏的子囊菌的遺傳標記。本研究中,不同交配型的F1單孢平皿配對試驗,成功篩選出1 個雜交子,為羊肚菌單孢雜交育種工作奠定了基礎。但在平皿內(nèi)進行單孢雜交,僅僅依靠交配型基因標記難度較大,如何判斷雜交融合成功、如何有效篩選是難點?,F(xiàn)有的基于拮抗反應和交配型基因的PCR 法,工作量大;而且基于交配型基因的融合觀察,存在拮抗的干擾;同時挑取融合帶中融合菌絲,存在親本菌絲的干擾,難度較大,效果依然不太理想。因此,需進一步研究有效的篩選標記以提高篩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