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chǎn)黨開國領(lǐng)導(dǎo)人群像里,1915 年出生的胡耀邦算是“紅小鬼”。14 歲便參加革命的胡耀邦雖然只在湖南瀏陽縣初級中學(xué)讀了一年,卻終生保持了學(xué)而不厭、孜孜不倦的良好習(xí)慣,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尤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一次,毛澤東在總政視察工作,當談到我軍干部自學(xué)成才時,興奮地說:“舒同是黨內(nèi)的才子,是黨內(nèi)一支筆,他的東西一半是過去的,一半是自學(xué)的,而胡耀邦完全是自學(xué)的?!?/p>
1948 年2 月7 日,毛澤東明確指示東北野戰(zhàn)軍不休整,抓緊冬季作戰(zhàn),爭取主力早日南下北寧線,“完全控制阜新、義縣、興城、綏中、榆關(guān)、昌黎、灤縣地帶”,以“應(yīng)對蔣軍撤退”。這就是設(shè)計遼沈戰(zhàn)役“關(guān)門打狗”的最早藍圖。同時,毛澤東指示晉察冀野戰(zhàn)軍2 月底3 月初可打平綏,即察南綏東一線,4 月或5 月打冀東。確切地說,那次戰(zhàn)役的全名是察南綏東戰(zhàn)役。察南是察哈爾南部,即今天的張家口地區(qū),綏東是指內(nèi)蒙古的集寧地區(qū)、呼和浩特地區(qū)。此地是傅作義部隊的兵糧要道,平張、平綏兩條鐵路必經(jīng)地??傊粋€意圖就是把傅作義集團留于華北,配合東北野戰(zhàn)軍解放全東北。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赴前線作戰(zhàn)的胡耀邦與在異地的愛人李昭相互牽掛,只能靠鴻雁傳書。李昭參加革命前已是高中一年級的水平,并有相當?shù)墓盼幕A(chǔ)。1948年3月3日,她給胡耀邦寫來詞曲一闋:
一去一來三百里,五日以為期,六日歸來已是遲。但愿相煩喜鵲兒,先報那人知!
胡耀邦當年33 歲,李昭27 歲。兩人感情極好,相見離別都有約期。李昭一直掛念胡耀邦的安危,還多情勞駕喜鵲要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他。
胡耀邦讀后動情,即把自己部隊的出征壯舉告訴了愛妻:
連去連追將千里,勝利必可期。三月雖歸竟大遲,但愿娓娓燕,及時伴春飛。
李昭對“一去一來三百里”都在計算,忽聽“連去連追將千里”是否把她嚇著了?三天以后,胡耀邦又補寫了一首七律,重申“勝利必可期”的信念。他在寫詩的第二天即出征北上了。
一紙命令往北征,十萬熊羆似潮涌。興師已定云霄志,雪恨那堪兒女聲。寄語雖嫌情意短,跨鞍頓覺馬蹄輕。叮嚀及時讀新報,頻頻捷語亦銷魂。
這首七律寫于1948 年3 月6 日。胡耀邦要去察南作戰(zhàn),寫給愛人的臨別贈言,且是即興賦詩,當時沒有題目。1951 年1 月,胡耀邦回憶起這首七律,在一張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公用箋上寫下來,因為時隔三年,追記的詩句與原文有一定出入,把原詩的寫作日期也記錯了,寫成“時在一九四八年一月”,但與原詩抒發(fā)的情懷、對愛人的叮囑及遣詞用句基本相同。這次追憶,他給原詩擬定了題目,即《察南戰(zhàn)役討伐傅匪出征前寄李昭》。
胡耀邦在1987 年1 月后不再擔任中央的重要工作。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離職后的他翻閱了自己10年中的全部文章和講話等,通讀了馬列全集和《資治通鑒》,并對舊詩發(fā)生了濃厚興趣。他曾向兒子胡德平講自己一生中有兩大遺憾:一是不懂外語,二是不會中國古詩詞的平仄格律。于是,他選擇了古詩文的習(xí)作。
賀晉年曾任裝甲兵副司令員,晚年以習(xí)畫為樂。胡耀邦為其夫婦賦七絕一首:
伏櫪年華黯卻纓,拼將鐵骨賦丹青。
丹青灑處生梅竹,賺得清香滿玉庭。
1988 年8 月7 日,曾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的林萍,前往煙臺看望正在當?shù)匦蒺B(yǎng)的胡耀邦。胡耀邦向其贈詩一首:
歷下名士原無分,梁山好漢又同宗。
年華意氣輸肝膽,美味佳肴數(shù)大蔥。
內(nèi)戰(zhàn)難逃鬼蛇罪,蘋梢能辨東西風(fēng)。
此身只合蓬萊老,青松明月照蒼穹。
末尾署名:“胡耀邦戊辰立秋后”。
1988 年8 月,胡耀邦致蕭克詩一首:
寂寞沙場百戰(zhàn)身,青史盛留李廣名。
夜讀將軍羅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署名后的日期是“八月十四日”。
蕭克所著《浴血羅霄》一書,于當年8 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蕭克將書贈給胡耀邦,胡耀邦讀后撰此詩致意。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贊蕭克為“白袍小將”?!拔幕蟾锩敝?,蕭克致信毛澤東說,那時紅軍隊伍每多一個人,毛主席都說好呀,我們隊伍又多了一個人。信中意思是希望毛主席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那么,胡耀邦在這首詩中為何把飛將軍李廣和蕭克相提呢?為此,他曾對兒子釋疑解惑:“‘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词捒送镜馁Y歷、條件、貢獻來說,本應(yīng)盡享大將名譽的,但革命隊伍中有些事兒也說不清啊?!?/p>
半個月后,胡耀邦同陳維仁談話,贈詩一首,并共進晚餐。
碧海秋昊又相逢,忽聞退作長壽翁。
十載辛耘莫嗟少,栽得桃李到瀛蓬。
署名后日期為“九月一日”。
陳維仁系胡耀邦在中央黨校工作時的秘書,后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88 年秋,陳維仁在煙臺見到胡耀邦。胡得知他退下副校長之位,便寫此詩勉勵。
幾天后,胡耀邦在煙臺賓館的信紙上寫詞一首《戲贈于光遠同志,調(diào)寄漁家傲》:
科學(xué)真理真難求,你添醋來我加油,論戰(zhàn)也帶核彈頭。核彈頭,你算科學(xué)第幾流?
是非面前爭自由,你騎馬來我牽牛,酸甜苦澀任去留。任去留,濁酒一杯信天游。
署名后是“九月五日草”。
于光遠稱,這首詞是那年10 月由胡德平送到他家的。
胡耀邦離開煙臺,回京途中路過濟南,原本打算要去拜訪中央蘇區(qū)時期的老戰(zhàn)友譚啟龍,卻得知譚啟龍因病去上海治療,悵然若失,于是寫七律一首相寄:
年逾古稀能幾逢?逆交難忘六十春。
蒙冤AB 雙脫險,戰(zhàn)處南北俱幸存。
牛棚寒暑相憶苦,開拓歲月倍感親。
遙祝康復(fù)更添壽,壽到雛聲勝老聲。
署名后寫道:“九月十七日寫于濟南九月二十六日書于北京”。
“蒙冤AB”是指1930 年贛西南蘇區(qū)“肅反AB 團”運動擴大化,許多紅軍指戰(zhàn)員被打成“AB 團”分子。胡耀邦與譚啟龍初識于1931 年7 月,在共青團湘贛省委兩人并肩工作過兩年時間。以后胡耀邦參加長征,譚啟龍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zhàn)爭,彼此“戰(zhàn)處南北”相互不通音信。新中國成立后,無論在四川、北京或貴州,見了面一談起來就沒個完,相知極深。
此外,胡耀邦還給他的老熟人、老部下魏巍寫過一首詩:
禹域乾坤變,人間爪鴻新。
梁音千百囀,此曲最牽情!
解放戰(zhàn)爭時期,胡耀邦曾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第3 縱隊政委,魏巍在3 縱任政治部教育科科長。魏巍一直以來對胡耀邦很敬重,很有感情。魏巍寫作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產(chǎn)生過很好的社會影響。后來,魏巍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兩次到長征路探訪,完成了《地球的紅飄帶》一書。這是描寫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長篇力作,共47 萬字,于1988 年5 月出版。這年8 月1 日,魏巍將《地球的紅飄帶》贈送給胡耀邦。胡耀邦于8月10 日給魏巍寫信,信中說:“你‘八一’建軍節(jié)送給我的新著,我第二天就收到了?!?/p>
1988 年,胡耀邦到山東濟南探望譚啟龍未遇,作詩相贈
因采訪陜甘寧邊區(qū)南區(qū)供銷社的素材,甘肅作家姜安數(shù)次奔赴延安,并且結(jié)識了原南區(qū)供銷社指導(dǎo)員劉世昌。劉世昌老漢身材高大,樂觀、豪爽。在與劉世昌的交談中,她了解到一個曾發(fā)生在胡耀邦與劉世昌之間的充滿人間真情的故事。戰(zhàn)爭年代,胡耀邦夫婦因戰(zhàn)事繁忙要上前線,便將剛出生的兒子送給陜北游擊隊長、延安的勞動模范劉世昌扶養(yǎng),取名“劉湖”。新中國成立后,劉世昌把劉湖送到北京交給胡耀邦夫婦??墒牵罘驄D卻讓劉湖在填寫各類表格的“家庭成員”一欄中,一律填寫劉世昌夫婦。40 多年前一度因戰(zhàn)爭導(dǎo)演出的悲涼故事,在40 年后卻被友愛之手寫成了喜劇。不同身份、地位差別很大的父母,竟擁有著同樣一顆仁慈、善良、體貼他人的心。陜北與北京兩個家庭千里情誼一線牽,常來常往親如一家。姜安被這動人的故事震撼了。于是,在剛動過大手術(shù)、脫離生命危險不久,她就以虛弱之手握筆,記述下這個故事。1986 年,《報告文學(xué)》雜志、《人民日報》(海外版)同時刊載了她寫的紀實文學(xué)《兩位父母》。作品發(fā)表后,反響強烈。但是,姜安心中卻一直惴惴不安,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沒有條件向胡耀邦一家采訪,不知道作品在胡耀邦家庭中的評價如何,更擔心作品會有與事實不符之處,引起兩個家庭矛盾。于是,1988 年春,她將一份發(fā)表作品并附一封征求意見信,寄給胡耀邦。不久,胡耀邦夫婦寫了回信,對作品談了看法、感想。他們對姜安的身體狀況表示真誠的關(guān)心,并且在郵件中還夾著一幀三首胡耀邦用毛筆題寫的《答女作家姜安》:
(一)
霜月皎皎到中庭,弱女濃妝理素琴。
窗前嘎然一聲響,料是孤鴻落寒汀。
(二)
世事匆匆各浮沉,風(fēng)云叱咤多女英。
死神面前猶奮筆,君是巾幗罕見人。
(三)
滄桑變化尋常事,人間悲歡最牽魂。
誰能偷得蟠桃果,憐取卿卿錦繡文。
落款“胡耀邦九月二十五日”——這天正是1988年的中秋。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受命擔任重要領(lǐng)導(dǎo)職務(wù)后,胡耀邦在一些講話中引用古典詩詞,妙語連珠,興味盎然,傳為佳話。1979 年9 月22 日,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中宣部部長的胡耀邦出席一個茶話會,與會者是在京的農(nóng)業(yè)科學(xué)家、教育家以及早期從港、臺和國外歸來的從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或農(nóng)業(yè)教育的知識分子代表。胡耀邦向他們介紹當年農(nóng)業(yè)形勢時,吟誦了歐陽修詞《浪淘沙》的下半闋,但改了幾個字:“聚散苦匆匆,此際難逢。今年花勝去年紅。料得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其中,“此際難逢”,原作是“此恨無窮”。他這一改就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借以形象地描述當時農(nóng)業(yè)邁出改革步伐的喜人景象。胡耀邦說:“今年農(nóng)業(yè)這朵花紅勝過了去年,我們應(yīng)有信心使這朵花明年比今年還要好。希望大家努力奮斗,明年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相聚?!彼倪@番比喻形象、樂觀喜慶的話說完后,全場氣氛更加活躍起來。
9 月6 日,胡耀邦在中宣部召開的關(guān)于《歌德與“缺德”》一文的座談會上發(fā)表談話,末尾說道:“我們打倒‘四人幫’三年了,有些干部,還是那么畏畏縮縮,氣不壯。借用駱賓王一句詩來說:‘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斎凰脑獠皇沁@樣的。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狀態(tài)改變過來?!?/p>
1980 年2 月9 日,胡耀邦在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舉辦的迎春茶話會上發(fā)表講話。由于有人請胡耀邦講形勢,他就借解讀辛棄疾詞《漢宮春》,一開頭談對于形勢的看法。此前2 月5 日,《人民日報》在其特約評論員文章《大有希望的八十年代》末尾,已經(jīng)對這首詞作了介紹。胡耀邦覺得不完全,于是“又重新編了一下”。他侃侃而談:
頭一句叫,“春已歸來”,春天已經(jīng)回來啦!第二句是,“東風(fēng)從此,染柳熏梅”,春天回來以后,東風(fēng)吹得柳樹綠油油的,吹得梅花開放起來,香香地撲鼻。他原來的詞叫“熏梅染柳”,為著念起來順口,我把它調(diào)換了一下,叫“染柳熏梅”。如果引用到我們這里來,就是,東風(fēng)從此,把我們祖國的山河,好好地打扮起來。第三句是,“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春天到來以前,料想那個經(jīng)過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燕子,在立春這天晚上,連做夢都夢到百花盛開的園林里去了。我們在座的同志,也是經(jīng)過多少風(fēng)雨的燕子啊。我們這些同人民、同黨共命運同患難的時代的燕子,在立春那天,做夢也夢到我們國家的“四化”建設(shè),進入一個社會主義強國的境界里面去了。我把上面的幾句重復(fù)一下,就是“春已歸來,東風(fēng)從此,染柳熏梅。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這不知可不可以算上闋。
辛幼安的詞里還有幾句話,也是好的。第一句叫“無端風(fēng)雨,未肯收盡余寒”。引到我們的形勢上面來說,就是現(xiàn)在還有消極因素干擾著我們,這也是一種無端風(fēng)雨,一種干擾破壞的因素?!拔纯鲜毡M余寒”,即還有“四人幫”的余毒……余毒也是一種余寒嘛。辛幼安是愛國詩人,因為有余寒,有些信心不足了,他發(fā)出感嘆說:“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huán)?!薄敖膺B環(huán)”,是戰(zhàn)國末期的一個典故,秦國的秦昭王派人送一串玉連環(huán)給齊國說,聽說你們齊國人很聰明,送給你們一串玉連環(huán),請你們解一解。當時襄王恐怕不在了,襄王老婆叫君王后,是個很有見解、做事很有魄力的人。她把臣子召集起來,看誰能解得開。結(jié)果,誰都不知怎么解。君王后很生氣,說:你們?nèi)际巧倒?、笨蛋,她拿起錘子,一下子就把連環(huán)砸開了?!鹾笠呀?jīng)學(xué)會解連環(huán),就是把它砸開嘛!辛幼安為什么還要問,何人會解連環(huán)呢?所以,特約評論員的這兩句話不大好,最好改一改。因為同我們比較,我們絕大多數(shù)同志,沒有什么“清愁不斷”。我不知在座的同志對國家的形勢,有沒有清愁不斷、憂心忡忡的人,我看,可能有。全國可能有一點、也不會太多。所以特約評論員同志的這兩句話最好改一改,改為“欲問清愁客,何時學(xué)會解連環(huán)”。把憂慮解除了,解放掉了。
下面重新說一下:“無端風(fēng)雨,未肯收盡余寒。欲問清愁客,何時學(xué)會解連環(huán)?!蔽覀兘膺B環(huán)的辦法很多,君王后的魄力是值得學(xué)習(xí)的,但方法不一定好,不一定都用砸的辦法,要因事而異,實事求是。
在這篇講話的最后,胡耀邦說:“出版界二十萬大軍,人手很多啊!”然后仿效毛澤東詞,以“二十萬軍同心干,書刊滾滾來天半,萬人看”來作結(jié),風(fēng)趣雋永,令與會者經(jīng)久難忘。
對聯(lián),工整精練,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藝術(shù),素為人民喜聞樂見。胡耀邦對對聯(lián)也喜愛有加,常突顯出他的獨到之處和獨到見解。
1959 年秋,胡耀邦在河南視察共青團的工作,路過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見到一副清代人寫的舊聯(lián):“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胡耀邦在談笑中,將它改為:“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明代東林黨人顧憲成,曾為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撰題一聯(lián):“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1981 年,北京有個青年模仿此聯(lián),寫道:“風(fēng)聲雨聲不吱聲,了此一生;國事家事不問事,平安無事”。胡耀邦知道此事后,認為這個青年思想太消沉了,便也改寫一聯(lián):“風(fēng)聲雨聲悲嘆聲,枉此一生;險事難事天下事,爭當勇士”。這樣一改,很自然地批評了這個青年的糊涂思想,又深刻地體現(xiàn)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革命精神。
胡耀邦一直很忙,但他在工作中也常有感而發(fā),順手寫副對聯(lián),別有一番情趣。
1980 年春,胡耀邦在全國文化局長會議上曾作一聯(lián):“狠鉆新本領(lǐng),甘當小學(xué)生”。還加了一條畫龍點睛的眉批:“合格干部”。
1981年末,胡耀邦為全國電影工作者撰寫了一聯(lián):“堅持兩分法,更上一層樓”。
1982 年春節(jié),在中央召開的團拜會上,胡耀邦又作一聯(lián):“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
1982 年春節(jié)前夕,胡耀邦視察海南時,寫了一副對聯(lián):“祖國寶島連天春色,人間神州遍地風(fēng)雷”。
1988 年7 月,胡耀邦為《中國青年》雜志題字:“長風(fēng)送乳燕,摘斗傳佳音”。
1988 年,胡耀邦為《從汾河到?jīng)錾健?一八四師戰(zhàn)斗歷程》題字:“鐵馬金戈史,翻天覆地人”。
1988 年秋,胡耀邦錄了杜甫詩中二句祝郭化若84 歲壽誕:“濟時敢受死,寂寞壯心驚”。
胡耀邦在“文革”時手書云南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寄情于聲韻紙筆,抒發(fā)了自己剛剛離開“五七”干校后回到北京,目睹國家遭受苦難的蒼涼心境,也為積累了深厚文化底蘊的昆明大觀樓增添了新的一筆重彩。
在舊報紙上練字,是胡耀邦的習(xí)慣,直到晚年依然如此。胡耀邦于北京富強胡同家中手書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大約在1973 年1 月。胡耀邦將大觀樓長聯(lián)主要書寫在《參考消息》舊報上。這份4 開報紙被剪裁為16 開大小的八幅,其中有兩幅可以清楚地看到“參考消息1972 年12 月16 日(星期六)”字樣。為他人題字的時候,胡耀邦通常將字寫得很大,自己練字時則保持在一兩寸大小。練字時一般比較從容,追求書法的結(jié)體和筆力。他不僅完整寫下了大觀樓長聯(lián),一字不誤,還于卷首認真地書寫了“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字樣,末尾更是寫上了“作者孫髯”四個字。整個手書長聯(lián),首尾貫通,一氣呵成。
1973 年1 月,胡耀邦結(jié)束了在河南省潢川縣黃湖“五七”干校長達四年的勞動生活,回到北京等待分配工作。一回到家中,胡耀邦就抓緊時間看書學(xué)習(xí),時而揮毫寫字。這項愛好因受“文革”動亂影響已經(jīng)中斷了五年多。
胡耀邦喜愛書法,他的書法情結(jié)可以追溯到幼年時代在湖南瀏陽山鄉(xiāng)度過的貧窮歲月。在他的家鄉(xiāng)蒼坊村,至今還流傳著胡耀邦用樹枝在門前疏松的土地上寫字的故事。
胡耀邦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和愛好。他14 歲參加革命后,戎馬倥傯,沒有多少時間來練字。倒是長征來到陜北后,他擔任中央軍委組織部部長期間,伏案揮毫的機會較多,也是他書法水平提高較為明顯的時期。
胡耀邦讀書很多,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不斷深入認識從積極方面影響著他的書法水平。每到名勝之處,他總是對楹聯(lián)崖刻分外留意,誦讀之間亦揣摩書法功力。
1946 年離開延安奔赴作戰(zhàn)前線后,胡耀邦停止了書法練習(xí),待到恢復(fù)起來已經(jīng)是20 世紀50 年代擔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時候的事了。擔任胡耀邦秘書的高勇回憶說,住在富強胡同的時候,胡耀邦書房里甚至沒有齊備的文房四寶,不過在外屋的秘書辦公室里這些東西一應(yīng)俱全,還有一些碑帖。有時候,通常是晚間,胡耀邦辦公或讀書累了,就走到外屋,坐到高勇的辦公桌前提筆寫字。
胡耀邦寫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借此機會讀寫古典詩文,進行背誦。胡耀邦經(jīng)常書寫毛澤東詩詞,也寫魯迅的詩,還書寫過不少古文片段。20 世紀60 年代初,胡耀邦背誦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曾經(jīng)將全文書寫下來。結(jié)果,他可以將《報任安書》背誦得非常流暢。
胡耀邦練字通常寫在廢報紙上,練過字的舊報紙就歸廢品收購站了。秘書高勇有心,保留了一些他寫過字的舊報紙。誰知“文革”襲來,高勇受到?jīng)_擊,這些胡耀邦的練字紙張全部散失。
胡耀邦書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被保存下來,還是高勇的功勞。1973 年1 月底,春節(jié)前幾天,仍在潢川黃湖“五七”干校的高勇到山西大同看望父親,經(jīng)過北京時去看望老首長。他發(fā)現(xiàn)胡耀邦在看過的《參考消息》上練字,寫的正是大觀樓長聯(lián),就問為什么寫這個,胡耀邦回答說,最近毛主席提起過這個長聯(lián)。這天告辭的時候,高勇索要剛寫成的這幾頁大觀樓長聯(lián),胡耀邦隨口答應(yīng),由此這七頁珍貴的手書得以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