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巖
(內蒙古通遼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通遼)
由于普外圍手術患者將要面臨手術,由于對手術的未知心理以及從各種網絡渠道得知的手術失敗的一些案例,導致患者非常容易出現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從而對治療感到畏懼,對手術治療的正常進行造成不良的影響[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收錄的86 例普外圍手術期患者為對象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將兩組的生活質量指標、心理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做比較,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總計86 例普外圍手術期患者為對象,隨機以每組43 例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性22 例,女性21 例,年齡為19~63 歲,平均(41.32±11.29)歲。對照組有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齡為18~64 歲,平均(41.46±11.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遵循醫(y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維持手術之前健康的身體狀態(tài),在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的生理特征,進行飲食護理,指導鍛煉運動,并給予患者的適當心理疏導,若過程中出現問題及時的向上級反饋并解決。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術前心理干預。協助患者在病床上調整舒適的體位以緩解其緊張感,在手術前提前告知患者手術的一些注意事項,為患者介紹主治醫(yī)師的在此次手術治療上的權威性,同時為患者介紹手術的相關成功案例,減少患者內心的焦慮,同時帶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和相關護理人員和醫(yī)師,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手術當天提前為患者進行病床的準備[2]。②術中心理干預,由患者關系最好的護理人員全程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不斷的鼓勵患者,同時再次為其介紹主治醫(yī)師以及相關醫(yī)護人員,緩解患者內心的不安,保證手術的正常進行[3]。③術后心理干預。術后多于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內心活動,并及時予以患者反饋解決患者的情緒問題,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為避免患者無所事事的情況下容易胡思亂想,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通過觀看影視作品、閱覽書籍以及聽音樂來轉移注意力,緩解患者精神上的疲勞,同時指導和輔助患者的家屬照顧患者,關心和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4]。
根據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標進行對比,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社會職能、情緒狀態(tài)、身體質量以及生理功能。
根據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對比,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進行評價,其中SAS 和SDS 的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低。
根據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按照醫(yī)院給出的問卷調查方式,滿分100 分,<60 分為不滿意,60~90 分為滿意,>90 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l00%。
此次研究將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用來計算,計數資料以(%)表示,并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的生活質量指標(社會職能、情緒狀態(tài)、身體質量以及生理功能)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指標在治療后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的心理情況(SAS 以及SDS 評分)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心理情況在治療后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中觀察組(滿意度97.67%)要高于對照組(滿意度8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生活質量指標(±s,分)
表1 生活質量指標(±s,分)
注:*與觀察組對比,P>0.05;**與觀察組對比,P<0.05。
表2 心理情況(±s)
表2 心理情況(±s)
注:*與觀察組對比,P>0.05;**與觀察組對比,P<0.05。
表3 護理滿意度(n,%)
在臨床治療中,圍手術期是指患者整個手術的過程,具體的時間是從確診患者的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開始,一直到手術執(zhí)行完畢乃至后期的康復質量這一整個的過程,圍手術期的時間一般在手術前5~7 d 到手術結束后的7~12 d,實際的時間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來決定[5]。由于普外圍手術患者將要面臨手術,由于對手術的未知心理以及從各種網絡渠道得知的手術失敗的一些案例,導致患者非常容易出現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從而對治療感到畏懼,對手術治療的正常進行造成不良的影響[6]。對普外圍手術期患者在圍術期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降低焦慮、不安、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出現,同時還能提高手術過程中的安全性,有助于手術治療的正常開展[7]。除此之外,心理護理干預還能幫助患者在手術后及早的穩(wěn)定血壓和脈搏,降低術后出現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并且能夠讓患者保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后續(xù)的治療,從而加快患者的身體恢復速度,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減少不必要的醫(yī)患糾紛的出現,有助于醫(yī)患和諧[8]。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生活和飲食方面不規(guī)律的影響以及膳食結構的不斷變化,再加上全球人口老年化的加劇和環(huán)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導致各種類型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有呈年輕化的趨勢,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因此研究普外圍手術期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護理手段對社會有重要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的生活質量指標(社會職能、情緒狀態(tài)、身體質量以及生理功能)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活質量指標在治療后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心理情況(SAS 以及SDS 評分)在治療前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心理情況在治療后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中觀察組(滿意度97.67%)要高于對照組(滿意度8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對普外圍手術期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相比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臨床效果更加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調節(jié)了心理情況,增加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普外圍手術期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調節(jié)心理情況,增加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