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武
我是一名茶學專業(yè)學子,今年是我和茶打交道的第六年。
從本科讀到碩士,茶學專業(yè)課學了不少,主要可分為三類:茶的種植、茶的生產和茶文化。這三類中,每一類都包括很多內容,茶的種植包括栽培、育種、病蟲害防治等,茶的生產包括制茶、茶葉深加工、審評與檢驗等,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藝等。
其中,制茶最能體現茶學專業(yè)特色,我學制茶也下了很大功夫。茶葉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六類:綠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白茶。其中,不發(fā)酵的綠茶保留了茶葉的清香,沖泡后又具“清湯綠葉”的品相,是中國人喝得最多的一種茶。龍井就是綠茶的代表之一,在各種茶中,我最擅長制龍井茶。
制做綠茶主要有殺青、揉捻、做形、干燥等步驟。殺青是綠茶形狀和品質形成的工序,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鮮茶葉中的氧化酶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同時促進內含成分迅速轉化,讓茶在加工過程中不會變紅、變黃,保持應有的綠色,同時蒸發(fā)茶葉中的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于揉捻成形。
殺青有蒸青、炒青、曬青等方式。龍井茶用的是炒青,也就是將茶葉在殺青鍋內進行翻炒。炒青過程遵循高溫和迅速兩個原則。同時因為殺青鍋的溫度不是自動控制的,還要隨時掌握好殺青鍋的溫度,注意翻炒過程中鍋溫變化。一開始的時候,我其實對于練習殺青十分恐懼。因為殺青鍋內壁溫度超過180度,鍋外溫度則更高,技術稍有不到位,手就會被灼傷,燙出的水泡很久都不能痊愈。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周圍一聲聲痛苦的“咝”,這肯定又是哪個“殺青鍋調教技術”不到位的同學發(fā)出的。為了不破壞茶葉的味道,我們在不小心被燙傷時只能忍住疼痛,完成接下來的步驟再停下來涂抹藥膏。
我在一次又一次被燙傷中慢慢習慣了殺青鍋的溫度,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實操中不斷地精進著自己的技術。就像我的老師曾經說過的:“只有經過一個月殺青鍋的考驗,才可以真正稱得上學過制茶。”我從多次炒茶失敗的經歷中知道了,原來殺青需要高溫,但并不是越高越好。溫度一定要先高后低,如果一直用高溫炒制,茶葉容易變焦,而且葉綠素破壞較多,對綠茶的品質有很大影響。從第一次膽戰(zhàn)心驚的殺青鍋操作體驗,到自己獨立炒出一鍋鍋清香馥郁的茶,其中的“痛苦”和收獲,讓我感到滿足與自豪,同時也讓我多了幾分對學習茶學專業(yè)的信心。
茶自然冷卻之后到了“揉捻”環(huán)節(jié)。揉捻是塑造綠茶外形的一道工序,我們可以把揉捻理解為兩個動作。揉是使茶葉成條,捻是用外力破壞茶葉的細胞組織,讓茶葉更好沖泡。在揉捻時,需要用雙手將殺青后的茶葉抓在手心,緊貼水篩進行揉捻。每次練習時,我都嚴格按照“輕、重、輕”的節(jié)奏。在剛開始時,要輕壓脆弱的茶葉;當茶汁被揉捻出來,比較濕潤時,略微加重力道;最后基本成形時,輕揉以免揉碎茶葉。除了通過不斷練習逐漸掌握揉捻技巧以外,我還總結出影響揉捻效果的兩個要點:一要控制力道,每一次的力度盡量保持一致;二要盡量把所有茶葉都抓握住,充分進行揉捻。
茶葉經過充分揉捻之后,處于條索狀態(tài),并且有一定的緊結度,看上去表面很濕潤,摸上去還會有粘手感覺。接下來就要為茶葉做形。我們需要再次把茶葉放進殺青鍋,邊加熱邊壓制成扁平形。做形時,需要用手緊貼茶在殺青鍋內進行壓制。這時候鍋里的溫度一般達到60到70度,手離滾燙的鍋底就隔了幾片茶葉的距離,所以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在壓制的過程中我發(fā)現,絕不只是簡單用力,如果手上力度不均勻,就會導致茶葉多有碎葉,因此在開始時要用手輕抓、輕壓,之后逐漸加重,以不出茶汁、不相互黏結、茶葉自然舒展最適宜。
最后用鍋或者烘干機進一步蒸發(fā)茶葉水分達到充分干燥,展現茶優(yōu)雅的外形,同時產生香氣,成為我們喝的茶。
茶水的滋味、香氣、葉底也是考量茶葉品質的重要標準。
當茶水溶在唇齒間的時候,有人品嘗到了這碗綠茶茶水的鮮甜回甘,
有人從湯中聞到了板栗香,也有人覺得喝到了前天掉進鍋里的頭發(fā)絲的味道……
茶水的萬千滋味透過自己味蕾的接觸,
這過程中的甜、酸、鮮、苦、澀都在自己的舌尖打轉。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