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江
金牛送福,又是一年春來早。每逢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各地都會以不同的民俗形式辭舊迎新、歡度春節(jié),北方的廟會和南方的花市,都是極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節(jié)慶活動。在各地的迎春花市中,尤以廣州的迎春花市最為著名,成為廣府人除夕之夜的必逛去處。歲暮時節(jié),當人們置身于花海之中,一眼望去,“十里花街”人潮涌動。特別是初來廣州的賓客,定會被花街的盛景所征服,流連忘返,回味無窮。作為獨具嶺南意蘊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廣州迎春花市究竟始于何時?為何能在嶺南這片沃土上延綿不息呢?
談到花市,肯定就少不了花。廣州自古就有“花城”的美譽,據(jù)記載,廣州花卉栽培的歷史可上溯至秦漢時期。民間很早就流傳有“粵東四市”的說法,即羊城花市、廉州珠市、東莞香市、羅浮藥市。其中,尤以羊城花市最為著名。廣州地處亞熱帶季風區(qū),常年氣候溫潤,草木繁茂,特別適宜種植花卉。南越(今廣東和廣西一帶)素為百花生長之地,當?shù)厝颂貏e喜愛花并樂意栽花。早在漢代時,南越的婦女們已懂得用彩線穿花成串作為頭飾。
在孕育出的眾多花卉品種中,尤以素馨花的栽培歷史最為悠久,影響也最為深遠。素馨花,又名耶悉茗花,俗稱玉芙蓉,為常綠直立亞灌木,屬木犀科,花體呈白色且富有香氣。素馨花產(chǎn)自西域或波斯,并非嶺南特產(chǎn),據(jù)傳是漢代時由胡人經(jīng)海路引種于南越一帶的,之后被當?shù)孛癖姀V泛種植。據(jù)傳,西漢名士陸賈奉旨南下勸南越王趙佗歸漢,他將在南越的所見所聞編纂成《南越行紀》,書中記載:“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边@里的“二花”指的是“末利花”(即茉莉花)和“耶悉茗花”(即素馨花)。西晉永興元年(304年),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一書中亦記載:“耶悉茗、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彼剀盎ǔ蔀閺V州花市的開業(yè)鼻祖,堪稱“花田霸主”。
“耶悉茗”源自波斯語,后易名為“素馨”。人們?yōu)槭裁磳⑵浞Q為“素馨”呢?相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素馨原為一位國色天香的種花姑娘,她敦厚善良,孝敬父母,并時常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接濟鄉(xiāng)鄰,廣受貧苦花農(nóng)的愛戴,人們稱頌她為“花魂”的化身。為了紀念素馨的功績,花農(nóng)們將精心栽培的耶悉茗花稱為素馨花。素馨的芳名就如同素馨花一樣流芳百世,為后世所贊頌。
另一種說法是,素馨原為南漢宮廷的一名秀女,據(jù)說,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國莊頭村有位種花的姑娘名叫素馨,她自幼酷愛耶悉茗花,本人長得比花還要美艷。南漢君王劉鋹廣選佳麗,素馨與十幾位花田姐妹也被選入宮中。由于她俊俏聰明,深受劉鋹的寵愛。劉鋹見她喜愛耶悉茗花,就下令將御花園內(nèi)統(tǒng)統(tǒng)種上耶悉茗花,并要求所有的宮妃像素馨一樣佩戴耶悉茗花。每日清晨秀女們梳妝打扮的時候,花瓣如雪,花流成河。據(jù)說,廣州城內(nèi)的“流花湖”和“流花橋”就得名于此。素馨死后,劉鋹將她埋葬于御花園之內(nèi),并在周圍種滿了耶悉茗花。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南漢國被宋軍所滅,南漢皇宮也毀于兵燹之中。莊頭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十分緬懷素馨,于是將她的墳冢由宮內(nèi)移回莊頭村。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在素馨的墳頭上長滿了潔白的耶悉茗花。緣于耶悉茗花白且香,暗合了素(白)馨(香)之意,此后人們便將耶悉茗花稱為素馨花。
宋代,嶺南一帶廣泛種植素馨花。南宋文士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記載,素馨花“番禺甚多,廣右絕少,土人尤貴重”。據(jù)此可知,素馨花廣泛種植在番禺(今廣州)一帶,即便是相鄰的廣右(即廣西)也極為罕見。人們出于對素馨花的喜愛,大多將其采下,作為裝飾之物,并在市集上售賣,買者甚眾,逐漸形成了花市的雛形。事實上,宋代男子簪花的風氣甚盛,《水滸傳》中的蔡慶就因“生來愛戴一枝花”而有“一枝花”的美譽。宋代君臣每逢重大節(jié)日也都有戴花的習慣,據(jù)《宋史·輿服志》記載,“襆頭簪花,謂之簪戴”。《東京夢華錄》中也說,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還賜花給從駕的臣僚和儀衛(wèi)簪戴。由此觀之,宋代嶺南民眾喜愛佩戴素馨花,也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在古代,花市并非廣州城所獨有,各地均出現(xiàn)過花市。秦代的都城咸陽,就有較大規(guī)模的菊花交易市場。唐代的長安與成都也都有花市,“詩圣”杜甫的一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就道出了芙蓉花遍開成都城的盛景;詩人韋莊亦吟誦有“錦江風散霏霏雨,花市香飄漠漠塵”的千古名句。迨至南宋時期,臨安和揚州也都形成了較大規(guī)模的花市。
廣州的花市緣起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國,此后便異軍突起,成為揚名海內(nèi)外的花市之都。當時,在廣州城門下聚集有不少花農(nóng),他們都以種花和售花為業(yè)。據(jù)記載,珠江南岸的莊頭、瑤頭、五鳳、南村一帶,就居住有大量的花農(nóng),這一帶也被人們稱為“素馨斜”。
這一現(xiàn)象持續(xù)到清代也極為普遍。嶺南文士陳華詠詩道“三十三鄉(xiāng)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農(nóng)”,又說“花田女兒花作命,衣花食花解花性”。一代文豪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亦記載,“珠江南岸,有村曰莊頭,周里許,悉種素馨,亦曰花田”,說的就是珠江南岸的莊頭村盛產(chǎn)素馨花,這里的婦女天亮之時就起來采摘鮮花。許多花販“涉江買以歸,列以九門出售”,繼而出現(xiàn)“城內(nèi)外買者萬家,富者以斗解,貧者以升,量花若量珠”的興旺景象。當時“花市在廣州七門”,這里所說的“七門”,指的是廣州老城的7個城門,也就是早期花市的所在地,所售賣的大多為素馨花,“所賣止素馨,無別花,亦猶洛陽但稱牡丹曰花也”,素馨花成為廣州城的名花。
嶺南人對素馨花情有獨鐘。清代文士陳坤在詩中說,“素馨花市鬧黃昏,拋擲金錢價莫論”,素馨花已成為廣府人重金購買的佳品。清代詩人何漸鴻在《羊城竹枝詞》中說:“觀音山畔阿儂家,生小由來只愛花。百步石梯梯石滑,時常登眺素馨斜?!薄坝^音山”即廣州城內(nèi)的名山越秀山,“百步石梯”指的是由山麓至半山亭的石級,每逢秋高氣爽之時,人們便在此登高品賞素馨花。屈大均也將冬凝寒瑞的洛陽雪松與花田雪白的素馨花進行對比:“能將北雪為南雪,為有蒼蒼自洛來。松柏至今雖然盡,花田嘗見雪花開?!?h3>更買鮮花度歲華
隨著花卉業(yè)的急遽發(fā)展,廣州的花市也逐漸形成。每日清晨,花農(nóng)們采摘大量的素馨花,從珠江南岸運至城內(nèi)售賣。水上花市古已有之,明代萬歷年間,花農(nóng)們大多聚集在天字碼頭,然后進城售賣。于是,人們又將天字碼頭稱為“花渡頭”。后來,花市的規(guī)模逐漸延展,擴展至廣州9個城門,售賣的品種主要以素馨花為主。近年來,考古工作者還在廣州城西的大策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碑,上面詳細注明了明代大策花市的由來與興起。
清初,廣州花市的規(guī)模日漸壯大。據(jù)吳震方在《嶺南雜記》中記載,康熙年間從花田村運往城區(qū)出售的素馨花不下數(shù)百擔。清代中后期,廣州已形成了常年固定的花市交易場所。同治年間,廣州開始出現(xiàn)了夜間花市。據(jù)同治年間纂修的《南??h志》記述,夜間花市“燈月交輝,花香襲人”,引來眾多民眾前來觀賞。不久,隨著廣州城人口的激增,花卉的用量也急遽增加。特別是歲暮時節(jié),花卉已成為廣府人迎春賀新的必備之物,迎春花市由此出現(xiàn)。
緣于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歲暮時節(jié)的花市與平時花市相比也頗為不同,不僅花色品種繁多,而且除了售花之外,市集上還兜售春聯(lián)、詩畫、盆栽等,隨著廣州民間商業(yè)經(jīng)濟的日趨繁盛,市井生活也頗為豐富多彩,花市也由單純的售花集市逐漸演變成融節(jié)慶活動于一體的休閑民俗。一首形容廣州花市的《羊城竹枝詞》寫道:“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歲華。除夕案頭齊供養(yǎng),春風吹暖到人家?!辈粌H如此,清末文人潘貞敏在其所著《佩韋齋詩鈔·花市歌》中也寫道:“粵省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蟻,至徹旦云。”可見,夜間的花市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清末,每逢除夕之夜,全城男女老少便來到雙門底一帶逛花市。雙門底大街分為上街和下街,上街主要以售賣吊鐘、桃花為主,下街主要以售賣水仙為主,開市的時間從臘月廿四起,至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為止。據(jù)記載,當時道路兩旁商鋪林立,路面上矗立著十多座牌坊,此外還有一座古樓和三座古廟?;ㄞr(nóng)們席地擺設(shè)花檔,排列于道路兩旁,聚集在古樓、古廟四周和古牌坊之下。六七米寬的空間,左右兩旁是兩長列的花檔,路中間隨處也是花檔,游人如鯽,隨意穿梭于花檔之間。晚清之際,尚未有電燈,每逢夜幕垂降時,花市內(nèi)一片油燈和馬燈,有掛著的,有吊在牌坊柱上的,有放在地上的,遠望星星點點,歲末寒風一吹,整個花市便在一片光影中搖曳。密密麻麻的人影、花影映在古樓古廟古牌坊之上,正如《歲暮雜詩》中所言“雙門花市走幢幢”,這里的“幢幢”說的便是燈影搖曳的樣子。
除夕花市游人如織,平時也有不少花販入城叫賣花卉,有詩詠道:“一聲叫破春城曉。東家又要,西家又要,樓頭叫罵嫌遲了。金錢買得春多少?”可見,“花仔花女”們的生意還不錯。不少商號店鋪、茶居酒樓食肆還定購四時花卉,清末時已有專業(yè)的“花販”“花客”送花上門,包插花、擺盆花,品種以萬年青、菊花、大麗花為多。
除了逛花市之外,春節(jié)期間“游花埭”也成為一項頗受人們歡迎的民俗活動。明清以來,廣州城的周邊已形成了眾多的花卉產(chǎn)區(qū)。其中,在花卉產(chǎn)區(qū)芳村一帶,就有個名叫“花埭”的地方,那里一年四季百花盛開,花卉品種多達1000余種。為何花埭繁花似錦,能集天下名花于此地呢?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報恩的感人故事。據(jù)說,芳村原本是一個偏僻的小荒村,雜草叢生,蛇鼠出沒。在一片低洼地上有個菜園,菜園里的一間小草屋里住著一位孤獨的老人名叫蔡伯,他終年與檐頭營巢的燕子相依為伴。一日,一位過路人射傷了小燕子,蔡伯為它精心調(diào)治,直至傷愈長大放回燕群,小燕子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翌年春天,當群燕飛回來的時候,每只燕子都在蔡伯的園子里吐一顆種子,將天下的奇花異卉撒播在菜園里,菜園瞬間變成了百花園,也就是今天的花埭,從此“荒村”變成了“芳村”。
方圓數(shù)十里的花埭,素馨花和茉莉花一片雪白,玫瑰花和紫薇花交相輝映,洋桃樹和橄欖樹草林暢茂……不少富商望族瞄準了這片風景秀麗之地,開始在花田周邊營建別墅和花園,享譽全城的便有聽松園、六松園、紉香園、翠林園、杏林莊等。晚清學者康有為、張維屏等,也大多在此置地居住過。這些文人雅士還成立了不少的詩社畫苑,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士們便在園內(nèi)擺設(shè)“花局”,展出各種奇花異卉,遍邀社友吟詩作畫,娛樂一番。特別是新春時節(jié),雖然北方天寒地凍,但廣州卻是溫暖如春、百花爭艷,人們成群結(jié)隊地到花埭游覽,后相沿成習,形成了“日游花埭”的風俗。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亦有不少歌詠花埭的名篇佳句。在眾多的詠花詩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光緒年間廣東舉人梁修所作的《花埭百花詩》。據(jù)說,這是他在花埭紉香園期間,園主為招徠游客,在園內(nèi)設(shè)置“百花詩壇”,請他題詠百花而成的詩集。梁修在新春時節(jié)作詩,慕名前來賞詩觀花者絡(luò)繹不絕,花埭遂極一時之盛。這部詩集,不僅是花埭的群芳譜,而且頗具藝術(shù)價值,托物寄情,借花喻人,品艷評香,極富嶺南地方詩韻。
自古以來,廣州就是重要的對外港口。即便在清中期“閉關(guān)鎖國”之際,廣州也并未中斷對外交流。按照清廷規(guī)定,居住在廣州洋行區(qū)的洋人是不能隨意入城的,只能到花地灣、荔枝灣、海幢寺等地逛花市、逛公園。就算是逛花市,全程也要有官府指派的通事“監(jiān)視”,不可恣意而為。為什么官府對洋人逛花市也進行監(jiān)控呢?這背后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
據(jù)傳,曾經(jīng)發(fā)生過洋人偷運動植物標本和種子回國,以及洋人與本地民眾因偷采花卉種子發(fā)生沖突的事件。這還得從18世紀以來西方流行的“中國園林熱”開始說起。當時,歐洲王室貴族十分熱衷園藝,他們從來華傳教士的描述中得知,中國人的花園不僅有別具風格的建筑布局,還種滿奇花異草,因此十分好奇狂熱,想盡辦法獲取來自中國的花卉。18世紀末,耶穌會傳教士就把在中國收集到的大量植物和種子運回法國栽種。英國人也不甘示弱,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著名的英國植物學家、皇家植物園園長班克斯。他不僅加入了1792年馬戛爾尼的訪華使團,而且還在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的來華人員中安插了園藝師暗中考察;并通過與東印度公司的私人關(guān)系,安排自己的工作人員到廣州收集情報,趁機采購動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為他的妻子收集中國瓷器。各國洋人在閑暇之余收集中國的動植物蔚然成風,有的把新奇漂亮的植物活株或捕捉到的昆蟲標本互相饋贈;有的把新發(fā)現(xiàn)的動植物送給班克斯在華的聯(lián)系人,希望用自己的名字為新發(fā)現(xiàn)的動植物命名;有的則成為業(yè)余的動植物學家,例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茶師里夫斯、醫(yī)生利文斯通、鴉片販子比爾等。令他們感到困擾的是,清政府不允許他們在廣州城中隨處走動,必須依靠本地人的幫助,才能窺見中國這個“神秘花園”的一隅。
正是在此背景下,洋人一面依靠行商從內(nèi)地帶回標本,觀察洋行園丁的種植流程,聘請中國畫師描繪動植物圖;另一方面,也親自去逛花市,覓得心頭好。而本地花農(nóng)對接待外國顧客一點也不陌生,還會用廣式英語招攬外國客人。當時精明的廣州花農(nóng)知道洋人對植物需求量較大,經(jīng)常賣到很高的價錢。盡管如此,洋人與廣州本地花農(nóng)之間的貿(mào)易有增無減,可見,當時的廣州花市完全是個賣方市場。在長期與中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洋人深感不能總是處于下風。 于是,他們在采集標本時找到一批有趣的合伙人,那就是廣州本地的小孩。英國博物學家亞當斯在一份赴廣州的科學考察報告中寫道:“(廣州)的小孩子在搜尋標本的時候就像科學家一樣熱切,無疑他們是我最好的合伙人?!痹诋敃r的鄉(xiāng)下,小孩到處都是,只要給他們一點錢,幾十個小孩子就會一哄而上,紛紛跑到池塘邊、田野里、樹林之中,回來的時候總可以帶回各式各樣奇怪而漂亮的標本。然而,這些天真無邪的小孩,全然不知道自己打發(fā)時間的舉動,成為洋人偷取動植物標本的重要途徑。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憑借不平等條約的特權(quán),洋人的活動范圍不再局限于廣州。各國商人、傳教士、領(lǐng)事官,也在中國多地從事園藝情報收集和動植物走私活動。
清末宣統(tǒng)年間,梁鼎芬在修撰的《番禺縣續(xù)志》中記載“花市在藩署前,歲除尤盛”,這是廣州迎春花市首次出現(xiàn)在官方的史志之中。清末時出現(xiàn)的花市,無論是藩署前的花市,還是雙門底的花市,盡管熱鬧非凡,歲晚尤盛,但性質(zhì)上仍然是一個常年性的花市,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迎春花市。
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迎春花市定型于20世紀20年代,并與嶺南的春節(jié)民俗相融合。當時,廣州工商業(yè)發(fā)展迅速,市民生活日益豐富。歲暮之時,家家戶戶必置鮮花,采用的便是擺年橘、擺水仙、插鮮花等方式,花的需求量也驟然增大。尤其是臘月廿八至除夕之夜,政府開始有意識地舉辦迎春花市活動,吸引了市民的廣泛參與?;ㄊ羞€與當時頗為時髦的燈展相結(jié)合,更增添了現(xiàn)代城市的氣息。除夕夜逛花市,成為一家人難得的團聚活動。在花團錦簇與歡聲笑語的氛圍中,人們享受著親情與美景,甚至港澳市民及南洋僑胞也專程趕來逛花街聚會。一時間,廣州迎春花市名聲大噪,“年卅晚行花街”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成為廣州人獨特的習俗。廣州人稱行花街為“賣懶”,說除夕出門行街的人明年不會偷懶。小孩喜歡提著燈籠邊走邊唱:“賣懶賣懶,賣到年卅晚,誰要買懶?人懶,我不懶!”這支民謠展現(xiàn)了廣州花市習俗,成為花市的主題歌。
民國時期的廣州花市時間,一般由臘月廿八至除夕深夜12時,連續(xù)3天;又或延長一兩個小時,即自行散市,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1919年,廣州拆除城墻,雙門底辟為大街,花市日趨興盛。除雙門底外,西關(guān)十八甫亦有花市,后因筑馬路遷至槳欄路。拆墻筑路后,西關(guān)地區(qū)與原城區(qū)連成一片,人們往來再無阻隔,花市發(fā)展越來越興旺,成為民國時期廣州的花市中心。當時,這一帶是廣州商業(yè)較為繁華的地段。槳欄路是參茸藥材業(yè)、綢布批發(fā)業(yè)、錢莊等商號的集散地。南邊擁有十三行的銀錢業(yè)、杉木欄的紗綢業(yè)、西濠口的大酒店和大商店,西邊擁有楊巷的匹頭業(yè),北邊擁有上九路的土布業(yè)、金鋪業(yè)以及下九路的綢緞業(yè)、德星路的百貨業(yè),東邊則匯聚有京果海味業(yè)、狀元坊的刺繡業(yè)等。商業(yè)的繁榮,也集聚了較多人氣,營造出花市的熱鬧氛圍。
每逢年終結(jié)算之際,大約在臘月廿八前后,一年盈虧已成定局,因此商號們都要把廠店布置一番,作除舊布新的迎春,寄希望于未來。商人們多會在此時買些時花擺個花局,就是在店鋪的正中央擺一張八仙桌,系上紅色的繡花桌圍,放上花瓶,插上花枝并伴以花腳(切枝),桌面上或再放水仙花、糖果盒等,有條件的更是掛幾幅名家字畫,借此表示店主人的風雅和闊氣。沒有名家字畫可掛的,也會用紅紙寫上幾句吉祥話,張貼于店中適當位置,并在周圍陳列金橘、盆花,使店中充滿節(jié)日氣氛。當時的店主都流行擺花局,認為商業(yè)的得失盈虧與花的榮枯是有內(nèi)在關(guān)系的:如果該年順景,獲利相當,固然樂于高價買枝好花,認為花開燦爛,預(yù)示著美好的到來,希望年年如是,歲歲如朝;如果生意平和,甚至虧損,亦會忍痛買枝好花,希望時來運轉(zhuǎn),脫離厄運,從此生意興隆。
桃花、吊鐘和水仙是民國時期除夕花市的主角。雙門底上街主賣桃花和吊鐘,下街則主賣水仙。桃花寓意“鴻圖大展”,是當仁不讓的“花魁”。到了20世紀30年代,廣州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桃花的身價也一路走高,一株中等的桃花賣到好幾塊銀元;一株上等桃花則可賣到一二十個銀元,花農(nóng)一個月的生活費都不愁了;而如果能把一株上上等的桃花賣給豪闊的商家,則半年的生活費都不用愁了。
民國時期的廣州市民還喜愛購買什么年花呢?可以說,民國時期的花卉品種較清代繁多,“凡茉莉、含笑、夜合、鷹爪蘭、珠蘭、白蘭、玫瑰、夜來香等,皆為種植”。花市更較清末時興盛,主要花卉品種大致為柑橘、緋桃、月季、含笑、茶花、牡丹、肉質(zhì)植物、菊花、雞冠花、劍蘭、大麗花、吊鐘花、銀柳、水仙花,其中以柑橘、緋桃、蘭花、芍藥等最為普遍。特別是吊鐘花,已成為廣州市民眼中的吉祥花。當時的風俗是,如果一芽吊鐘能萌發(fā)出9朵以上的花,就要為其系上紅綢帶,以示慶祝,稱為“賀鐘”。據(jù)民國時的廣州報刊記載,1948年除夕花市上出現(xiàn)了一株“花王”,高兩米多,蓓蕾滿樹,一家銀號以400元港幣買得。買下后,這家銀號用紅紙寫上“某號買下”,但卻故意遲遲不來提取,以向人們炫耀財力雄厚,一時間成為社會熱議的新聞。事實上,一些高價花也都會標上各式噱頭,諸如“花魁”“花王”“泰斗”等。
此外,民國時的廣州市民大多崇信神鬼,平時以散花敬神者甚多,過年前此風更盛,花市亦因之興盛不衰。歐陽山在《三家巷》中描寫了市民競相購花的情景:“到了花市,那里燈光燦爛,人山人海。桃花、吊鐘、水仙、臘梅、菊花、劍蘭、山茶、芍藥,十多條街道的兩旁都擺滿了。人們只能一個挨著一個走,笑語喧聲,非常熱鬧?!本椿ǘY佛成為人們年宵時節(jié)必不可少的儀式。
花市的高潮是除夕黃昏以后,這時人如潮涌,熙熙攘攘。因買賣花的生意好,人們可把剛買來而認為不滿意的花降價脫手再買。買得花枝花束的,便高高舉起,避免花朵被人流擠殘。雖然如此,人們并不認為苦,反以為樂。哪怕刮風下雨,花市也從不停歇。到了午夜12時,迎春爆竹聲響起后,如花多客少,花價即暴跌,如仍售不出時,盆花則棄花留盆,切枝則委棄于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花市這一民俗活動得以延續(xù)。1950年,廣州解放后的第一個除夕花市成為廣州人民喜迎解放的重要慶?;顒?。1953年,花市興旺,花市地段擴大到楊巷南段和衣帽街一帶。朱德、董必武、謝覺哉、賀龍、陳毅、郭沫若等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同志,也都先后游覽過廣州花市,并留下墨寶。郭沫若在《在廣州花市》中吟誦道:“金桔滿街松滿市,牡丹含艷桂含香。墨蘭簇簇青鋒劍,玫瑰團團白玉堂。爆竹轟鳴聲動地,電臺播送夜增光。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風上面龐。”朱德在《和郭沫若〈春節(jié)游廣州花市〉》中寫道:“百花齊放遍城鄉(xiāng),燦爛花光紅滿堂。更有心花開得好,一年轉(zhuǎn)變?nèi)f年香?!绷植赜螐V州后賦詩《春節(jié)看花市》:“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米蘭盆栽成隊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來?!倍匚渥x林伯渠詩后,作詩曰:“春節(jié)看花市,今年勝往年。四時百卉備,萬眾一心連。躍進皆稱大,歡娛不羨仙。安排好生產(chǎn),爭取上游先?!贝送?,冰心的散文《記廣州花市》、秦牧的散文《花城》《花街十里一城春》《花市徜徉》、關(guān)山月的畫作《廣州好》、萬兆泉的雕塑《新年大吉》和劉天一的音樂作品《花市迎春》等,都記述了廣州花市的新景象。迎春花市已成為春節(jié)期間廣州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呈現(xiàn)出一幅獨特的南國風景畫。
改革開放以后,廣州的迎春花市總長超過十里,售花攤檔多時達3000個以上。1987年,廣州出現(xiàn)了郁金香熱,花市中一盆郁金香售價8元,市民爭相競購。2009年,正值牛年之際,廣州迎春花市更是牛氣沖天,到花市的人達613萬人次,成交額高達6710萬元。
現(xiàn)今,廣州人購花的品味也迥異有別。過年時,人們都喜歡買盆金橘,象征大吉大利,多子多福;買株桃花,借用桃花運的“運”字,以求時來運轉(zhuǎn)、財運亨通;買盆水仙花,以它應(yīng)節(jié)而開,象征花開富貴;買束黃菊,給人以一種奮發(fā)向上、充滿陽光的感覺;買一束黃白相間的芍藥或大麗,配以兩枝銀柳或劍蘭,色彩繽紛,錯落有致,給人一種熱烈的氣氛和清麗的美感;即便是不插花者,換上一枝吊鐘,高雅玲瓏,鐘鳴鼎食之家,也是富貴的象征。
近年來,還有不少人樂意購買一棵棵青枝綠葉的“發(fā)財樹”,看上去無多特色,但名字別有寓意。此外,還有仙人掌上嫁接一干花,稱為“福星花”,檔主大叫“福星高照”,也會贏得不少買主的青睞。另外,三棱柱上嫁接個紅色的仙人球,稱為“鴻運當頭”,也同樣十分搶手。那些碩果累累的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形似指掌的佛手果,大有“福壽延年”之感,亦頗得善男信女的垂青。
如今,迎春花市已成為廣州每年新春的固定節(jié)慶活動,舉辦時間為春節(jié)前三天,即從臘月廿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凌晨2時結(jié)束。這里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那就是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nóng)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F(xiàn)在,廣州迎春花市已被列為廣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百年迎春花市的背后,也是百年滄桑的歷史。綿延不斷的除夕迎春花潮,展現(xiàn)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和對幸福未來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