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翠
摘要:讀好教材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基礎,高中地理學習的關鍵就是要能夠把教材中的地理現(xiàn)象、地理事實、地理概念、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等基礎知識掌握,并把這些基礎知識運用到平常的地理學習、解題、思考等活動中,進而提高地理學習的實踐力。本文從高一學生地理基礎知識薄弱的原因入手,深入探究讀好教材對高中地理學習打牢基礎的重要性,并結合高一地理教材中相關知識提出對應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高一;地理;讀好教材;基礎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讀好教材是十分關鍵的。教材中的知識都是編委根據(jù)新課改要求和考綱精心組織編寫的,教材中選取的教學素材、教學案例和文段編排都是非?;A的地理學科知識,內(nèi)容簡潔難度不大,符合高中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心理。一般來說,掌握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并學會一定的地理學科思維。讀好教材就顯得非常重要,幫助學生建立讀好教材的學習習慣就更加重要了。
一、高一學生地理知識基礎薄弱的原因
(一)初中地理學習基礎薄弱
高一是初中升入高中的銜接點,是深入學習地理知識的紐帶。在初中,地理學習更多的重視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事實,讓學生知道地理世界,感知身邊的地理變化。到了高中,地理學習內(nèi)容形式更加多樣化,更多關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的學習和探究,難度、深度和廣度是有所加難、加深、加寬。沒有地理現(xiàn)象、地理事實做鋪墊,一來就學習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是很突兀的,所以初中地理學習是為了高中地理更系統(tǒng)的學習做準備,高中地理學習要以初中地理學習為基礎。然而初中學習地理的目標性很功利,僅是為了獲得學業(yè)水平考試的10分,為考試而讀書,很多基礎知識并沒有認真透徹的掌握。加之初二考完地理后隔了一年進入高一才又學習地理,所以很多基礎知識學生可能已經(jīng)遺忘了。
(二)高一學業(yè)繁重導致地理學習基礎薄弱
高一要學習的課程內(nèi)容太多,每天課程密度很大。高一地理課程的設置為每周3節(jié),對于難度不大的課題內(nèi)容,一周一個課題是足夠的。但是,對于難度大的課題,一周的時間就不夠了。例如在講地球公轉(zhuǎn)的地理意義時,一般就需要4~5節(jié)課的課時。這樣就無形之中延長了課題完整的時效性,增加了學習難度。
(三)高一地理實踐性不強導致基礎薄弱
鑒于高一學業(yè)繁重,高一地理的實踐性并不是很強,許多有意義的地理實驗和地理實踐活動因很多主觀因素都是不能去實現(xiàn)的。所以它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活動性,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基礎自然更差。然而,不論是對學生的學業(yè)要求,還是對學生將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發(fā)展,學好高中地理這一基礎學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學基礎薄弱將會很吃虧。所以,在高一要打牢地理學習的基礎,讀好教材就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手段和方法。
二、讀好教材對打牢高中地理學習基礎的重要性
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專家佐藤學教授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qū)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提出,所謂“學習”就是同教科書的相遇與對話,同教室里的伙伴們的相遇與對話,同自己的相遇與對話。課堂學習的根基是學生富于個性化的、同多樣化的與教科書的相遇與對話[1]。只有讀好教材,通過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掌握,與同伴交流閱讀心得,再對教材內(nèi)容展開思考,進而在教材中發(fā)現(xiàn)新的學習收獲。
三、高中地理學習中讀好教材的方法策略
(一)讀好教材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上,通過有意的培養(yǎng)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習慣,進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只有認真用心的去讀,才能把握文段主題內(nèi)容,知道講什么;二是通過逐字逐句逐段的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細致、細心的學習習慣。以前習慣不好,趕時間粗心大意,現(xiàn)在來課堂訓練培養(yǎng)也不晚,所以要舍得時間給學生去重建閱讀的習慣。三是通過讀懂教材,讓他們知道知識的來源,來源于課本是基礎,高于課本才是能力的塑造。只有打好根基,才可站穩(wěn)根基上觸碰星辰。四是通過閱讀材料提煉關鍵內(nèi)容,也可以遷移到平時做題中審題能力的鋪墊上。學生會讀教材抓核心,那也就會審題目扣題眼。所以這是一件值得長期實踐下去的教學手段。
(二)讀好教材能歸納地理核心知識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好教材,就能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核心,抓好核心知識的學習才能事半功倍。課堂上,從讀懂教材每一句話開始。首先,課前讓學生把標題或課題搞懂,明白學習目標,一節(jié)課一般2至3個目標就足夠。其次,就來閱讀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句話。讀完每一段教材都讓學生總結歸納,梳理清楚本段落的核心知識。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時,教材中會讀到“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圍繞地球運動,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月地距離約為38.4萬千米”這個段落,就可以讓學生歸納本段落的核心知識是地月系,關鍵信息還有中心天體、衛(wèi)星。根據(jù)地月系這一天體系統(tǒng)的學習,學生又加深了天體系統(tǒng)構成的內(nèi)容,受中心天體吸引,圍繞中心天體運動,就好理解地月系、太陽系等其他天體系統(tǒng)。
(三)讀好教材能多元化表述地理知識
高一地理教材中記錄、描述的地理知識,大多是地理現(xiàn)象、地理概念、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的闡述。如何有效的記住、理解這些地理知識,可以通過口述、筆記、畫圖、制作動畫、肢體語言、即興表演等方式來實現(xiàn)。例如,在學習大氣熱力環(huán)流時,教材中會讀到“大氣運動有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之分。大氣的垂直運動表現(xiàn)為氣流上升或氣流下沉,大氣的水平運動即是風?!弊x懂這一段落后,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大氣運動表述出來,有的用口述“氣流上升、氣流下沉、風都是大氣的運動”;有的用畫圖的形式: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有的用肢體語言;有的在課后制作了簡單的演示道具等。在讀好教材的基礎上,這些知識可以多元化的呈現(xiàn),充分挖掘?qū)W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地理學習興趣。
知識來源于課本,教材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章程和理法,只有認認真真的讀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每一句話,才能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地理認知能力,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高中地理學習。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教師的挑戰(zhàn):寧靜的課堂》.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日)佐藤學著;陳靜靜譯.《教師花傳書:專家型教師的成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