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芳 伏裕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初產婦產前焦慮情緒影響產程行為的護理策略。方法: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于我院分娩的存在焦慮情緒(SAS焦慮評分>50分)的108例初產婦,將其隨機分為2組,每組5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觀察兩組產程行為異常發(fā)生率和分娩結局。結果:研究組產程異常行為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初產婦產前焦慮情緒對產程行為具有較為明顯的不良影響,加強產婦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產程行為異常發(fā)生率,改善分娩結局。
關鍵字:初產婦;產前焦慮情緒;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產程行為;分娩結局
分娩是產婦必經的特殊過程,初產婦在分娩前由于既往無分娩經驗、對分娩較為恐懼、害怕分娩疼痛、擔憂預后等原因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尤其以焦慮更為明顯,產前焦慮情緒可嚴重影響產程進展,導致產程中出現(xiàn)異常行為,從而影響分娩結局,部分初產婦由于無法忍受分娩疼痛而選擇剖宮產,剖宮產對母嬰均有一定不利影響,故加強產婦的護理十分重要[1]。本院采取對有焦慮情緒的產婦在不同產程中有針對性護理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初產婦產前焦慮情緒影響產程行為的護理策略探討分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于我院分娩的存在焦慮情緒的108例初產婦,將其隨機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54例,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48±4.26歲)和研究組(54例,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6.57±5.14歲)。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作對比。本研究經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納入的產婦SAS焦慮評分均>50分。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產婦進行全面健康教育,指導破膜產婦絕對臥床休息,并加強產婦的監(jiān)測,密切觀察產程進展;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心理支持。產前加強與產婦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情緒表現(xiàn)等,采用溫和、輕柔的語言鼓勵產婦積極應對分娩,了解產婦對分娩的認知度,對其進行宣教,鼓勵產婦積極提問,耐心傾聽并解答產婦的疑問,提升產婦認知度,使其分娩信心增強,并向產婦介紹醫(yī)療團隊資質、醫(yī)院醫(yī)療水平等,增強產婦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并帶動家屬參與到產婦的心理支持中,囑家屬給予產婦理解、關愛、尊重、體諒等,使產婦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產婦待產時允許伴侶陪伴待產,以增強產婦安全感。
1.2.2心理健康指導及支持。鼓勵產婦自然分娩,向產婦和家屬講解自然分娩的優(yōu)點,如對于產婦產后恢復、并發(fā)癥、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等方面的優(yōu)勢,從而增強產婦順產信心;加強產婦的產前心理健康指導,向其講解不良情緒對產程和分娩的不利影響,理解產婦的不良情緒,產程中指導產婦使用拉瑪澤呼吸法、肌肉放松、轉移注意力、心理暗示等方法緩解宮縮的疼痛感,以降低其產生的不良情緒。
1.2.3其他干預。根據(jù)產婦具體情況實施以下干預措施。產程中實施伴侶陪伴待產和自由體位助產,產婦要求伴侶陪伴的安排伴侶陪伴,以增強產婦分娩信心;根據(jù)產婦自覺舒適度選擇適宜體位,體位可選取站姿、側臥位、低蹲位、坐姿、趴姿、跪姿、半蹲位、弓箭步、手膝位、支撐式蹲位、開放式胸膝臥位、支撐式前傾跪位等,可采取多種體位,以產婦舒適感為首要原則。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程行為異常發(fā)生率和分娩結局,產程行為異常評價標準:產程中出現(xiàn)明顯的煩躁不安,對陣痛失去自控能力。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P<0.05為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研究組產程異常行為率低于對照組(P<0.05),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
3 討論
分娩是指妊娠滿28周后,胎兒及其附屬物由母體排出的過程,是胎兒脫離母體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過程[2]。分娩前由于對分娩痛的懼怕、對產后恢復的擔憂、擔心胎兒情況等導致多數(shù)產婦極易出現(xiàn)諸多不良情緒,初產婦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不良情緒可刺激兒茶酚胺分泌,導致子宮收縮變弱,產程延長,也可誘發(fā)產程中異常行為,如煩躁不安、失控等,甚至可誘發(fā)產后出血、新生兒呼吸窘迫和窒息等,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威脅,因此,加強初產婦的護理十分重要[3]。
以往多采取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雖應用時間較長,但其僅重視基礎護理和生理護理,忽略了不良情緒對產程和分娩的不利影響,在改善產婦心理狀態(tài)方面效果欠佳。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產婦的心理和行為狀態(tài),從而為分娩提供最佳心理條件[4]。同時本研究聯(lián)合應用了家屬陪伴、自由體位助產等干預方法,家屬陪伴可增加產婦安全感,促使其分娩信心增強,自由體位符合生理體位,便于產婦屏氣用力,并可通過轉化姿勢,便于產婦發(fā)力,同時變換體位可增加宮縮頻率,維持較為頻繁均衡的宮縮,利于胎兒娩出,全面綜合的護理策略發(fā)揮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產程異常行為率低于對照組(P<0.05),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焦慮情緒對產程行為和分娩結局均有一定不利影響,同時也表明心理護理是顯著有效的,在降低產程行為異常發(fā)生率,改善分娩結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初產婦產前焦慮情緒對產程行為具有較為明顯的不良影響,加強產婦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產程行為異常發(fā)生率,改善分娩結局。
參考文獻:
[1]蔡冬萍, 張亞香, 楊金艷. 初產婦產前焦慮情緒影響產程行為的護理對策[J].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9, 11(3):3.
[2]浦巧玲. 初產婦產前焦慮抑郁情緒對產程行為及順產率的影響[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9,000(22):2.
[3]王芬, 陳風仁, 李燕,等. 分娩恐懼和產前焦慮的特征及其對分娩的影響[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9, 30(7):6.
[4]馬冰艷. 產科護理新模式對初產婦負性情緒,產程進展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 飲食保健,2020,7(27):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