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啟偉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00)
某高速公路在城區(qū)段選擇使用主輔路高架橋,主路標準路段整幅寬33.5 m,輔路標準路段兩幅寬2×16.5 m。主路和輔路的路幅寬度較大,但現場建設空間有限,易受到現場用地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界線等因素限制,為減少占地面積,輔路的大部分行車凈空設在主路高架橋下方。
蓋梁能夠為橋梁上部結構提供支承,構成一條力的傳遞途徑,實現上部荷載向下部結構的傳遞,考慮受力穩(wěn)定性的要求,常采用預應力混凝土蓋梁。為充分發(fā)揮蓋梁在受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需要緊扣工程實際環(huán)境,做好優(yōu)化設計工作,切實提高蓋梁設計方案的可行性。
城市土地資源有限,道路建設常受限于自然資源條件,城市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存在車輛通行要求高而道路服務能力低的矛盾局面。
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城市快速路的建設工作常采用主輔路相結合的高架橋形式,以減少占地面積。主輔路需要有足夠的路幅寬度,工程建設中應考慮橋下通行空間的要求,設計難度較大。近年來,大懸臂預應力蓋梁結合預制小箱梁方案的應用頻率逐步提高,是主輔路寬幅高架橋建設受限問題的關鍵突破口。
在寬幅小箱梁高架橋的結構組成中,預應力大蓋梁是不容或缺的構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該部分的受力條件相對比較復雜,需要保證蓋梁結構的合理性,營造良好的受力條件。
預應力鋼束的張拉時機容易對蓋梁的實際使用效果造成影響,出現應力的大幅度波動、橋幅變寬時,多柱式橋墩蓋梁的框架效應明顯,均是高架橋寬幅預應力蓋梁優(yōu)化設計中需著重考慮的內容[1]。
懸臂蓋梁如圖1所示。
圖1 懸臂蓋梁
受用地紅線、既有城區(qū)樓宇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標準段主輔路的總占地寬度相對有限,約為50 m,必須將輔路的多數行車空間規(guī)劃在高架橋下,以適應現場的空間特點。在整幅雙柱大懸臂蓋梁的設計中,蓋梁墩頂負彎矩處為受力最不利的區(qū)域,需要減小蓋梁懸臂值,但不可為了滿足受力層面的要求過度減小該值,導致壓縮高架橋下方輔路行車凈空。
本項目橋墩樁柱間距14.5 m,蓋梁懸臂取8.775 m,進一步計算確定蓋梁的寬度、高度均為2.4 m,施工材料選用強度等級為C50的混凝土。
整幅雙柱墩構造如圖2所示。
圖2 整幅雙柱墩構造(單位:mm)
對主路出入口單側進行加寬后,整幅橋寬為44.1 m,主輔路總寬約55.5 m。在此情況下,簡單加長蓋梁懸臂的方式已不能滿足橋面的變寬需求,應當增加墩柱,減小蓋梁懸臂長度。
增加1個柱子,變寬側蓋梁取4.275~5.875 m,間距設為14.0 m,有序設置各橋墩墩柱,可以有效保證橋下輔路汽車道的順直性。本工程后續(xù)施工期間未將承臺系梁設置在輔路行車道下方位置,可以確保橋墩承臺處輔路路基不會出現沉降不均的質量問題。
輔道的6個車道需規(guī)劃在高架橋下方,主輔路總寬約為59.25 m,整幅高架橋寬為51.4 m,墩柱增加至4個,墩柱間距為14.5 m,蓋梁懸臂長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最終確定為3.50~6.25 m,此種優(yōu)化設計方式能夠有助于減小墩柱間距和蓋梁懸臂。
適當調整輔路的3個行車道的位置,設在左右幅橋自身墩柱間,統(tǒng)一在墩柱外側規(guī)劃非機動車道以及人行道,減小土地占用面積。
墩柱頂與蓋梁兩部分需要形成連接關系,通常選擇直角連接方法,為了保證節(jié)點部位受力的合理性,在原基礎上增設倒角銜接。
考慮節(jié)點處蓋梁、墩柱受力可靠性的要求,提出3種倒角方案,分別為1 m×1 m直面倒角(倒角A)、半徑1 m的圓弧倒角(倒角B)、半徑3 m的圓弧倒角(倒角C)。對比分析發(fā)現,倒角A具有施工便捷的特點,但視覺感較為生硬,橋梁的美觀性難以得到保證;倒角B較為順滑、形態(tài)良好,但小半徑曲面的展開延伸幅度有限,難以與大尺寸的蓋梁相協調;倒角C采用大半徑曲面的結構,能夠與大尺寸的墩梁、蓋梁相協調,具有突出的受力穩(wěn)定性,將其作為最終的倒角連接方案。
墩柱與蓋梁連接一體常采用固結方式,但本工程的三柱式橋墩蓋梁尺寸大、剛度大,若墩頂處均選用墩梁固結的方案,產生的超靜定框架效應較強,受溫度、不均勻沉降等多重因素影響,蓋梁和墩柱有較強拉應力,受拉效應明顯[2]。對既有固結方法進行優(yōu)化,蓋梁懸臂較短一側采用支座連接的方法(不再固結約束),釋放橋墩和蓋梁的轉角約束,削弱框架效應的同時,減小橋墩蓋梁的剛度,實現對蓋梁以及墩身受力條件的有效優(yōu)化,有助于保證蓋梁以及墩身的受力穩(wěn)定性[3]。
對于主路出入口跨輔路平交口的兩側加寬路段,若下部采用整體式蓋梁結構,存在蓋梁尺寸明顯偏大的局限性,寬度可達到50 m,適配的墩柱數量需要增加至4個,可以釋放兩邊柱的轉角約束,但剩余柱的頂部固結部位的拉應力仍存在異常。經過優(yōu)化設計,不再采用整體式寬幅蓋梁的方案,改用分幅式門架蓋梁可以有效減少約束,削弱框架效應,框架結構的穩(wěn)定性得到保障,不會由溫度荷載的變化以及不均勻沉降的出現導致異常失穩(wěn)。
本工程中,寬幅蓋梁具有懸臂長度較大、墩頂負彎矩較明顯的特征,應對其受力條件進行改善,必須設置更多的鋼束。但該方式在本工程中不可取,本工程變高蓋梁的梁端錨固空間十分有限,不利于鋼束的正常布置。采取在懸臂蓋梁底開設貫通槽口的方案,會導致槽口根部存在明顯的應力集中現象,在力的作用下開裂[4]。
應進行優(yōu)化設計,將梁端加高20 cm作為錨固區(qū),此時無須設置第一個槽口;優(yōu)化鋼束數量較少的一排,對其位置進行調整,置于最底層;由貫通開槽轉為非貫通的形式;合理組織混凝土澆筑作業(yè),盡可能使混凝土蓋梁施工能夠一次澆筑成型。
寬幅蓋梁的受力形式主要為彎矩、剪力、軸力,根據其受力特點,利用橋博有限元軟件構建蓋梁、橋墩、基礎等構件的下部梁單元模型,反映橋墩框架的剛度特性。建立虛擬上部主梁和連接支座,更好地分析上部小箱梁及汽車荷載的分配特性。
寬幅蓋梁運營階段的荷載類型頗多,包括結構自身的恒載、上部恒載、汽車活載、溫度荷載等。對上部小箱梁進行縱向計算,采用連續(xù)墩的結構時,蓋梁所受上部恒載相對較大,上部活載較小;采用交接墩的結構形式時,受力特點恰好相反。溫度荷載或其他形式的荷載主要影響多柱式超靜定橋墩蓋梁,該類結構的框架效應較強[5]。
寬幅蓋梁墩頂負彎矩較大,須設置較多的預應力鋼束,結合各道工序的施工順序分析發(fā)現,尚未架設上部梁片時,受預應力的作用,蓋梁底緣處可能存在明顯的開裂問題。進行過模擬分析,對預應力鋼束的張拉順序進行調整,張拉最底層鋼束,條件允許時盡快組織槽口混凝土的澆筑作業(yè),減小梁底槽口對蓋梁的影響。
上部預制小箱梁的架設采取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方案,由人工操作架橋機,逐孔、逐片依次完成架設工作。為了保證梁片架設的安全性以及最終的架設質量,模擬分析梁片架設過程,考慮架設第N孔和第N+1孔時蓋梁所受的影響。荷載控制方面,前支點、后支點施工的荷載分別為2×250、2×450 kN,除了考慮荷載,還應兼顧架橋機在做出橫向移動后蓋梁的實際情況。
城市高架橋是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點,在橋梁結構選型中,通??紤]預應力蓋梁結構,其能夠兼顧橋面行車寬度和橋下凈空的雙重要求,但需要注重對受力條件、結構尺寸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設計。本文提出寬幅預應力蓋梁優(yōu)化設計的關鍵要點,以期為相關項目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