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墨子的人格精神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中的一部分,二千余年來一直對中華民族產生著積極的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對墨子人格精神特點的分析,將墨子人格精神中的慷慨赴死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兼相愛、交相利”的大愛精神予以現(xiàn)代化,弘揚墨子人格精神的現(xiàn)代價值。
關鍵詞:墨子 ?人格精神 ?墨家文化
先秦時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以吃苦耐勞、熱心救世的三代圣王堯舜禹作為榜樣,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兼愛天下的博愛胸懷、匡時救世的俠義風范、言信行果的務實作風等獨特的人格精神,這種人格精神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中的一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人格似涓涓溪流,千年流轉不息,有著恒久的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一、“愛無差等”的大愛精神
儒家認為愛應該有親疏遠近的差別,墨子認為這種差別給社會帶來“交相惡”的弊端,都愛自己的親人,對別人不聞不問,容易導致社會矛盾的出現(xiàn)。墨子提倡兼愛,并非提倡平均主義,而是提倡有貴賤差別,這種貴賤差別并不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能力和貢獻的差別上。有能力有道德的賢者,對社會有貢獻,就應該“舉而上之”,無論他的家世背景,長相財富,“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社會才會長治久安。李劼在《先秦諸子的思想光譜》中曾談到:“兼,并也。兼愛者,平等之愛也。美國《獨立宣言》中倡言的人人生而平等,在中國的先秦時代,是以墨翟的兼愛表達出來的。墨翟的兼愛,是對楊朱貴己的一個重要補充。倘若說貴己是有尊嚴者的自重。那么兼愛便是有尊嚴的人與人之間的自愛和互愛。墨翟的兼愛頗有基督風范,而事實上,墨翟也確實是先秦時代以為基督式的精神領袖。墨家式微之后留給后世的遺產,是綿綿長久的俠義傳統(tǒng)。俠義,是兼愛的衍生?!?/p>
二、“自苦為極”的獻身精神
墨子及墨家門徒“自苦為極”的獻身精神具有匡時救世和節(jié)用恭儉的雙重涵義。一方面:墨子以大禹作為崇拜對象,“以自苦為極”,穿著草鞋,奔波于列國之間,“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不管自己受多大苦,只要對天下人民有好處,他都愿意干。墨子本人徒步千里,阻止楚國去進攻宋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墨子一身黑衣,腳穿草鞋,以一個平民的身份面見威嚴不可一世的楚王,充分體現(xiàn)了墨子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在墨子精神的感染和鼓舞下,墨家門徒皆效法夏禹,“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形成了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在面臨生死榮辱的抉擇時,墨家子弟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獻身精神。
另一方面:墨子一生節(jié)儉清苦,堅守“節(jié)用恭儉”,對于物質生活沒有要求,只要能“足以充虛續(xù)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墨子˙節(jié)用中》)。因而,墨子把節(jié)用恭儉、自苦為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活著不貪圖享樂,穿的是“短褐之衣”,吃的是“藜藿而羹”(《墨子˙魯問》)。
三、“萬事貴于義”的重義精神
墨子在《墨子˙貴義》篇中言;“萬事莫貴于義”,在他看來,天下的事沒有比行義更重要了,對于墨子來說,“義”的內涵豐富而又深厚,一切有利于天地萬物和黎民百姓的言論與行動都可視為“義”。為民請命是義,濟苦救貧是義,仗劍行俠是義,維護和平是義,勤儉節(jié)用也是義?!傲x”,是墨子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墨子周游魯、衛(wèi)、楚、宋、齊等列國并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行義。因此,墨子主張的重義就是強調君子要興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墨子曾言:“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墨子兼愛中》)仁義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興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yè),后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這一偉大的思想的延伸。墨子進一步提出“義,利也”,墨子所言的"興天下之利",就是要興天下之正義或公義。為此,在墨子看來仁人君子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正義感。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現(xiàn)其身。”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好像看待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看自己的家族,看別人的身體就像看自己的身體一樣,墨子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諸侯相愛則下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保ā都鎼壑小罚┚褪钦f,諸侯因相愛不再惡戰(zhàn)了,家主因為相愛不再互相篡奪,人人相愛不再互相殘害;君臣因相愛而仁惠忠誠,父子因相愛而慈愛孝順,兄弟因相愛而和諧協(xié)調。大下人都相愛,強者就不會控制弱者,人眾就不會掠奪人少的,富裕的就不會欺侮貧窮的,尊貴的就不會傲視低賤的,狡詐的就不會欺騙愚昧的。
4、墨子的“天志”尊天思想。
在墨子的思想里,天是最高價值信仰的存在,具有無上的權威,并將天的最高價值稱為志或意。墨子在《天志》篇中提出,天為貴,天為知,義自天出,強調要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墨子認為:“愛人利人者,天必富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上天才是宇宙間吉兇禍福的真正主宰。上天以德性價值為特性、以愛利為本質和方式、以正義為旨歸。由此可見,墨子所說的天志的核心是愛,是人人平等,是反對相互侵害,是提倡相愛相利的天道規(guī)則。對于相愛相利的天道規(guī)則,墨子總結了三個實踐的方式,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墨子這三個方式與老子說講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道德經)的天道觀具有華夏文明本源的一致性。
“天志”需要“鬼神”為中介而施為人間社會,“鬼神”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要“明鬼”,人間社會要按照“天志”賞賢罰暴、賞善罰惡的準則來行為,所謂“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天志上》)因此,墨子的“天志”思想是反對不管人們如何作為都改變不了自己命運的定命論。
作者簡介:唐麗麗,女,1977年9月,山東煙臺人,漢,碩士研究生,講師 ,山東交通學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