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飛 楊文成
摘要:歌劇《白毛女》是根據(jù)我國改革開放時期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馬可、張魯?shù)纫慌艹鲎髑夜餐瑒?chuàng)作的一部民族歌劇。歌劇《白毛女》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思想成就,在中國歌劇發(fā)展史上,它是一部具有現(xiàn)實意義、史無前例的民族歌劇。劇中角色楊白勞,其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時代象征,他的唱段作為經(jīng)典的男中音唱段,具有較強的情感共鳴與演唱技巧,至今仍被廣為傳唱。
關(guān)鍵詞:楊白勞;人物形象;演唱技巧
歌劇藝術(shù)標志著一個國家民族的音樂文化水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學習中國民族歌劇,其意義非常重大。在歌劇《白毛女》中,除了最為經(jīng)典的喜兒這一角外,還有他的父親楊白勞,在舊封建社會背景下長期遭受著地主的壓迫,他的性格代表著很多懦弱、老實、善良的勞苦大眾,但那時的社會只能吞聲忍氣,不敢與地主惡勢力斗爭,他在劇中所唱,反應(yīng)了當時社會底層人物的憤恨與無奈,由于欠東家租子,被逼著按下了喜兒的賣身契,最后悲憤自盡而死。楊白勞的慘劇是對罪惡的封建地主階級一次有力的揭破和控告。
一、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的角色形象
(一)勤勞、慈愛的父親形象
楊白勞是農(nóng)村一名貧苦百姓,勤勞樸實的他代表了幾千年來中國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楊白勞的忠厚善良,使得他在歌劇中非常具有親和力,楊白勞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女兒喜兒,兩人關(guān)系真摯?!栋酌分械诰排c第十曲同時也是《扎紅頭繩》的唱段,從劇情與簡明的歌詞中可以看出年底獨自出去躲債的楊白勞,賣豆腐賺了錢也不忘帶回二斤面,給女兒買條紅頭繩作為新年的禮物,表現(xiàn)了身為父親對女兒的寵愛,再加上這里楊白勞采用中速節(jié)奏與鮮明的旋律演唱,體現(xiàn)了楊白勞忠厚、勤勞、善良的樸實農(nóng)民形象。
(二)悲慘的底層勞苦百姓形象
中國在解放之前,底層勞動人民們在受到地主的欺壓時,基本表現(xiàn)為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對自己不公正的所有地方,大都是保持沉默,逃避或是一味順從,他們感嘆“老天爺”的不公,怨恨自己命運不好。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想著去反抗,去爭取。最后大多數(shù)人默默選擇了死去。
劇中楊白勞最終也是選擇了這一條道路,聽說黃世仁要用喜兒來頂租子的時候,他也去哀求黃世仁,給地主下跪,甚至還有了找地方說理的想法。但很快他就否認了這個想法,害怕和習慣使得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變這個結(jié)果,封建思想上的束縛使得他不能夠承認這樣的情況會發(fā)生,穆仁志的逼迫與打罵早已讓楊白勞從心里感到畏懼,最終無可奈何的在女兒的賣身契上按下自己的手印。
劇中第二十九曲也是楊白勞在劇中所唱的最后一曲,走投無路的他想到縣長財主的狼狽為奸,他只能退縮對著老天控訴他們的罪責——“縣長財主,豺狼虎豹”表現(xiàn)了楊白勞的懦弱。最后一句“哪里有我的路一條”體現(xiàn)出他的絕望,最終喝鹵水自盡,他的死控訴了地主階級的壓迫,他成為了舊社會悲慘底層百姓的形象代表。
二、“楊白勞”唱段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咬字位置的準確性
精準的咬字位置不僅是衡量歌唱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能否把字唱清楚與歌唱風格展現(xiàn)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聲樂演唱中,能否讓聽眾聽清楚歌詞和表現(xiàn)出歌曲的分割不僅與聲音密切相關(guān),與咬字歸韻也分不開。在強調(diào)要使用自然的聲音歌唱的同時,也要在歌唱中擁有說話的感覺,咬字不能過于字正腔圓,而是需要結(jié)合高位置的共鳴腔體后,把咬字的位置放在上嘴唇與鼻尖之間的位置,這樣靠前的咬字位置有助于聲音的集中,產(chǎn)生明亮的音色。對于這首中國民族歌劇來說里面所運用到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第一部分中“回家來”的“來”與“我也能忍耐”的“耐”等字,尾音應(yīng)歸到ai上。演唱這兩處時要注意腔體的運用和更多的氣息住支撐,把咬字位置盡量靠前,聲音位置盡量居中,搭配好氣息后,才能使聲音聽起來圓潤飽滿,不會顯得太過直白和干澀。在演唱時咬字方面也有許多細節(jié)必須注意,如歌詞當中“指望著熬過了”這一句中“指望著”三個字要唱的連貫,在保持聲音高位置的同時要均勻的利用氣息支撐,之后更要用嘆氣的方式來唱出后面的“熬”字,這樣才能夠結(jié)合情感表達出楊白勞此時的焦急與無奈。再者“我欠租欠賬是你們逼著我寫的”這句,演唱“我”字時要有顫抖的感覺,在氣息良好支持的同時,要把握住咬字與共鳴腔體的比例協(xié)調(diào)。這樣才能表達出楊白勞再面對黃世仁時的無力反抗,只能夠仰天吶喊,發(fā)泄心中對舊社會的悲憤之情。
(二)共鳴腔體的運用
動人的聲音肯定要使用合理的腔體共鳴,“楊白勞”的唱段屬于男中低音作品,音域大多在中低音區(qū),與平時說話時的音域相接近,所以在演唱時一定要合理打開與運用共鳴腔體,從而控制好高低音區(qū)音色的統(tǒng)一。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為表現(xiàn)聲音的低沉,要使用胸腔共鳴,找到一種半念半唱的感覺,聲音在共鳴腔體里保持自然的狀態(tài),不要后倒進入喉嚨,不然容易造成吐字不清和壓吼嚨的情況,從而使聲音不自然。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的高潮部分要用到咽喉腔與鼻腔共鳴,保持聲音高位置的統(tǒng)一;而第四部分的道白絕大部分是高位置頭腔與胸腔共鳴的結(jié)合,同樣是需要氣息的完美支撐作配合的,使聲音的整體方向往前走。
(三)氣息的平順運用
如果要想在演唱時達到比較完美的效果,就必須對氣息的控制游刃有余。不然不只是聲音表現(xiàn)失去了魅力,整首歌的特色、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也都會大打折扣,
所以在演唱中氣息的運用至關(guān)重要。在演唱“楊白勞”唱段時,第一與第三部分的情感比較細膩,為了表現(xiàn)楊白勞慈愛父親的一面,需要聲音的連貫,所以要有非常連貫穩(wěn)定的氣息支撐,這就需要我們控制氣息良好的運轉(zhuǎn),在每一個換氣點,均勻的進行吸氣,讓小腹部內(nèi)收的同時保持橫膈膜自然地向兩肋做支撐,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每一個樂句唱好。第二與第四部分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三連音,三連音的作用推動了感情的抒發(fā),在演唱時須要很強的氣息的“彈性”,這需要我們用快速吸氣的方法,加強氣息的轉(zhuǎn)換,保持橫膈膜的支撐力,將歌曲的表現(xiàn)力完美展現(xiàn)出來,從而更好的體現(xiàn)人物形象。
(四)歌唱情感的重要性
在進行歌曲演唱時,歌唱藝術(shù)是最情緒化、最能夠觸及心靈的藝術(shù)表達。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確,對聲樂的學習和演唱的效果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在演唱“楊白勞”這個唱段時,除開演唱技巧的層面,更多的應(yīng)該是結(jié)合人物的形象、性格與劇情的發(fā)展去處理歌曲的演唱。音樂旋律上出現(xiàn)的音樂術(shù)語是改變歌曲速度最直觀的依據(jù),所以必須要熟悉歌曲樂譜,熟記每一處標記的音樂術(shù)語,根據(jù)音樂術(shù)語的提示,進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情感變化,更好地演唱歌曲,更好地給予聽眾情感上的共鳴。
歌劇《白毛女》在我國民族歌劇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中國歌劇歷史上淋漓盡致的一筆。對于研究和學習歌劇的人來說不僅需要演唱這樣的作品,還需要對作品中的角色及進行深入的了解。通過對楊白勞的角色分析和唱段的演唱技巧分析,除了熟練掌握演唱技巧的專業(yè)技能外,還必須深刻理解唱段中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掌握體會人物的情感,結(jié)合人物不同唱段的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和情感的變化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飽含深情的演唱與表達唱段的內(nèi)在與情感,這樣才能完整的將歌劇唱段的真實情感體現(xiàn)出來,從而給予觀眾強大的富有靈魂的角色形象與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朱泓陽.《對民族歌劇<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M].河北師范大學,2009.
[2]程天昊.《歌劇<白毛女>“楊白勞”一角的藝術(shù)特征——兼及男中、低音之中國民族特色的相關(guān)思考》[M].上海音樂學院,2017.
[3]余峰.論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及技巧的演變[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