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黃可
湖南省血液中心(長沙血液中心)獻血服務二科,湖南長沙 410000
在臨床診治工作開展過程中,血液通常會發(fā)揮出諸多積極作用,與常規(guī)臨床用藥相比,血液使用特點包括有效性、急迫性等,因此血液質量控制也隨之成為一項重點把控的工作內容[1-2]?,F(xiàn)階段在我國醫(yī)療工作開展期間, 依然需通過血液中心采血的方式獲取和收集血液,其中無償獻血志愿者是主要的供血源,因此血液中心工作人員不但需要妥善完成血液的管理及儲存工作,同時還需要做好獻血者的服務工作,確保其在完成獻血后機體能夠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3-4]。然而在開展常規(guī)護理管理工作時,其內容往往過于固定,內容比較單一,現(xiàn)已無法滿足血液中心無償獻血的需求,不但會導致獻血者積極性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對血液供給、血液采集等工作質量帶來威脅[5-6]。 針對此,需將血液中心護理管理工作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其中全面護理管理手段在實際應用中獲得了諸多積極影響,該方式可以通過多種不同角度實施血液中心護理工作,不但能夠顯著提升中心工作人員服務質量,同時還可促進獻血者滿意度的提升[7-8]。 該文以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該中心30 名工作人員為探究對象,對以上內容展開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選取30 名血液中心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包括男性6 名,女性24 名;最大年齡為37 歲,最小年齡為22 歲,平均年齡(30.15±2.04)歲。 以2020 年6月為界,在此以前應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方法,并選擇10 000名獻血者作為調查對象,其名稱為對照組,組內包括5 200 名男性以及4 800 名女性;最大年齡43 歲,最小年齡20 歲,平均年齡(32.05±3.65)歲。 在此以后應用全面護理管理方法,并同樣選擇10 000名獻血者作為調查對象,其名稱為改進組,組內包括5 220 名男性以及4 780 名女性;最大年齡45 歲,最小年齡21 歲,平均年齡(32.10±3.54)歲。 兩組獻血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0 名工作人員在研究期間未出現(xiàn)人員變動,因此均存在可比價值。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管理,其內容主要包括:①為獻血者簡要介紹無償獻血的具體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②輔助獻血者完成相關采血工作。 ③獻血后關注獻血者身體狀態(tài)變化情況等。
改進組實施全面護理管理,其內容主要包括:①強化改進服務技能。定期為工作人員開展專業(yè)技能培訓工作,并將執(zhí)行流程不斷規(guī)范、優(yōu)化,確保所有工作人員都能夠有效掌握專業(yè)技能。同時在完成培訓工作后,對所有工作人員展開相應的專業(yè)技能考核,在確保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否則繼續(xù)對其施以培訓,直至考核合格截止,通過該方式進一步提升工作人員對于操作技能的熟練度。 ②強化改進溝通能力。 由血液中心構建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在此平臺上可以詳細、科學有效地為獻血者講解具體注意事項、操作方法等,使之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無償獻血相關知識,進而正確認識無償獻血,確保其心理負擔得到緩解,使之獻血積極性得到顯著提升;加強獻血者獻血前后的心理護理,獻血前,面對心理狀態(tài)較為緊張的獻血者,需為其講解無償獻血的相關知識及意義,從而降低其對獻血的擔憂;獻血期間積極主動與獻血者進行溝通,最大限度內降低其注意力;完成獻血后,對獻血者獻血行為予以肯定,并對其愛心奉獻表示感謝,同時告知其獻血后容易出現(xiàn)疲勞或困倦癥狀,均為正常反應,使之能夠擁有一個愉快、溫馨的獻血經(jīng)歷。③強化改進核查制度。在對獻血者實施采血的過程中,血液中心需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務必嚴格落實核查工作,核查獻血者個人信息與血液采集信息錄入一致、一次性采血物料符合血液采集要求、血液的質量及儲存運輸符合血站質量管理要求,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④強化改進服務態(tài)度。 工作實施階段將優(yōu)化護理理念引入其中,針對所有工作人員開展護理責任制度,并要求其需要在工作中時刻保持親切、和藹、熱情的態(tài)度,面對獻血者提出的疑問需要耐心細致、微笑回答,使之能夠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進而提升獻血熱情。
①獻血反應發(fā)生率, 其觀察內容主要包括冷汗、頭暈、惡心、心悸等。根據(jù)嚴重程度不同,劃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若獻血者在獻血期間或完成獻血后出現(xiàn)頭暈目眩、臉色蒼白等癥狀,則評估結果為輕度;若在此基礎上同時出現(xiàn)心悸、皮膚濕冷、胸悶、嘔吐等癥狀,則評估結果為中度;若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持續(xù)性低血壓、昏厥、抽搐等癥狀,則評估結果為重度。獻血反應發(fā)生率=輕度占比+中度占比+重度占比。
②服務質量評分,由中心負責人進行打分,問卷為中心自擬,總分為100 分,包括服務技能(25 分)、溝通能力(25 分)、核查制度(25 分)以及服務態(tài)度(25 分)。
③服務滿意度,由獻血者進行匿名評價,服務滿意度問卷同樣由中心自擬,總分100 分,80~100 分為十分滿意、60~79 分為比較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改進組獻血反應發(fā)生率相較對照組顯著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獻血者獻血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改進組各項服務質量評分相較于對照組顯著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工作人員服務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工作人員服務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改進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服務技能溝通能力核查制度服務態(tài)度23.54±1.02 20.36±1.11 11.554<0.001 23.17±1.32 20.44±0.84 9.557<0.001 23.25±1.08 20.03±1.42 9.886<0.001 23.61±0.98 20.12±1.06 13.242<0.001
改進組服務總滿意度相較對照組有顯著提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組間服務總滿意度比較情況[n(%)]
無償獻血為公益行為的一種,是指獻血者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而開展的社會行為,通過該方式可以為拯救他人生命作出貢獻[9]。血液中心作為采供血服務機構,其護理管理工作也顯得尤為關鍵,不但需要確保血液的及時性,同時還需保障血液的安全性,更需要有效保護獻血者生命健康[10-11]。基于此,應當將護理管理方法逐步完善,從而形成嚴格的規(guī)章體系,但是目前在實施常規(guī)護理管理時,由于其工作內容并不全面且缺少系統(tǒng)化,這對血站工作人員工作質量帶來極大影響[12-13]。有研究顯示,若采取全面護理管理,則會帶來更多積極影響。
全面護理管理手段較為新穎,在近些年來逐漸開始得到使用,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會從強化改進服務技能、強化改進溝通能力、強化改進核查制度、強化改進服務態(tài)度4 個方面開展綜合性的改進工作,其產(chǎn)生的效果較為理想,且該次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改進組獻血反應發(fā)生率、服務質量評分、服務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更優(yōu)(P<0.05),分析其中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①中心工作人員在開展采血工作期間, 需要具備良好的操作技能,從而確保采血的安全性,同時也會提升采血質量,因此通過定期開展專業(yè)技能培訓,可以有效促進所有工作人員工作質量的提升,且在執(zhí)行期間能夠嚴格遵守工作流程科學落實[14-15]。 ②血站工作人員在與獻血者溝通的過程中,其溝通能力會對服務質量產(chǎn)生巨大影響,同時有效溝通也會對獻血反應進行良好控制[16-17]。 因此在開展強化改進溝通能力的過程中,能夠確保工作人員積極主動與獻血者進行溝通,并為其重點講解獻血期間注意事項,關注獻血者是否存在獻血反應,并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手段,如此一來,獻血者內心壓力也會得到良好改善,進而增強無償獻血熱情[18]。 ③工作人員在采血期間的核查工作非常關鍵,這也是確保采血質量及安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通過采用強化改進核查制度可以將此問題有效解決[19]。 ④工作人員每日需要接觸大量的無償獻血者,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導致其工作熱情、工作耐心喪失,因此出現(xiàn)服務態(tài)度不佳的情況,這對工作質量也會造成不利影響[20]。 而通過強化改進服務態(tài)度后,在完善護理責任制度的前提下,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也會得到充分調動,進一步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 ⑤獻血者在獻血先后都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心理情緒,此時護理人員在高度重視后,能夠針對性地施以心理疏導,并給予恰當合理的心理安撫,確保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能夠得到良好改善。
綜上所述,在無償獻血服務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實施全面護理管理可以對獻血反應產(chǎn)生良好的控制作用,且服務滿意度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工作人員服務質量也會得到顯著改善,因此其應用價值突出,更加適合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