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胡塞爾的內時間研究與超越論現(xiàn)象學

      2021-02-13 06:25:56馬迎輝
      關鍵詞:意向性胡塞爾習性

      馬迎輝

      內時間意識研究在胡塞爾那里有著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自成一體,在現(xiàn)象學運動誕生之前,胡塞爾就已經開始了對它的專題研究,直至晚年他仍在此研究領域不斷尋求突破;另一方面,這項研究對胡塞爾整個的現(xiàn)象學探索都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筆者看來,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歷次突破要么始于內時間,要么落實于內時間。

      本文將通過對如下問題的探討,嘗試揭示內時間研究對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奠基意義:首先,滯留概念(1907年)的發(fā)現(xiàn)是胡塞爾走出描述心理學的最重要的通道,隨后他揭示的滯留的雙重意向性為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基本的意向基礎;其次,胡塞爾在1917-1918年揭示的完整的雙重意向性以及具體當下對雙重意向性的建構為《觀念》第二卷(1)該系列著作共三卷,依次為:《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第1卷、《現(xiàn)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卷、《現(xiàn)象學和科學基礎——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哲學的觀念》第3卷。由于該系列著作學界通常稱作《觀念》,本文以下也分別簡稱為:《觀念》第一卷、《觀念》第二卷、《觀念》第三卷。已經開始探討的習性現(xiàn)象學奠定了基礎;最后,1929年開始的對活的當下的融合生成的揭示又為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最終形態(tài)(即本性現(xiàn)象學)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以時間構架為基礎,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整個體系可以獲得嚴格而系統(tǒng)的理解。

      一 滯留的雙重意向性與胡塞爾走向超越論之路

      1905-1907年間,胡塞爾在內時間和空間構造研究上幾乎同時獲得了突破,而在此前后,他以五次講座的形式公布了對現(xiàn)象學的新構想,但遺憾的是,這一后來被冠以“超越論”之名的新研究卻造成了早期現(xiàn)象學圈子的分裂。筆者無力對此“分裂”進行深入的探討,這里僅涉及胡塞爾何以能從描述心理學走向超越論哲學。筆者的觀點是,由于《邏輯研究》將意向性限制在立義模式上,致使現(xiàn)象學深陷實顯性的困境,在內時間研究中發(fā)現(xiàn)滯留是胡塞爾走出描述心理學的關鍵一步。

      (一)滯留與立義模式的局限

      在描述心理學中,意識不再被視為心理的實在事實,它是意向的,指向某物并根據(jù)質料的綜合先天獲得充實。但這種立義模式至少有兩個局限。首先,意指與充實的方向是確定的,它必須遵循種屬先天的法則。胡塞爾告訴我們:未經最低種差作用的體驗內容參與原初體驗的方式是無法進一步得到描述的(2)埃德蒙德·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572頁(B1250)。,對形式范疇的代現(xiàn)也必須遵循種屬間的整體與部分關系(3)埃德蒙德·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第613頁(A277/B1284)。。其次,內感知的實顯的對象化特征(4)埃德蒙德·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第696頁(A333/B1354)。也阻礙了對直觀范疇的意向行為的把握。胡塞爾對此說得很清楚,內感知意義上的抽象只能將行為實在化和概念化(5)埃德蒙德·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067頁(A651/B2179)。。那么,應該如何進入構造范疇的意向行為并在其中明察范疇對象的構造呢?

      學界提出的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反思的自身覺知。在此模式中,意識不僅是指向性的,它同時總伴隨著對指向性行為的覺知。自身覺知模式的確有其根據(jù),因為胡塞爾在談論內感知對意向性分析的奠基意義時曾明確反駁了一種與布倫塔諾相關的無限回退模式。如何避免無限回退?似乎存在這種伴隨性的自身覺知即可。但覺知到了什么呢?也是指向對象并在充實中不斷獲得相即性的意識行為。筆者認為,這種意義上的自身覺知不可能消除描述心理學的局限,因為它自身必須附著在立義行為的現(xiàn)實實施之上。

      胡塞爾必須謀求突破,突破的方向也是確定的:從種屬先天看,突入前種屬的觀念化;從內感知的角度看,消除立義模式,突入前實顯的存在,因為立義本身就建立在體驗內容的現(xiàn)存存在和充實內容的種屬關系之上。在此意義上,我們不難理解胡塞爾何以會將消除立義模式視為他突入內時間構造的前提,并且何以在取得突破后將《邏輯研究》評述為“自成一體的”(6)埃德蒙德·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倪梁康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89頁。。

      突破立義模式的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對滯留概念的揭示(7)倪梁康《胡塞爾時間意識分析中的“滯留”概念——兼論心智與語言的關系》,《現(xiàn)代哲學》2007年第6期;馬迎輝《滯留的雙重意向性與直觀原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胡塞爾認為,滯留是“一個可以用來標識意識相位與意識相位之意向關系(一個根本不同的關系)的表達,在這里不可以將意識相位和意識連續(xù)性本身重又看做時間客體本身”(8)埃德蒙德·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第432頁。。意識相位之間的意向關系完全不同于描述心理學所探討的意識對意向對象的指向,在滯留所標明的意識相位的關聯(lián)中,諸行為本身成為了被關聯(lián)之物。在此意義上,滯留這種“特殊的意向性”(9)埃德蒙德·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第71頁。的被揭示對現(xiàn)象學而言是革命性的,它意味著對一種原先被實顯分析遮蔽了的新的存在領域的揭示。筆者認為,正是在此基礎上,在同時期的《現(xiàn)象學的觀念》中,胡塞爾才可能有足夠的信心要求對描述心理學的基礎,即實項的內存在予以還原(10)埃德蒙德·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觀念》,倪梁康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同時要求將絕對被給予性視為現(xiàn)象學的新基礎(11)埃德蒙德·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觀念》,第10頁。。問題是,以滯留概念為起點,胡塞爾建構了何種新的意向存在?

      (二)滯留的雙重意向性與超越論建構

      1910年左右,胡塞爾揭示了滯留的具體的綜合樣式,即滯留的雙重意向性:橫意向性由現(xiàn)存滯留的綜合所構成,而滯留的縱意向性則由滯留的自身滯留化所構建,前者服務于內在時間客體的構造,后者服務于體驗流自身的構造。這里強調兩點:首先,無論滯留,還是滯留的雙重意向性,它們都是消除立義模式的結果;其次,雙重意向性的揭示才真正表明胡塞爾獲得了建構一門新現(xiàn)象學的基礎,因為它徹底超出了實顯立義的范圍并為之建立了基礎。

      從1913年開始,胡塞爾在《觀念》第一卷中首次公布了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體系性的構想。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幾項發(fā)現(xiàn),譬如現(xiàn)象學還原、反思、純粹意識以及能思-所思(Noesis-Noema)結構都應該置于這一新的意向關聯(lián)中來理解?,F(xiàn)象學還原最早出現(xiàn)在1905年的內時間研究中,還原意味著從客觀的聲音對象返回建構延續(xù)體驗的內在的聲音素材和意識活動,正是在此返回運動中,內時間構造的成就才逐漸被揭示出來。從《觀念》之前的現(xiàn)象學研究來看,還原的最重要的成就是對滯留及其雙重意向性的揭示。當《觀念》第一卷指出現(xiàn)象學還原揭示了純粹意識時,這首先就意味著對一個新的存在領域的發(fā)掘,胡塞爾將此存在稱為絕對存在(12)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 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reine Ph?nomenologie, hrsg. von Karl Schuhman (Haag: Martinus Nijhoff,1976) , 104.。

      胡塞爾對內在感知予以了如下重要的批評:“這樣去設想是荒謬的,即說只有當意識在內在知覺的反思意識中被給予時它才在認識上是可靠的?!?13)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 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reine Ph?nomenologie, 169.內在感知與《邏輯研究》中的內感知并無不同,胡塞爾在1906-1907年間開始混用這對術語。按照《觀念》第一卷的說法,應該存在一種不同于內在感知的新的反思,但這種反思又如何可能呢?胡塞爾戛然而止了,此舉為有些研究者(譬如那托普以內在感知必然截斷并更改原初體驗為由)批評胡塞爾留下了空間。但如果同樣我們回到《觀念》第一卷之前的內時間構造,那么答案將非常簡單明了:內時間研究已經給出了最佳的現(xiàn)象學反思的操作范式,對滯留及其雙重意向性的揭示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反思的過程,它們相對實顯立義所具有的原初性實際上也就是胡塞爾所謂的體驗之原初性最重要的保證,但可惜直到在數(shù)年后的“貝爾瑙手稿”中,胡塞爾才終于在時間構造中明確了這種超越論反思的存在(14)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hrsg. von Rudolf Bernet und Dieter Lohmar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262.。

      純粹意識何以是“純粹的”?人們似乎認為只需對立義行為再次還原,徹底消除行為中存在的實顯的體驗內容,剩下的行為就是純粹的了。這種對立義行為的純化實際上仍然保留了立義模式,其中各種局限性自然也就被保留下來了。在此基礎上,“超越”就只能被理解為對實顯的意識內容的超越,最終也仍然是行為現(xiàn)象的事情,純粹意識的能思-所思的先天平行關系自然也就只能被曲解為意識與其對象的對稱性關系。

      筆者認為,所有這些誤解都源于對胡塞爾在《觀念》第一卷之前就已經獲得的理論成就的忽視。純粹意識不僅有支撐對象顯現(xiàn)的維度,而且有其縱向的體驗,更準確地說,意識對對象的指向必須建立在其自身的縱向建構之上。胡塞爾在能思-所思的平行關系中特別強調,縱向的能思、所思規(guī)定了橫向的能思、所思:每個所思層級都是“關于”它下一層級被給予性的“表象”。然而,“表象”在此并不是表象體驗,“關于”一詞在此也并不表明意識與意識客體之間的關系。它似乎是一種與能思意向性相對的所思意向性。前者將所思意向性作為相關項包含在自身中,其意向性也以某種方式貫穿了所思意向性的方向線(15)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 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reine Ph?nomenologie, 236.。這一雙重建基結構的引入將使學界關于所思是對象還是意義的爭論變得容易判斷,關鍵在于,根據(jù)平行關系,所思的呈現(xiàn)方式應該首先在能思一側得到規(guī)定。在筆者看來,縱向體驗建構了意義,而在縱向體驗上被構造的橫意向性則支撐了對象的顯現(xiàn),但可惜《觀念》第一卷僅僅在套接層和層級結構的說法中暗示了能思-所思結構的縱向維度的存在(16)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 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reine Ph?nomenologie, 121, 235.。

      超越論建構與《邏輯研究》中的那種在質料的先天綜合之下實施的充實意義上的構造完全不同。后者根據(jù)種屬先天被嚴格地限制在確定的方向上,我們根本無需追問歷史和發(fā)生,而超越論建構則意味著在一種全新的存在領域中根據(jù)它內在的時間性的綜合構筑意義與對象,從意向結構來看,它首先呈現(xiàn)為純粹意識的縱意向性對橫意向性的建構。這一建構模式很快就展現(xiàn)在《觀念》第二卷對習性、人格以及精神史的構造上。

      超越論建構遵循動機引發(fā)的法則。如果在純粹意識的意向結構中仍然堅持立義或者被再次純化的立義模式,那么如何在行為內部談論動機引發(fā)?難道將行為分片,再通過片段之間的關聯(lián)談論發(fā)生?胡塞爾曾探討過感知分片對內時間的構造,結果證明這無法達及對延續(xù)的構造。其實,一旦著眼于被分片的感知,就已經進入雙重意向性的思路了,因為被分片意味著多,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正是胡塞爾所強調的積淀與動機的關系。

      二 《貝爾瑙手稿》與發(fā)生現(xiàn)象學

      關于發(fā)生現(xiàn)象學誕生于《觀念》第二卷,還是在《貝爾瑙手稿》,學界素有爭論。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其實各有其理:《觀念》第二卷以動機律為基礎對習性自我和人格性的討論無疑是發(fā)生現(xiàn)象學的經典樣式,但這些探討并未在純粹形式化的關聯(lián)中得到方法論的說明,而這恰恰是“貝爾瑙手稿”一開始就試圖展示的。

      缺乏方法論說明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觀念》第二卷在探討習性和人格問題時盡管不斷指出它們植根于體驗流(17)埃德蒙德·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構成研究——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第2卷,李幼蒸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187、231頁。,但胡塞爾始終沒有在文本中揭示發(fā)生與體驗流的內在結構的建基關聯(lián)。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將此歸結為胡塞爾在寫作上的疏忽或者某種特別的安排,真正的原因是,他早期揭示的內時間結構并不足以承擔這一重任,因為滯留及其雙重意向性是對體驗的流逝樣式的結構性表達,它揭示的是一種既有的意向關聯(lián),其中并不包含動機引發(fā)的發(fā)生法則。這反過來也可以部分解釋雙重意向性為什么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學界對雙重意向性的漠視也與《貝爾瑙手稿》的奇特命運相關:它由胡塞爾的后期弟子和主要助手芬克長期保管,1969年交給魯汶胡塞爾檔案館,2001年才正式出版。但《貝爾瑙手稿》一經出版便根本改變了學界對胡塞爾內時間研究的印象(18)在國際學界仍然將雙重意向性簡化為視域意向性的情況下,倪梁康教授大致從2007-2008年開始醞釀并率先嘗試以縱意向性為基礎揭示發(fā)生現(xiàn)象學的結構,從而開創(chuàng)了胡塞爾研究的新局面,這里僅列出他的四篇中文文獻:《“自我”發(fā)生的三個階段——對胡塞爾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讀》,《哲學研究》2009年第11期;《思考“自我”的兩種方式——對胡塞爾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縱橫意向性——關于胡塞爾一生從自然、邏輯之維到精神、歷史之維的思想道路的再反思》,《現(xiàn)代哲學》2013年第4期;《胡塞爾的“發(fā)生”概念與“發(fā)生現(xiàn)象學”構想》,《學?!?018年第1期。。一般認為,胡塞爾在時間問題上的貢獻可總結為對滯留、原當下和前攝這三維時間域的揭示,人們也熱衷于在此基礎上談論詹姆斯對胡塞爾的影響以及后者對海德格爾的此在的時間性的啟發(fā)。這些理解固然重要,但卻忽略了胡塞爾早期主要探討的是滯留及其綜合樣式,滯留與前攝的交織盡管已經被多次提及,但直到晚年才對活的當下的自身構造進行專題研究。

      “貝爾瑙手稿”開篇接續(xù)的是滯留的雙重意向性,胡塞爾著力構造完整的雙重意向性,這對理解體驗流的內在結構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因為在早期的研究中,滯留的縱意向性僅僅被視為體驗流顯示自身的方式,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河流構造上的無限回退的困難(19)埃德蒙德·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第127-128、481-482頁。。胡塞爾的新研究表明,雙重意向性是一種獨立的意向結構,它不僅僅服務于體驗流的自身顯現(xiàn)。筆者感興趣的是,胡塞爾在《觀念》第一卷之后再度研究內時間,這對他的超越論現(xiàn)象學意味著什么?下文將回到這一問題,我們這里先局限在時間構造上。

      與早期對滯留的關注不同,《貝爾瑙手稿》對前攝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察(20)James R. Mensch, “Husserl’s Concept of the Future,” Husserl Studies 16, no.1 (January 1999): 41-64.。就胡塞爾的研究思路來看,對前攝的突出彰顯了從滯留的雙重意向性到完整的雙重意向性的建構:滯留是已在內容上獲得充實的時間相位,它持續(xù)地下墜,這種充實是如何被規(guī)定的,這種意向綜合的動力何在?胡塞爾認為,在前攝與滯留的交織中,原當下是被充實的期待。滯留本身據(jù)此必然擁有充實性期待的因素(21)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7.,因而,滯留從來不是純粹的滯留,它已經擁有了前攝意向的因素,同樣,前攝意向中也包含滯留意向,因為滯留連續(xù)統(tǒng)在同一風格中預期地指向序列的持續(xù)的前攝(22)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3.,它的被充實方向因而也是被規(guī)定的,已經被“先行”編入了滯留連續(xù)統(tǒng)。在此交織構造中,胡塞爾強調:預期被作為流逝連續(xù)統(tǒng)的先行的滯留連續(xù)統(tǒng)動機引發(fā),并且現(xiàn)在,這種流逝的連續(xù)統(tǒng)在現(xiàn)實化的流逝中必然是一個充實的連續(xù)統(tǒng),各個相位持續(xù)地(動機引發(fā)并)充實后續(xù)的前攝,而此前攝在進程中重又充實自身(23)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24-25.。交織中的空乏的前攝維度表明,滯留連續(xù)統(tǒng)之所以能動機引發(fā)前攝,正是因為這種動機引發(fā)中已經沉淀了蘊含前驅力的前攝意向。

      據(jù)此,《觀念》第二卷就已經開始運用的動機引發(fā)的法則在內時間建構中獲得了最終的方法論說明。超越論的發(fā)生建構最終奠基于內時間的自身綜合,這種綜合就體現(xiàn)為前攝意向與滯留連續(xù)統(tǒng)之間以動機引發(fā)為原則的構造關聯(lián),而建構的結果就是完整的雙重意向性,因為新的前攝意向在滯留連續(xù)統(tǒng)中不斷被動機引發(fā),從而不斷與現(xiàn)存的滯留鏈構成相合統(tǒng)一,而前攝意向以合乎滯留連續(xù)統(tǒng)的方式對滯留變異的持續(xù)地預期則構成了完整的縱向體驗。

      但胡塞爾至此還是沒有說明滯留、原當下和前攝這一結構何以能被反思明察,盡管在完整的雙重意向性的建構中前攝與滯留間的動機引發(fā)的關聯(lián)已經實質性地發(fā)生了作用。如果獨斷地將前攝視為滯留的對應物,那么這里是否隱含了自然主義的信念,因為有過去,所以必有將來?現(xiàn)象學的反思操作是移步換景式的,內時間意識研究更是如此。胡塞爾曾以實顯的立義模式為起點揭示了滯留及其雙重意向性,現(xiàn)在如果要更深入地揭示雙重意向性的基礎,那么立足點自然應該是雙重意向性。

      在獲得完整的雙重意向性之后,胡塞爾給出了一段讓筆者倍感困惑的描述:只要揭示了雙重意向性在前攝與滯留連續(xù)統(tǒng)的交織中的奠基生成,換言之,只要相位位序(Ordnung)中的各個點能夠在持續(xù)的意識序列(Folge)中“包含”那種貫穿位序的各個斜線的意識點的整個系列(Serie)(24)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43.,那么,反思的目光就可以通過對這種奠基關系的明察,回溯揭示這種持續(xù)的意識序列的存在方式;進而,既然意識序列只有根據(jù)意識次序(Reihe)才能出現(xiàn)并保有其作為原被給予性的絕對的自身性(25)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260.,那么,只要能夠明察前攝與滯留的交織以及作為過渡點的當下在顯現(xiàn)序列中的生成,構造時間的原進程,作為對持續(xù)序列的意識次序,也就可以被回溯揭示了。據(jù)此,構造時間的基礎最終呈現(xiàn)為“持續(xù)的意識序列”在意識次序中的被給予,前者在前攝與滯留連續(xù)統(tǒng)對雙重意向性的建構中只是被意識到,但在揭示其自身被建構的可能性時就已經呈現(xiàn)為更深維度的構造的產物。胡塞爾指出,這種“連續(xù)次序”是“在原同時中的統(tǒng)一性,在那里一個事件序列在瞬間現(xiàn)在中被意識到”(26)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269.。

      有兩點值得重視:其一,正是在揭示最終的構造基礎時,胡塞爾再次強調了時間構造與反思的關系——“每一個超越論事件是現(xiàn)象學時間中的事件,它表明自身是超越論反思中的事件”(27)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261.,因而上述所謂的回溯過程實質上也就是超越論反思的過程;其二,如果說前攝與滯留的交織意味著一種具體當下的話,那么這里對持續(xù)的意識序列與意識次序間的建構關系的說明實際上已經在揭示另一種更原始的當下性了,這種當下具體展現(xiàn)為原初給予的事件之間的原共在與演替,這與早期研究中關于多個同時共在的原感覺意識的被給予的說法基本一致(28)埃德蒙德·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第477頁。,簡言之,具體當下建構于活的事件的自身被給予。

      借用《貝爾瑙手稿》中的說法,體驗流的內在結構可以通過如下描述得到說明:原河流是一條河流,一個自身在各方面未被限制的一維連續(xù)中被建造為其相位的連續(xù)統(tǒng)。但是,這個總體上雙重的連續(xù)統(tǒng)在兩個半平面中自身構造為雙重河流,其中的每一條都在一個被一維流形單一限制的兩維連續(xù)統(tǒng)中構造自身。這兩個連續(xù)統(tǒng)在一維流形中相交接(29)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35.。其中,雙重的連續(xù)統(tǒng)與雙重意向性相關,兩個“半平面”是指前攝與滯留的連續(xù)統(tǒng),它們的交織關聯(lián)建構了雙重意向性,而一維流形則是胡塞爾此時對最終構造性意識的說明。

      1917-1918年的這些探索在為習性現(xiàn)象學奠定基礎的同時,也為發(fā)生現(xiàn)象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除了對動機引發(fā)原則之先天性的證明之外,最主要的當屬對最終構造性的意識次序的揭示對人格現(xiàn)象學的建構意義。這一最終構造維度的發(fā)現(xiàn)使胡塞爾逐漸從人格性中剝離出本性的維度,而隨之同步進行的是絕然明見性概念的逐步被澄清,它必須建基于一種比相即明見性更為根本的新的絕然被給予性(30)Edmund Husserl, Erste Philosophie (1923/24), Zweiter Teil, hrsg. von Rudolf Boehm (Haag: Martinus Nijhoff,1959) , 35.。

      與習性不同,人格既包含了習性維度,也包含了本性維度。習性關聯(lián)直接建基于縱意向性,它自己的基礎何在?這一問題在《觀念》第二卷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人格現(xiàn)象學在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初次系統(tǒng)表達中僅僅展現(xiàn)為了習性現(xiàn)象學。從胡塞爾的導論性工作來看,直到20年代末的《笛卡爾式的沉思》(以下簡稱《沉思》)中,本性現(xiàn)象學的可能性才開始得到較為集中地表達。

      習性意向關乎他人與我的共在,在對交互主體問題的探討中,《沉思》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嘗試揭示我建構他人的最終基礎。從習性積淀角度,也可以說,我關于他人存在的最初的習性積淀源自何處?《沉思》將對此難題的解決訴諸我與他人在身體動覺系統(tǒng)中發(fā)生的如下形式的感性結對,它的具體形式包括:“意向的交叉”、“根據(jù)對象意義的生動的相互的自己喚醒”以及“彼此延及對方的自己遮合”(31)Edmund Husserl,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ser Vortr?ge, hrsg. von Stephan Strasser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142.。感性結對強調的是他人對我的直接在場,胡塞爾借此要突破的是我在我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聯(lián)中凸顯與我共在的他人,我以我既有的習性關聯(lián)構造了對我實顯存在的他人。但這里的“交叉”、“相互的自身喚醒”以及“自身相合”何以可能?筆者認為,這里的意向基礎只能是《貝爾瑙手稿》中揭示的具體當下。前攝與滯留在當下性中相互交織,前攝根據(jù)其有待被充實性,在同一性的流逝風格中動機引發(fā)滯留連續(xù)統(tǒng)。這種形式的建構在感性領域中建構著他人與我之間直接地“交叉”、“相互喚醒”和“相合”,更確切地說,他人對我的感性“凸顯”引發(fā)了結對,而從具體當下對縱意向性的建構看,習性關聯(lián)中的意義積淀也就源自具體當下中的這種同一化的結對。

      具體當下對縱向體驗的建構為習性現(xiàn)象學奠基了基礎,而建立在具體當下之上的同一化的結對又使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研究來到了突破的邊緣,因為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追問:同一化結對的動力何在?結對何以必然體現(xiàn)為同一性?胡塞爾在《貝爾瑙手稿》中對構造具體當下的原初事件之自身被給予維度的揭示實際上已經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冻了肌分?,超越論現(xiàn)象學很快再次迎來了突破,不出意外,這次突破的先導仍然是內時間意識。

      三 活的當下與本性現(xiàn)象學

      我們將胡塞爾1929年之后的現(xiàn)象學研究整體地標明為本性現(xiàn)象學?,F(xiàn)象學還原建立在體驗的同一性之上,胡塞爾在《觀念》第一卷就確立了這一原則,而超越論反思同樣與此同一性相關,根據(jù)其與時間構造的關聯(lián),反思本身就是時間性。但在對感性結對何以必然具有同一性的追問中,同一性本身得到了質疑,現(xiàn)象學反思與還原在此失去了效力。正是在此背景中,胡塞爾開始探討一種新的還原,他稱之為根本性還原或拆解,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揭示具體當下的被構造的可能性,而與之對應的反思則被他稱為自身思義。

      在具體當下中,原當下與滯留都已經被充實,前攝盡管是空乏的,但它也已經在與滯留的交織中被滯留的流逝風格先行規(guī)定,換言之,前攝的被充實也不是任意的。因而問題就在于這些“規(guī)定”本身的可能性。同時,對時間構造之根基的突入在超越論建構中同樣有其本己的理論動機,因為感性結對、交叉、相互喚醒和相合等事態(tài)何以可能在習性現(xiàn)象學中并未得到進一步追問,因為同一化結對的動力不可能存在于空乏的前攝之中,它與滯留的交織意味著它已經被同一化了。

      與早期文本和《貝爾瑙手稿》中對建構具體當下的同時共在的意識次序的揭示相似,《C手稿》將這一構造事態(tài)描述為:“在(原流動的)原現(xiàn)象的生活之原構建中,作為事件化的流動,這種生活就是流動的‘原共在’,即是說,就是一種連續(xù)的同時融合,而這種同時融合就是在原現(xiàn)在、滯留性過去和前攝性將到這些形式的連續(xù)映射中存在的東西?!?32)Edmund Husserl, Sp?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Die C-manuskripte, hrsg. Dieter Lohmar (Dordrecht: Springer,2006), 76.在《貝爾瑙手稿》中已經明確提及的“次序的-彼此內在地-融合”以及“融合成一維連續(xù)統(tǒng)”(33)Edmund Husserl, 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βtsein (1917/18), 75.等建構事態(tài)開始得到深入的討論。

      這種建構時間體驗之最初發(fā)端的意向構造就是從原區(qū)分到融合的建構。胡塞爾告訴我們,“在原流動的持立的當下和我的自我的絕對的生活中,我們擁有為同一性奠定基礎的原融合,以及不是為同一性,而是為距離和差異奠定基礎的原區(qū)分(原對比、原初非同一化)”(34)Edmund Husserl, Sp?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Die C-manuskripte, 76.,因而,活的當下中存在兩種類型的建構,一種是直接建構同一性的原融合,另一種則是建構差異的原區(qū)分?!霸谙嗨菩灾?,我談到了‘遠相合’(聯(lián)想),在從擁有一致性融合模式的‘一致性相合’的過渡中,沒有‘差異’就感受不到‘距離’,或者說:在一致性的境遇中,貳性(Zweiheit)(結對)成為了單純的同一性”(35)Edmund Husserl, Sp?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 Die C-manuskripte, 254-255.?!安町悺笔恰熬嚯x”的基礎,如果不揭示這一建構層次,那么原區(qū)分,即貳性,也就只能被單純視為同一了。胡塞爾對這一建構序列說得最簡單而又最為豐富是下面這一句,“我們在距離和差異中擁有了一致和融合,凸出了同一性,并且,盡管我們生成了一種貳-壹性(Zwei-Einigkeit),但它們還是處在遮蔽中的相互壓抑之下”(36)Edmund Husserl, Sp?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 Die C-manuskripte, 255..活的當下構成于從差異到一致性融合的建構,整個時間結構就建立在最初的同一化,即貳-壹性結構之上,而在相合同一性中甚至存在著相互壓抑。

      胡塞爾對活的當下從原區(qū)分到一致性融合的建構的揭示為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最終形態(tài)即本性現(xiàn)象學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胡塞爾開始探討原自我、前自我、前存在、本能、本欲、母嬰關系、壓抑以及生死等問題,這些問題構成了新的主體性哲學以及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借用海德格爾術語,這些形態(tài)的自我都不是在世的存在者,處于前習性和前社會性階段,與常人的存在無關,他們構建存在者的在家狀態(tài)。以“在家”來標明本性的存在并非筆者的創(chuàng)造,因為胡塞爾就是將從原區(qū)分到融合的超越論建構示例為性本能、母嬰間的融合關系等在家事務。

      在此以原自我、前自我以及與其相關的母嬰關系為例展示本性現(xiàn)象學與活的當下的自身被構造維度之間的建基關系。胎兒“已經擁有了原開端的視域,人類的世界視域就生成于其中,正如時間化視域已經包含在時間化的原開端中一樣”(37)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t,dritter Teil, hrsg. von Iso Kern (Haag: Martinus Nijhoff,1973), 604.,在與母親的身體關聯(lián)中,他“已經擁有了動覺,并且以動覺的方式運動他的‘事物’——已經在原初階段建構了一種原真性”(38)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t,dritter Teil, 605.。在襁褓階段,嬰兒對世界的建構最初產生自母親基于其本能的身體活動,“整個世界的構造已經以‘本能’(Instinktiv)的方式向我們顯現(xiàn)并被在先規(guī)定了”(39)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t,dritter Teil, 385.,母親只能出現(xiàn)在嬰兒根據(jù)其本源要求借以得到滿足的正常視角中(40)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t,dritter Teil, 605.。而從母親對嬰兒的孕育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嬰兒最初所謂的正常視角就產生自母親身體的給予。

      關于前自我與習性積淀的關系,胡塞爾有著明確的說明:“對原樸當下(持立的活的流動)的結構分析將我們引向自我結構以及為自我結構奠基的無自我流動的持續(xù)的底層,通過對那種使積淀活動得以可能及其以之為前提的東西的回問而回溯到根本的前—自我上。”(41)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t,dritter Teil, 598.通過對當下結構的還原,我們可以找到建構積淀活動的基礎,即“無自我流動的固定的底層”,或者說,前自我的存在。換言之,習性關聯(lián)建基構造于前自我的存在,從時間結構上看,習性積淀的最終發(fā)端于活的當下的自身構造。

      母嬰關系建立在原區(qū)分向同一性的融合建構之上,“融合”體現(xiàn)為母親的身體性的活動對嬰兒的時間化視域以及對世界的觀視。在此建構的基礎上,習性和歷史性的構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隨著生活視域的持續(xù)擴大,嬰兒不斷在原先獲得的同一性統(tǒng)覺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統(tǒng)覺,習性關聯(lián)在此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習性積淀,最終,作為習性和社會存在者,主體在世代結構中將習性傳遞給下一代(42)Edmund Husserl, Sp?te Texte über Zeitkonstitution (1929-1934) , Die C-manuskripte, 242-243.。

      從本性、習性到社會性、世代性,胡塞爾在同一性的關聯(lián)中構建了具體的世界存在。在筆者看來,這一建構的揭示對超越論現(xiàn)象學意義重大,這不僅意味著胡塞爾最終確立了一種區(qū)別于習性現(xiàn)象學的獨立的問題域,而且由于其對習性關聯(lián)的建構,超越論現(xiàn)象學最終也就被奠基在了本性存在之上。

      四 結語

      超越論現(xiàn)象學不是對描述心理學的簡單修補,它意味著對一種完全不同于實顯意向區(qū)域的絕對存在領域的建構,因而也不同于康德的超越論哲學。不難理解,理解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關鍵就在于理解絕對存在的被建構的可能。

      現(xiàn)象學對絕對存在的刻畫依賴的是內時間意識研究。從胡塞爾延續(xù)30余年的工作來看,正如我們已經證明的,超越論現(xiàn)象學的建立以及它的幾乎每一次重要的突破都建立在他在內時間意識研究中所獲得的基本成就之上:從以滯留的雙重意向性對體驗流之內在結構的初步揭示,到對建立在動機律之上的完整的雙重意向性以及具體當下的揭示,再到對最終建基性的從原區(qū)分到融合的建構的揭示,超越論現(xiàn)象學依次呈現(xiàn)出了三種形態(tài),即純粹現(xiàn)象學、習性現(xiàn)象學和本性現(xiàn)象學。內時間結構的先天性和奠基性決定了三種超越論現(xiàn)象學形態(tài)之間的內在建基性。

      也正因為此,在胡塞爾之后,超越論現(xiàn)象學仍具有其獨立的發(fā)展可能,只要我們能夠在內時間研究中獲得突破。實際上,胡塞爾晚年已經為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探索空間,譬如,根據(jù)筆者有限的閱讀,他并未徹底解決由原區(qū)分到融合這一原初的貳-壹建構何以能生成三維時間域,是否存在超越本能意向的欲望,活的當下中的壓抑甚至變異對原時間化具有何種建構作用等難題。這些問題所開啟的新的時間化為超越論現(xiàn)象學拓展了哪些發(fā)展空間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猜你喜歡
      意向性胡塞爾習性
      語境中的胡塞爾*
      ——專欄導語
      螳螂的生長過程和習性是怎樣的呢?
      習性養(yǎng)成要趁早
      海峽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12
      烏桕大蠶蛾的生物習性之初探
      淺析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意向性結構
      中國市場(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簡論詩創(chuàng)作的意向性)
      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認識論雛形——讀《現(xiàn)象學的觀念》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8
      “選擇中國共產黨”何以成為群眾集體意向性——讀《井岡山的斗爭》
      探索(2013年3期)2013-04-17 02:37:57
      粳型不育系新稻97200A的開花習性研究
      塞爾論意向性與言語行為
      外語學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0
      奇台县| 太仆寺旗| 香港 | 敖汉旗| 浑源县| 乌拉特后旗| 贵定县| 绥化市| 涪陵区| 苍梧县| 元谋县| 霍林郭勒市| 大悟县| 布尔津县| 乌海市| 洪泽县| 北票市| 突泉县| 保定市| 福海县| 柯坪县| 砚山县| 岳池县| 游戏| 平武县| 白水县| 时尚| 抚宁县| 镇赉县| 南昌市| 弋阳县| 南和县| 松江区| 什邡市| 沁源县| 天水市| 桃园市| 林口县| 靖宇县| 明水县|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