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王倩 供圖王倩(部分)
沉浸在山西新絳縣的文明長河里,沿著匠人的掌心紋理向深處前行,便會遇見不一樣的風景——仿漢陶。仿漢陶鐫刻和記錄著這片黃土地的古文明。它們挪用歷史的顏色,打磨出鮮活的光彩,令人嘆為觀止。
起初,仿漢陶熱衷于主推綠釉動物陶塑。近年來,仿漢陶罐后來者居上,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在山西省新絳縣的文明長廊中,靜靜躺臥著一批古色古香的仿古陶器,光彩奪目。因其主要以秦漢時期陶器為原型進行“仿造”,因此,它們又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仿漢陶”。與之相對應的傳統(tǒng)技藝,則被稱為“仿漢陶工藝”。
穿越時光的霧靄,我們先尋訪到了仿漢陶工藝“臨摹”的始祖——古漢陶。
古漢陶實際起源于秦代。彼時的古陶品類繁多,囊括了建筑裝飾、家居日需甚至喪葬明器等類型。但是,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在器用方面往往更重視銅器、漆器等,故而陶工藝發(fā)展較為緩慢。
到了漢代,陶工藝獲得空前發(fā)展。在汲取秦代陶器制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漢代制陶工藝臻于成熟,其器型既延續(xù)了秦時陶器的深沉大氣,又發(fā)展出漢代陶器獨有的時代風采,具有顏色豐富、裝飾精美等文化特征。由此,根據(jù)制作工藝的不同,古漢陶又延伸出灰陶、彩繪陶、硬陶以及釉陶等幾大類。
陶屋?陶屋
漢代彩繪陶器
在當時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關中地區(qū),上好的陶土都通過匠人的手幻化成了杯盤盆碗、勺壺缽罐等綿延生活各個領域的器皿。最令人矚目的彩色釉陶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和產(chǎn)生的。因這種陶器的制作過程中有氧化鉛加入,因此它又被后世稱為“鉛釉陶”。釉陶的產(chǎn)生不僅讓漢陶工藝發(fā)展至巔峰,更對后世陶藝發(fā)展影響深遠——無論是聞名遐邇的唐代三彩陶,還是宋明時代的琉璃釉陶,無不是從它繁衍而來。
就藝術特征而言,漢陶主要以渦紋、龍紋三角紋以及回紋等作為器物的裝飾圖案,因受當時“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的獨特審美意趣的影響,呈現(xiàn)出簡潔渾樸、敦厚圓融的美學風格。
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早期的漢代統(tǒng)治者信奉黃老之學,講究“無為而治”,倡導“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于是,在這種“見素抱樸,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引下,漢陶工藝致力追求內(nèi)在精神表達,在表現(xiàn)形式上講究“神似”,故而形成大氣簡約的藝術風格。由此,便形成了漢陶的美學標準,甚至規(guī)范了后來仿古陶工藝的美學方向。
可惜,歷史的漩渦似乎終有一日會歸于平靜。漢陶工藝在經(jīng)歷了風起云涌的繁榮發(fā)展之后,最終還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漢陶工藝也隨之銷聲匿跡。
漢陶工藝的核心技術在于彩釉的調(diào)配,若無法獲得調(diào)配方案,釉陶難以“重生”。幸運的是,20世紀80年代,新絳縣匠人王蘭成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終于得出彩釉的調(diào)配方案。此后,一度湮滅的漢陶工藝終于在中華大地重放光彩。到今天,仿漢陶工藝已成功在新絳縣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領地,而這項傳統(tǒng)工藝也成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里的重點保護對象。
起初,仿漢陶熱衷于制造綠釉動物陶塑,其中尤以形態(tài)殊異的牛塑像最受歡迎。近年來,仿漢陶罐又后來者居上,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漢代彩陶馬
釉陶鼎
漢代彩繪陶瓿
時間與經(jīng)驗的碰撞,最終成就了仿古漢陶的神韻斐然。今人唯有懷擁初心在新絳的文化地里延宕穿行,才能在重生的記憶里找尋到新的溫情,并真正領悟這項傳統(tǒng)工藝的深遠與高意。
整體而言,仿漢陶的制作流程主要分為配泥、制模、上釉以及燒制等幾大步驟。它的制作工藝并不出奇,但需借助優(yōu)質的材料、精巧的工具以及足夠的耐心,才能打磨出足夠完美的作品。
解讀過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仿漢陶工藝在制作工具的選擇上多傾向于原始性。制陶工具一般都由工匠自制,充滿個性化色彩。多數(shù)工具有著一器多用的特點,包括割泥板、木質圓錘、刮抹器、管狀器(修抹口沿用)、裁刀、棗木雕刻工具、石膏模具以及輪盤等。
若說制陶工具左右了仿古陶工藝的出塵,那么優(yōu)質的陶土與微妙的彩釉配比則決定了這項傳統(tǒng)技藝的靈魂。
好的陶土多需在斷崖當中去尋找。那種呈棕紅色的粉砂質黏土為上等陶土,富含鐵錳膠膜,且少雜質、黏性大。土料取回之后,需要經(jīng)歷冗雜的處理過程——晾干、粉碎、篩選、和泥,制坯時還需要摻雜定量的石英粉以提升陶坯的耐炙性,從而大大提高燒制的質量。另值一提的是,在制作薄胎一類器物的時候,匠人往往會在泥料當中摻入一些棉花以提升它的拉力。具體的做法是:將成品棉花貼在泥坯之外形成一道薄層,再在其外圍進行貼泥,之后再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加工與整形。
修抹陶坯
上釉
手工拉坯
陶犀牛
同配泥相比,彩釉的調(diào)制則要困難許多。陶藝師必須熟練掌握彩釉的調(diào)配技巧,才能調(diào)制出上等的彩釉。按照一般的傳統(tǒng),在彩釉的調(diào)制過程中需適當加入銀粉,讓成品呈現(xiàn)出墨綠色的同時更顯光亮。當然,礙于銀粉昂貴,陶藝師又為銀粉找到了新的替代材料,將仿漢陶打造成為物美價優(yōu)的古典工藝品。
古人制陶場景
湍急的時間洪流沖刷著文明的堤岸,拍打出仿漢陶的文化浪花。這是一場致敬歷史的拜謁,匠人需要通過超常的耐心與精湛的技藝打磨出歲月的禮器,為今人舶來傳奇。
新絳仿漢陶的制模通常采用外模法,其大體的工序包括按模、合模、脫模、陰干等基本流程。
按模時,匠人需先將相應的模具進行清潔整理,并預先在模具內(nèi)壁撲打滑石粉,為脫模做準備。接著,將泥塊和割泥板的表面抹濕,并利用割泥板的外沿部分將泥塊抹平,再用鋼絲割取泥片,并借助木板承托泥片將其按壓到模具的內(nèi)側,如此不斷重復,直到模具被泥片貼滿至充盈狀態(tài)。隨后,用手指使勁按壓泥片,再使用錘子不斷捶打泥片,直到泥片緊貼模具且泥片相接處的縫隙彌合方止。此時,匠人自制的片狀刮抹器被派上用場——匠人用它小心地將模具內(nèi)壁修整刮平。最后,匠人需在割除泥片的茬口上再按壓一圈泥條,并用梳狀刻具在這泥條上進行刻槽,以便將來兩半模具在合扣時更加牢固。
制坯
釉陶瓿
陶牛
釉陶燈盞
陶女傭
合模就是將兩半的模具合在一起,使其兩兩相扣合為一個整體。合模后,匠人會先以錘子擊打的方式修抹模具內(nèi)側相接處的泥縫。之后,需使用皮帶將模具整體箍緊,再倒置到輪盤上。接著,匠人需要在一只手轉動輪盤的同時,用另一只手拿濕布不斷修抹內(nèi)壁直到平整方止。此后,需使用泥片貼底做器底。此道工序講究技巧,首先要保證所貼泥片大于器底的面積,另外還要在貼底泥片中間穿一個孔,好讓泥坯里的空氣順利排空。這個步驟完成后,匠人會在孔邊撲打一些滑石粉以防止小孔粘連,然后再將整個模具倒過來正放。爾后,匠人用長柄的錘子擊打模具的內(nèi)底,將內(nèi)底找平并去除早先留下的小孔。最后,使用管狀器修整口沿,在抹掉多余的泥塊后,再拿濕布修抹直至口沿平滑。
等到泥坯略硬后,便可脫掉模具,即為“脫?!?。之后,先用裁刀割掉口沿與模具接縫處多余的泥塊,再將泥坯倒置放在輪盤上,一邊旋轉一邊修抹器表下半部,然后再將泥坯倒過來正放,繼續(xù)修抹器表上半部,直至將整體修抹至光滑方止。其后,在略微陰晾過后,匠人就可以對坯體進行修飾了。
燒窯
待泥坯制作工序全部完成以后,便正式進入陰干工序。季節(jié)與天氣是影響陰干工序最重要的因素。根據(jù)季節(jié)和天氣的不同,一般陰干所需時日為三到七天。陶坯在經(jīng)過徹底的陰干過后,方能入窯燒制。
仿漢陶的燒造工藝看似簡單,實則十分講究:裝窯時,必須先在窯床上鋪置一層陶制的條狀墊塊,這樣可保障陶坯擺放得更加平整。陶窯在形制上并無嚴苛的規(guī)范,或方或圓皆可,但都需要在窯頂修建相應的滲水池,好在燒窯后采用滲水的方式快速冷卻窯室與陶器。
仿古漢陶的燒造頗有特點,需陸續(xù)燒制兩次:先進行一次燜窯,然后再正式燒窯。所謂“燜窯”,顧名思義,就是在點火后先投入少量的燃料將窯內(nèi)陶坯徹底烘干,同時達到預熱窯室的目的。之后,再投入大量的燃料正式燒窯,直到陶器燒至亮紅色。在此過程中,匠人需要根據(jù)經(jīng)驗來判斷火候,從而決定是否再繼續(xù)添加燃料。同燜窯相比,第二次燒窯的經(jīng)驗和技巧更為重要,因為火候的把握直接決定了陶器的成色。
時光漫步,歲月謳歌。及至今日,精巧的仿漢陶工藝已經(jīng)從歷史的塵埃中實現(xiàn)重生,并且在匠人的守護下走向復興。紅陶、灰陶、釉陶等不同的仿漢陶器,擁有著各式各色的姿勢和表情,講述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與神奇。
陶鼎
及至今日,精湛的仿漢陶工藝已經(jīng)從歷史的塵埃中實現(xiàn)重生,并且在匠人的守護下走向復興。
陶男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