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勁松
【摘要】電路結構分析是學習電學的基礎。學生能掌握一套分析電路的方法,非常重要??偨Y學生在學習電路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讓學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電路分析方法”的教學問題,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電路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電路”的學習困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不能根據(jù)電路的特點識別電路,也不會畫相應的等效電路圖。
二是學生對歐姆定律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換個形式表達就不會了。
上述現(xiàn)象說明:讓學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電路分析和物理量分析方法”意義重大。
一、“電路分析法”的實施方式
(一)要重視“電路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電路的分析方法
培養(yǎng)好學生分析電路的習慣:電流從電路正極出發(fā),用筆畫出電流路徑,通過電流路徑分析,從而判斷電路是串聯(lián)還是并聯(lián);也可結合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如電路中某處斷開,其他部分是否受影響等進行分析。而對于識別、連接實物電路,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從電路的正極出發(fā),先經(jīng)過一條回路,回到電源負極,再對其他支路進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給學生滲透“電路分析的方法”,使其能夠判斷電路結構,從而知道電路中電流電壓關系。
(二)要巧施手段,讓學生掌握特殊的方法解決特殊問題
在一些難以分析的電路中,讓學生掌握一些實用的“特殊方法”,能把復雜的電路形象化、簡單化,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1.“手牽手”法判斷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
把電路中的小燈泡想象成不同的人,與小燈泡相接的兩根導線看成人的兩只手。通過牽手方式就能判斷電路時串聯(lián)還是并聯(lián):如圖1如果一個人的一只手只能牽另一人的一只手—那么電路是串聯(lián);如圖2如果左、右手均與其他人的左、右手分別相連那么電路是并聯(lián)。
由于L1的“左手”○均能與其他燈泡的“左手”○相牽,“右手”△亦然,因此所有燈泡均屬并聯(lián)關系(○表示“左手”, △表示“右手”)
這樣的方法既有趣又形象,對一些復雜的電路圖,用這種方法分析起來就變得容易了。
2.利用“短路”和“斷路”,簡化電路
用電器被短接,導線的電阻幾乎為0,電流不經(jīng)過燈泡,可以用導線取而代之(如圖5);而開關斷開的用電器,沒有電流通過,可用下面等效電路圖代替(如圖6)。
此外,對于內阻相當于導線的電流表和內阻無限大的電壓表,也可以用如上方法。因此對于復雜的電路,可簡化成一個簡單的等效電路。
如圖8所示電路,當S1、S2均斷開時,等效電路圖如圖9所示;當S1、S2均閉合時,等效電路圖如圖10所示。
三、利用歐姆定律計算的技巧
我們分析了電路結構之后,在運用歐姆定律進行計算時,必須要清楚研究對象是誰。
如圖11電路中,R1和R2串聯(lián),電源電壓U=6V,電壓表示數(shù)U2=2V,電阻R2=2Ω,求R1的阻值。分析:要知道的R1的阻值必須要知道R1兩端的電壓U1以及通過它的電流I1,有同學會將上面電壓電阻的關系搞混了,于是做不出來。
這是串聯(lián)電路
U1=U-U2=6V-2V=4V
I=I1=I2=U2/R2=2V÷2Ω=1A
這一步中很多學生會認為4V算出來了,要算R1兩端電流,應該要用4V÷2Ω,這部分學生就是搞混了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最后R1=U1/I=4V÷1A=4Ω
總之,初中物理電路其實不難,但要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還需教師再下苦功。
【參考文獻】
[1]翟燕.新課標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7,35(2):1-3.
(責任編輯:鄧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