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東
他喜歡色彩明艷的仙人掌品種,“跟個小太陽似的,光芒四射?!币蝗纭盁o窮小亮”這個名字給人的感受。網(wǎng)名背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張辰亮低調(diào)、內(nèi)斂,甚至還有一些輕微的社交恐懼。
唯有對科學的熱愛,在鏡頭內(nèi)外一以貫之。
少年時代的筆記里,他會一筆一筆認真畫下新見到的未知昆蟲。圖樣旁邊不同顏色的批注,記錄著他不斷探究昆蟲具體身份的過程:不知名——桑木虱——透翅疏廣蠟蟬。
對短視頻的嘗試,或許也是源于這樣的好奇。2019年11月,張辰亮開始在抖音更新科普日常。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是圖文時代的科普大V,因《博物》雜志官方賬號運營者的身份為大家所熟知。
新的傳播形式,為科普帶來新的機會。不到兩年時間,“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就在抖音積累了1955萬粉絲,獲得上億次點贊,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普“頂流”,幾乎憑一己之力,帶“熱”了冷門的生物學和博物學知識。張辰亮的科普有鮮明的立場和個人風格。由于面孔略方、眼睛略小、眉頭微皺,形象過于像“藏狐”,堅持不懈地辟謠“水猴子”,網(wǎng)友們都稱他是“藏狐君”、“狐主任”、“水猴子辟謠協(xié)會會長”。
亮眼數(shù)據(jù)之外,張辰亮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內(nèi)容真的成為不少人追求科學路上的“啟明星”?!案嗳四艹蔀榭茖W家,而我成為科學家踏過的墊腳石,就已經(jīng)夠好了。”
最近,張辰亮的抖音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秉c贊量成功破億,關注他的粉絲也有將近2000萬。
短短兩年,他迅速成為短視頻科普頂流,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
“鑒定一下網(wǎng)絡熱門生物視頻”,在“叮”一聲轉(zhuǎn)場后,張辰亮以詼諧的京腔,可以一口氣科普10多種生物。單條抖音科普短視頻可以有200多萬點贊,3000多萬瀏覽量。
以往,他的粉絲一般是18-30歲的年輕人,他們更喜歡在評論里“玩?!被ハ喽簶?。在抖音上,除年輕人外,還有很多中老年人,甚至還有許多爸媽為小孩向他提問。
張辰亮說,“短視頻平臺是非常產(chǎn)出靈感的地方”。一個背景音樂或某個梗、口頭禪,能讓他拍案叫絕。他火出圈的表情包,是看到幾個趕海的人撿了一條石斑,一堆又一堆大蝦,甚至在潮水退去后抱出一只大冬瓜,自導自演卻裝得比誰都像。他無語到直接雙手捂臉、上下摩挲、仰面嘆息。
有一天,許多抖音用戶@他,詢問一個視頻中的肉凳子是不是活的。他一看視頻作者是特效師,想不明白為什么這都分辨不出來,一氣之下,沖著手機就打了鏡頭。有些謠傳視頻實在離譜,他甚至會拿起雙節(jié)棍舞幾秒。
這些穿插在短視頻中的“藏狐”,成為網(wǎng)友們的樂趣源泉。評論區(qū),他不僅自己做課代表,列明每期視頻中鑒定的生物名稱,還直接幽默風趣地回懟網(wǎng)友。這讓評論區(qū)成為“藏狐打人”、“藏狐耍棍”各種熱梗的發(fā)源地。
他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學”要義——知己知彼。
“知己”是找到核心競爭力,再想辦法發(fā)散它。但這往往是最難的?!瓣P鍵是要把自己展示出來,把自己展示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边@個“自己”在抖音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里,是個人魅力、學識、談吐,或者聲線,以及由此發(fā)散的氣質(zhì)和性格。
很多人沒有“自己”,模仿張辰亮的“網(wǎng)絡熱傳生物鑒定”。素材全部來自網(wǎng)上,由于不用自己生產(chǎn),受眾也廣,“鑒定”系列短視頻已經(jīng)演化成一種視頻類型。但他們只學到了開頭快速念“鑒定一下網(wǎng)絡xx視頻”或在每個轉(zhuǎn)場上加個“?!钡囊粜?。
“知彼”是了解觀眾,關注受眾的反饋。張辰亮說,自己是科普工作者里的幸運兒,從工作的第一天就開始和網(wǎng)友交流。拍短視頻之后,他每條抖音下面都有幾千、幾萬的評論,“大家想知道什么,不想知道什么,愛聽你怎么說,愛聽別人怎么說?”通過觀察,他深度了解了受眾,看大家如何評價自己,然后琢磨該如何調(diào)整。
張辰亮說,“你沒有辦法成為第二個‘無窮小亮,你必須成為你自己。在我做微博的時候,也沒出現(xiàn)第二個‘博物君?!钡牵绾巫龅巾斄骷墑e?知己知彼是必須。知己不知彼,是百萬粉絲博主不能躍升為千萬粉絲博主的源頭。
事實上,為了保持創(chuàng)作的專注,現(xiàn)在的張辰亮更多的時候是在學習如何拒絕大家的熱情,“拒絕這個,拒絕那個,來十個活,我拒絕九個,不然沒時間創(chuàng)作,會抓心撓肝的”。曾經(jīng)他希望,日后能有年輕的學生、同行,逢年過節(jié)來家里串門交流一下,也算是對科普的一種傳承。然而轉(zhuǎn)念一想,科普這一行似乎并沒有這樣的傳統(tǒng)。但只要自己的內(nèi)容能夠激發(fā)更多人對于科普的興趣,讓更多粉絲愿意成為科學家,“而我成為科學家踏過的墊腳石,就已經(jīng)夠好了?!?h3>“無用”的愛好
張辰亮的創(chuàng)作起點源于他小時候。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張辰亮都是一個人細細打量著這個世界。
上小學時,張辰亮喜歡在學校操場上,看三棵榆樹苗上的蟲子吃葉子,甚至抓草蛉、瓢蟲、蝴蝶幼蟲,回家養(yǎng)在磁帶盒里。為了養(yǎng)活一只草蛉幼蟲(蚜獅),他每天下午放學就去抓蚜蟲,抓800多只才能養(yǎng)活一只草蛉幼蟲。
那時候,張辰亮有個同學特別喜歡研究昆蟲,兩人經(jīng)常結(jié)伴捉蟲。有一次同學興沖沖跑過來,附在他耳邊悄聲說,找到了一種新的捉蟲方法:悄悄接近昆蟲,大拇指勾住中指,像彈簧一樣彈出去。后來,同學的媽媽害怕蟲子,扔掉了孩子帶回來的一切昆蟲。彈指捉蟲的手法自此失傳,張辰亮成了一個人。
他最喜歡的是暑假去姥姥家,不僅有一大片荒野可以“探險”,還有弟弟陪他。姥爺專門給兄弟倆做了捕蟲網(wǎng),出門往肩上一扛,“邊走邊看草里蹦出來什么東西,蟲子打架,蜜蜂采蜜,好像整個世界就剩我們倆”。上大學后,張辰亮最后一次跟弟弟出去捉蟲。他問弟弟,“是真的喜歡昆蟲嗎?”弟弟搖頭,“只是沒得玩兒,就當溜達了”。于是,他再一次成了一個人。
但“熱愛”之所以為“熱愛”,大概就是因為它有著無窮的力量,點燃了自己,也感染著其他人。20多年后,張辰亮把小時候那種看似“無用”的愛好傳遞給了女兒,也成了《博物》雜志副主編,《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從事科普工作10年了。今年8月的時候,張辰亮去了一趟云南,并用鏡頭記錄了自己在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的探訪過程。相關視頻累計點贊超過600萬,他再也不是一個人探究、觀察這些少見的生物。
“科普能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這個世界的生物,更熱愛這個星球一點”。張辰亮說。人們只有滿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后,才會有更高級的追求。他認為,“發(fā)現(xiàn)無用事物的美”就是更高級的。
在張辰亮眼中,昆蟲的美來自多方面。昆蟲的種類太多、千變?nèi)f化,一輩子也研究不完,意味著一輩子都有新鮮玩意可以研究。昆蟲有一種“機械美”,他曾形容獵蝽,“走路的時候那種輕盈,跟成了仙兒似的,閑庭信步的……它有氣質(zhì)在,像一個將軍,那種氣質(zhì)會讓你尊敬它”。
他見過一種蜘蛛,一般的蜘蛛腹部的體節(jié)全部退化成一個圓形的球,但這種蜘蛛腹部還殘留著幾片板,這是祖先的身體特征,“那感覺是,從這幾片板上,就能看到漫長的歷史”。而這種渺小與宏大,只要大家往地上一蹲,在草叢里一找,就可能觀察到?!?/p>
這種個人體會到的“美”怎么傳遞給抖音短視頻觀眾呢?“科普應該不像科普”,張辰亮說。“好的科普應該像汪曾祺、周作人的文章那樣?!彪m然他們的文章不是科普文,但非常引人入勝,順帶給讀者講道理和知識。
比如,汪曾祺講怎么種葡萄和土豆,他不會簡單告訴讀者應該怎么種,也不會讓讀者感到自己正在“被教育”,而是讓讀者不知不覺地看完文章?!澳憧赐旰螅椭涝趺捶N葡萄和土豆了。”
“科普應該是一個美好有趣的東西,應該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讓你看完了就想去保護環(huán)境,而不是,我前面說得很沒勁,最后喊兩句口號,要保護環(huán)境?!睆埑搅恋淖非笫?,在大家工作心煩意亂的時候,或在通勤擠地鐵的時候,看看他的視頻,馬上心情舒暢。
怎么有趣呢?幽默是他科普十分重要的特質(zhì),但不是為了搞笑而搞笑。“科普里的幽默必須要有作用——讓人記住這個知識點,讓人不犯困,讓人想轉(zhuǎn)發(fā)或發(fā)評論,讓人@自己的朋友來看?!庇腥ば枰沼谡嬲肟破盏膬?nèi)容,比如,他從不專門在視頻中埋個“郭德綱表情包”,而是真正讓科普有意思。
這是他做科普短視頻的三原則之一。有意思,是琢磨每一個氣口,琢磨每一個昆蟲的賣點。此外,要言之有物,即每一句話都有用,這讓他的短視頻緊湊、不無聊??破者€要有社會責任感,不能科普錯了,也不能任由謠言傳播。
“我知道什么是好的科普,而且我也確認自己能夠做到。”張辰亮說。他的“網(wǎng)傳熱門生物鑒定”系列視頻,每一種生物都能張口就來。哪怕在野外拍攝,他也能精確地講出每個昆蟲的種屬特性。這源自科普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和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配上說相聲一般的語調(diào),不能不令觀者嘖嘖稱奇。
張辰亮出版過一本書,叫《海錯圖筆記》。簽售會上,有位姑娘特意坐火車趕到現(xiàn)場,只為了當面告訴他,自己報考昆蟲專業(yè)是因為看了“無窮小亮”的科普視頻,被其中介紹的各種昆蟲知識吸引。這對一名科普工作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肯定,“啊,真的有人會因為看到我,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他曾收到一條抖音回復:“自從我們家孩子看了你的視頻后,連著5次生物考滿分,老師特批一個月不用交作業(yè)?!弊畛?,他還以為這位家長在開玩笑。后來,有好幾位家長都回復他說,“自從孩子看了你的視頻后,生物成績都提高了?!?看到這樣的反饋,張辰亮也忍不住好奇:“我這么神奇的嗎?”
數(shù)據(jù)或許更能解決他的疑惑。不久前,抖音發(fā)布《2021抖音泛知識內(nèi)容數(shù)據(jù)報告》。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科普類內(nèi)容增長達207%,新增609位萬粉以上自然科普創(chuàng)作者,相關內(nèi)容播放量達258.39億次。創(chuàng)作者、用戶都對自然科普類內(nèi)容感興趣。
此外,某種程度上,抖音上的科普反哺了略顯衰落的雜志。張辰亮對雜志內(nèi)容的分享,讓很多粉絲決定訂閱《博物》,這使得如今每一期《博物》雜志的加印成了常態(tài)。《博物》發(fā)行部的同事經(jīng)常跟張辰亮說,“你要在抖音上推薦雜志的話最好早一點。只要你一推,我們就得加印,你推晚了,我們就來不及加印了。 ”
張辰亮還有個宏大的愿望,他希望通過科普,讓“科學家”重新成為孩子們的理想。他認為,現(xiàn)在有一個風氣,大家不再認為“成為科學家”是一條路。家長跟孩子說,你好好學習,以后做生意、當程序員挺好的。雖然做這些職業(yè)很累,但是錢掙得多。
“孩子們的未來應該有‘成為科學家的選項。”張辰亮回憶,以前,在說自己的理想時,大家都說要當科學家,要為人民做貢獻,要去發(fā)現(xiàn)新的昆蟲,新的昆蟲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如今,“成為科學家應該再次成為每一代人的理想?!?/p>
“能夠讓一個喜歡昆蟲的孩子堅定信心,覺得玩蟲子不再是一個會被家長罵玩物喪志的游戲,讓家長愿意支持孩子,以后他就可能是個昆蟲學者了。”張辰亮至今記得,有個和家長一起參觀博物館的小女孩,離開時在中科院動物所門口拍了張照片——背對鏡頭,舉起拳頭,意思是立志長大后當“生物學家”。這讓他感動。
讓“當科學家”重新成為孩子們的理想,這種愿望是非常宏大的。但是至少,他本人從熱愛昆蟲到走上科普道路的經(jīng)歷,給一些孩子提供了一種人生樣板,提醒孩子可以堅持所愛?!拔覐男∠矚g聽音樂,老了還喜歡聽,這輩子都喜歡聽,為什么不能一輩子都維持這個愛好呢?”張辰亮說。
對許多成年人來說,他們或許已經(jīng)過了當科學家的年齡。但張辰亮認為,發(fā)現(xiàn)生物之美,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美,也是一種價值?!白屍胀ㄈ丝吹皆究床坏降臇|西,讓人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美。”
在張辰亮的設想中,看了他的抖音科普短視頻的人們,日后去郊游、去野炊,不僅僅滿足于搭個帳篷,鉆在里面打牌,而是愿意到處走一走,“看看花,看看蟲,看看草,看看天”。這種非常小的改變,對他自己和別人,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