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先 榮,曾 成,狄 永 寧,肖 時 珍,肖 華,何 江 湖,張 瑩
(1.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2.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81; 3.貴州師范大學 喀斯特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1)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引起社會的重視,我國西南地區(qū)作為中國最大的裸露巖溶分布區(qū),其流域地質(zhì)條件較為復雜,有著特有的二元三維空間系統(tǒng),石漠化較為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脆弱[1-2]。該地區(qū)對洪水預報的要求需更為精確。目前人們對洪水預報和模擬更為重視,而對于調(diào)節(jié)水利工程而言,洪峰之后的退水過程直接關(guān)系到水庫蓄水量和調(diào)度運行方案,因此,有必要對該地區(qū)的退水過程進行研究。
隨著水文模擬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應用,水文學家對水文過程的組成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退水過程作為水文過程研究中重要組成部分,其演變特征通過基流分割和退水系數(shù)來進行判斷,而流域不同的土壤分布情況、植被空間分布以及地形等均會影響基流和退水系數(shù)[3-4]?;诹饔蛩科胶夂彤a(chǎn)流機制,水文學家通過研究提出多種關(guān)于退水過程的方法和數(shù)學模擬模型,其中Singh等[5]、Anderson等[6]研究發(fā)現(xiàn)基流峰值的滯后時間隨地形不同特征而變化,并強調(diào)了退水場預測的必要性。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退水曲線模型不能充分描述河流的退水流量,而退水徑流底流衰退的時間尺度與排水密度、平均坡度、水力導度和可排水孔隙度的比值(K/f)有關(guān)[7-8]。流域的水文過程并不是以單一地形為基礎(chǔ),因此,不同下墊面其退水過程變化不同,比如喀斯特地區(qū)和平原地區(qū)流域的地表徑流在降雨停止后消退速度和時間規(guī)律大不相同[9-10]。對比已有的一些退水方法和模型研究,流域的退水影響和特征分析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研究,李敬茹等[11]、肖玲等[12]研究了退水影響分析以及退水方案合理性水資源論證,而一些流域通過DEM提取地形指數(shù)分析流域枯季退水影響和退水特征[13-15]。分析場次洪水退水過程,對徑流組成分割的基礎(chǔ)研究、水文預報技術(shù)改進和防洪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國外對于退水過程的研究已有很大的突破,而國內(nèi)基本停留在大流域尺度上退水過程的研究,對一些具有典型巖性、土壤和植被特征的小流域的研究還略顯不足,故本文選擇位于西南喀斯特地區(qū)的施秉黃洲河流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黃洲河流域夏季降雨后的洪水退水過程,揭示喀斯特流域退水過程的特征。
研究區(qū)黃洲河流域位于中國貴州省東部施秉縣境內(nèi),為典型的喀斯特流域,隸屬于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施秉境內(nèi)的杉木河。黃洲河流域位于中國階梯地勢第二級與第三級過渡地區(qū),即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向湘西低山丘陵過渡的山原斜坡地帶[16]。該流域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如春、降水豐沛、春暖夏涼,屬于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16 ℃,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 220 mm。
黃洲河流域面積約為49.20 km2,大部分地區(qū)的海拔在600~1 250 m之間,平均海拔912 m,地勢呈現(xiàn)出東北高西南低。流域內(nèi)沒有外源水,河流深切,溝谷縱深發(fā)育,形成一個地形破碎的中亞熱帶峽谷區(qū)。該流域有8%的面積出露石灰?guī)r,92%的面積出露白云巖,出露地層為寒武系高臺組、婁山關(guān)組和石冷水組以及少量的清虛洞組。
本文所用的水位數(shù)據(jù)來源于黃洲河口安置的2臺高時間分辨率的水位自動記錄儀,記錄的數(shù)據(jù)有每15 min的相對水位數(shù)據(jù)以及水溫數(shù)據(jù),根據(jù)水位數(shù)據(jù)計算出流量數(shù)據(jù)。降雨數(shù)據(jù)由黃洲河流域境內(nèi)的云臺山水文站提供,本文截取2015~2016年中4次降雨和測得的水位數(shù)據(jù)對降雨后的退水過程進行分析。
1.3.1數(shù)字濾波法
數(shù)字濾波法屬于基流分割方法的一種,來源于信號分析,通過濾波函數(shù)將徑流分為基流(低頻信號)和快速徑流(高頻信號)[17-19],數(shù)字濾波法具有可重復性,計算方程如下:
(1)
式中:bk表示k時刻的基流,m3/s;yk表示k時刻的總徑流量,m3/s;濾波系數(shù)a值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17,20-21],當a取0.925時,使用數(shù)字濾波法能讓基流分割達到最好的效果。
1.3.2退水模型方法
采用常用的指數(shù)型退水曲線公式對退水過程中的參數(shù)進行描述[19,22-23]:
Qt=Q0×e-βt
(2)
式中:Qt表示退水過程t時刻的流量,m3/s;Q0表示開始退水時的流量,m3/s;β表示退水系數(shù);t表示退水所用時間。
根據(jù)已知實測流量數(shù)據(jù)推求退水系數(shù)β,將公式(2)變形得到公式(3):
lnQt=lnQ0-βt
(3)
計算退水過程實測流量數(shù)據(jù)得到若干β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模型的退水系數(shù)。
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被廣泛應用于水資源部門來評估水文模型的性能[24]。選用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以及模擬相對誤差目標函數(shù)對退水階段進行退水流量模擬和模擬效果判定[25-26],目標函數(shù)分別為
(4)
(5)
由慢速壤中流、淺層地下徑流和深層地下徑流組成的徑流稱之為基流,一般流域的深層地下徑流相對淺層地下徑流所占比例很少,所以基流主要表現(xiàn)為淺層地下徑流,也是水流的地下水排泄成分[19,21]。
本研究選取了黃洲河流域2015~2016年4場洪水過程水文資料,黃洲河流域流量和降雨變化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黃洲河流域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份,冬季降雨明顯減少,因此截取5,6月份4次降雨量最多的暴雨洪水退水過程進行分析,分析4場洪水過程中基流的變化情況,得到表1。4場洪水以20150610次降雨量最多,流量最大峰值達到381.81 m3/s。20150602次、20150511次、20150519次洪水的流量依次減小,20150519次洪水流量最小,其峰值是11.99 m3/s。最大基流值出現(xiàn)在20150610次洪水過程,最大值是159.7 m3/s,由表1可以看出20150610次洪水的流量明顯大于其他3次洪水的流量。根據(jù)4場洪水的流量與基流的相關(guān)性(見圖2),20150511,20150519,20150602,20150610次洪水流量與基流的相關(guān)系數(shù)依次為0.800 4,0.861 0,0.739 4,0.661 0,這表明河流處于洪水時期的流量與基流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由于在白云巖流域存在溶洞、漏斗、巖溶孔隙和裂隙,當河流流量增大時,地表徑流迅速補給地下徑流,導致地下徑流量增大,基流值增大。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河流流量越大,流量與基流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越小,表明降雨量越大,地表徑流量增大的速率越快于地下徑流量增大的速率。在降雨過程中,隨著流量的變化,基流值也在變化,如圖3所示。由于4場洪水降雨的強度不同,流量變化范圍也不相同,導致圖中總徑流量值和基流值胖瘦不一。從4場洪水過程的流量和基流的變化曲線圖可以看出:當流域迎來強降雨的時候,河流流量迅速增大,而幾乎同一時刻基流值也在增大。但基流值增大的速率小于流量增大的速率,這是因為地表徑流迅速增加,然后通過下滲的方式,補給地下徑流。而白云巖喀斯特流域有著大量的地下溶洞、暗河等,且白云巖的主要組成成分白云石是屬于多孔性石材,會增大下滲徑流量,導致基流值迅速增大。但在下滲的過程中,由于土壤的性質(zhì)以及植被根系等阻擋因素,導致基流值的增大速率減小,流量比基流先達到最大值。在退水過程中,當流量減小到與基流最大值相等時,地下徑流開始補給地表徑流。退水過程中,流量和基流值出現(xiàn)波動下降是由于流域內(nèi)出現(xiàn)再一次或多次的降雨。
圖1 黃洲河河口流量和降雨變化Fig.1 Flow and rainfall changes at the mouth of Huangzhou River
表1 洪水過程降雨量及最大流量和基流
圖2 流量與基流的相關(guān)性Fig.2 Correlation between flow rate and base flow
圖3 基流分割Fig.3 Base flow segmentation
2.2.1退水曲線分析
根據(jù)4場洪水退水資料,計算出退水流量的自然對數(shù),在對數(shù)坐標上作出4場洪水的退水曲線,如圖4所示。由圖4上可以看出:在退水時間達到30 h的時候,4條退水曲線均出現(xiàn)了拐點(實測數(shù)據(jù)顯示20150610場次和20150519場次的退水過程在25~32 h的時間段內(nèi)流量均有變化,但是變化不明顯),退水速度下降。說明此時地下徑流開始參與退水過程,同時體現(xiàn)了地下徑流對流域的水文過程的調(diào)蓄作用。20150602,20150610兩次退水曲線與20150511,20150519兩次退水曲線具有明顯的間距,是因為洪水的起退流量具有很大的差值,4次的退水曲線走勢相同,說明對于同一流域在自然規(guī)律下洪水過后的退水規(guī)律與起退流量的大小關(guān)系不大。
圖4 黃洲河流域退水曲線Fig.4 Regression curve of Huangzhou River basin
從拐點30 h處將每次整個退水過程分為兩段,并對各自兩段退水曲線進行線性擬合和一元回歸分析,得出圖5。由擬合后的圖形和數(shù)據(jù)得出,在所有4次退水過程的第一段退水曲線與各自相對應的趨勢線的相關(guān)性都比較高,R的范圍為0.900 06~0.943 14,擬合度較高,表明第一段退水曲線劃分比較合理,屬于地表退水過程,退水速度快。而第二段的退水曲線與相應的趨勢線擬合度差異較大,屬于地下徑流退水,主要原因是在第二段退水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強度的降雨,在A場洪水的第一次退水時間達到38 h時流域迎來一次降雨,使流域水位增加,流量增大,導致圖5(a)的退水曲線突變。表2可以得出:4場洪水的第一段退水曲線的趨勢線斜率k1的大小范圍為0.058 76~0.128 71,平均值是0.093 495,第二段退水曲線的趨勢線斜率k2的大小范圍為0.023 64~0.084 77,平均值是0.045 553。第一段的斜率大約是第二段斜率的2.05倍,說明4場洪水的第一段退水速率均比第二段的退水速率快,這是由于第一段退水過程基本為地表徑流退水,阻擋因素少,速率快。在喀斯特流域,由于巖溶空隙和巖溶間隙的大量存在,地下徑流退水前期比后期退水快,但有部分空隙和間隙存在泥土與植被根系堵塞情況,地下徑流退水時通過巖溶空隙和間隙,導致退水速率較慢。
圖5 4次退水曲線及分段Fig.5 Four regression curves and segments
表2 退水曲線斜率
2.2.2退水參數(shù)及模擬效果分析
根據(jù)流域?qū)崪y數(shù)據(jù)、退水指數(shù)模型公式及模擬效果得出表3。由表3可知:4場洪水的起退流量范圍為11.99~381.81 m3/s,退水系數(shù)范圍為0.033~0.084;經(jīng)計算退水系數(shù)平均值為0.060,退水過程用時最長的是20150602次洪水104.25 h,最短用時是20150519次洪水退水45.25 h,平均退水時長是66.31 h。本次研究的退水時間包含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總共退水時間??偟膩碚f,在黃洲河流域,退水系數(shù)越大,總徑流量變化越劇烈,退水時間越長。這與喀斯特白云巖流域獨特的巖性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λ固匕自茙r流域的地下徑流退水過程中,大部分退水是通過巖溶管道和巖溶裂隙排泄,因此流量越大的洪水過程地下徑流被補給越充分,就會導致退水時間越長。4場洪水的模擬流量選取是在退水30 h過后的退水模擬流量,4場洪水退水模擬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范圍是86.7%~93.2%,最小的效率系數(shù)是86.7%,計算得平均值為89.7%,模擬相對誤差在3.7%~6.3%,平均值是4.9%,整體的模擬相對誤差在5%以內(nèi),最大模擬相對誤差僅為6.3%,說明流域的實測退水曲線與模擬退水曲線吻合度較高。
表3 退水參數(shù)及模擬效果
黃洲河流域夏季4次洪水退水過程研究表明:地表徑流的突然變化對基流的變化影響很大,對于典型的喀斯特白云巖流域,含水層發(fā)育于裂隙和可溶性巖石中,具有不同的孔隙類型和含水層性質(zhì)[27],導致地下徑流的變化比較活躍,因此影響基流的變化。在基流達到最大值之前,總徑流量的變化速率比基流的變化速率大;基流達到最大值之后,流域有不同強度的降雨,導致總徑流量值和基流值都出現(xiàn)波動,但整體趨勢都在向流域平水期流量值靠近。退水過程的第一段退水曲線與相應的趨勢線擬合度較高,因為在第一段退水曲線對應的退水過程是地表徑流在消退,退水速率快且變化均勻。在退水過程的第二段退水曲線,處于地下徑流補給地表徑流,地下徑流退水分為快速地下徑流和慢速地下徑流[28],并且在第二段退水曲線過程中流域出現(xiàn)了降雨,導致第二段退水曲線與趨勢線的擬合度差異較大。
黃洲河流域4次洪水退水系數(shù)變化范圍在0.033~0.084之間,退水系數(shù)的變化提供了粗略的流量限制來定義流動狀態(tài)[29]。流域形態(tài)、地貌、土地覆蓋、土壤和地質(zhì)等指標屬于降雨屬性,是確定基流退水系數(shù)的最佳因子[30],在整個黃洲河流域,白云巖分布達到92%[16],因此整個流域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流域地下結(jié)構(gòu)復雜多變,巖溶孔隙和巖溶裂隙遍布流域地下結(jié)構(gòu),在洪水過程中黃洲河流域的地下徑流被補給,且流量越大,地下徑流被補給量越大,基流值越大。而在流域退水過程中,地下徑流被補給量越大,退水所需時間就更長。黃洲河流域退水曲線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平均值為89.7%,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越接近1,表示模擬的效果越好[24],雖然對小部分模擬流量略微低估,但模擬相對誤差平均值低于5%,表明黃洲河流域洪水的實測退水曲線與模擬退水曲線吻合度高。同時,模擬效果好,驗證了指數(shù)型退水模型能夠較好模擬黃洲河流域的退水過程。
(1) 黃洲河流域洪水時期的總流量變化與基流變化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地表徑流量增大的速率大于基流值增大的速率。退水過程中,由于再一次或多次降雨出現(xiàn),導致總流量值和基流值呈波動下降。
(2) 4場洪水退水過程均以退水時間達到30 h出現(xiàn)拐點。4次退水過程第一段曲線與趨勢線的相關(guān)系數(shù)的范圍0.900 06~0.943 14。4次退水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強度的降雨導致第二段退水曲線與趨勢線擬合度差異較大。4次退水過程第一段退水曲線的趨勢線斜率平均值k=0.093 495,第二段平均值k=0.045 553,4場洪水的第一段退水速率均比第二段的退水速率快。
(3) 4場洪水起退流量最小的是20150519次退水,起退流量最大的是20150610次退水,分別為11.99 m3/s和381.81 m3/s。退水系數(shù)的范圍為0.033~0.084,退水系數(shù)越大,暴雨洪水時間越短,退水時間越長;退水系數(shù)越小,暴雨洪水歷時越長,退水時間越短。最小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是86.7%,最大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數(shù)是93.2%,平均模擬相對誤差4.6%,盡管小部分模擬流量值偏低估,但整體黃洲河流域?qū)崪y退水曲線與模擬退水曲線吻合度較高。
喀斯特流域的洪水退水過程與總徑流量和基流值有關(guān),退水時間和速率與流域降雨強度有關(guān)。洪水起退流量與暴雨洪水歷時共同影響著喀斯特流域退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