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浩 洪金良 張 婷 蘇丹軍 鄭江程*
羊肚菌大田小拱棚輕簡化栽培技術初探
崔文浩1洪金良2張 婷1蘇丹軍3鄭江程1*
(1. 衢州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衢州 324000 ;2. 常山縣天樂食用菌研究所,浙江 衢州 324000 3. 衢州市農(nóng)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浙江 衢州 324000)
針對浙江地區(qū)羊肚菌鋼管大棚栽培效率低、成本投入大的問題,試驗采用小拱棚輕簡化大田栽培技術。具體介紹該項技術的菌種及外源營養(yǎng)袋的制作、機械整地播種、小拱棚搭建、發(fā)菌及出菇管理等;并比較栽培成本與效益。結果為羊肚菌小拱棚輕簡化大田栽培模式與鍍鋅鋼管大棚栽培模式產(chǎn)量相當,但前者可節(jié)省85%的設施成本和25%的人工成本。
羊肚菌;小拱棚;輕簡化;栽培結果
羊肚菌因子實體形似羊肚而得名,不僅美味可口,還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2000年,四川省林業(yè)科學院在羊肚菌室外栽培中首先采用外營養(yǎng)添加技術,取得了栽培技術上的突破性進展[1]。截至2018年,全國羊肚菌栽培面積增至7萬畝(1畝≈667 m2),市場投放干貨量約240噸[2]。隨著羊肚菌市場逐漸成熟,鮮菇出售價格穩(wěn)定在80~150元/kg,每畝產(chǎn)值在1萬~1.5萬元。如何進一步提高羊肚菌栽培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問題亟需研究解決。
目前浙江地區(qū)羊肚菌栽培設施以鍍鋅鋼管大棚為主,棚寬6~8 m,高3 m[3],每畝需投入成本1.5萬~2萬元。若與水稻等作物輪作,需每年拆除鋼棚、整地,要花費大量人工。我們采用小拱棚和機械設備進行羊肚菌輕簡化大田栽培試驗,獲得成功,減少了操作程序,降低了人工和設施成本。現(xiàn)將該項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栽培種選擇六妹羊肚菌(),由四川金地田嶺澗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比較適合浙江地區(qū)種植。其中低海拔地區(qū)(海拔100 m左右)和丘陵地區(qū)可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播種,其他地區(qū)可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播種。栽培袋配方與外源營養(yǎng)袋配方相同,均為小麥78%、木屑20%、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其中小麥需提前3天用1%石灰水浸泡預濕。料袋和營養(yǎng)袋均采用14 cm×30 cm×0.004 cm的聚丙烯袋。
選擇土質(zhì)疏松,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灌兩便,適合機械化作業(yè)的地塊栽培。
栽培前每畝均勻撒施生石灰50 kg,翻耕后利用抽水機抽水灌田,土壤浸泡2天后,排去田間積水,將土壤晾曬至適合大型機械操作,使用大型旋耕機深耕整平(圖1),耕作深度25~30 cm,耕作完成即可播種。
將羊肚菌菌種包放入菌袋粉碎機中脫袋打碎(圖2),用1‰ KH2PO4溶液攪拌預濕,按每袋播種4 m2的用種量撒播于土面。按季風平行方向在大田上撒石灰劃線,石灰線間距1.3 m。利用特制的開溝機沿石灰線開溝作畦,畦寬1 m、高0.2 m,溝寬0.3 m。保證開溝機卷起的泥土能均勻覆蓋在播有菌種的畦面上,對菌種進行覆蓋(圖3)。最后在畦面覆蓋寬1 m的黑白膜,覆膜前在膜上每隔20 cm平行扎3個孔,以利透氣。
小拱棚搭建前,在畦面鋪設微噴帶(圖4)。搭建小拱棚可選用毛竹片或玻璃纖維支架。我們選用的是長2.2 m、寬6 mm的玻璃纖維支架。在畦面上搭建圓頂小拱棚,畦兩端支架以兩兩十字交叉法固定,其余支架每根間隔1 m(圖5),棚寬與畦寬等同,棚頂距離畦面0.45 m。在小拱棚外覆蓋寬2 m規(guī)格為3針的遮陽網(wǎng),小拱棚兩端的遮陽網(wǎng)需特別加固,以防大風吹起。
播種7~20天,掀開小拱棚一側(cè)的地膜放于畦面一側(cè),在外源營養(yǎng)袋較平整一面等距離扎4~6個孔徑為0.5 cm的小孔,將扎有小孔一面緊貼在畦面上。沿畦面走向平行擺放兩行,行間距50 cm左右,袋的縱向間距40 cm左右。每畝放置外源營養(yǎng)袋1 600~2 000個(圖6)。最后還原覆蓋地膜。
小拱棚和地膜提供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溫濕環(huán)境,有利于菌絲茁壯生長。若遇長時間干旱,可開啟微噴設施,在溝內(nèi)和畦面上噴水,不必掀開地膜,讓水分沿地膜邊緣土壤滲透進畦面。若遇長期陰雨天氣,畦面濕度偏高,需時常揭膜通風,以防菌絲缺氧出現(xiàn)纖細發(fā)黃等情況。
外源營養(yǎng)袋擺放后20~25天,待氣溫回升后掀膜,隨之加大通風量,對畦面菌絲補水,保持環(huán)境濕潤,增加散射光照射。噴灌補水需將土壤完全澆透,必要時可澆水2~3遍。
羊肚菌原基發(fā)生后,為避免淋雨和空氣驟升驟降對原基生長造成影響,可先將遮陽網(wǎng)掀去,在小拱棚上覆蓋寬1.5 m的棚膜,保證棚膜邊緣與畦面間留出約10 cm空隙,以利于空氣流通,再覆上遮陽網(wǎng)。小拱棚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若溫度超過22 ℃,應采取棚頂噴淋、通風等降溫措施,但不能向畦面直接噴霧,以防原基黃化死亡(圖7)。
圖1 旋耕機深耕土壤
圖3 開溝機開溝覆土
圖4 小拱棚搭建
圖5 小拱棚覆蓋遮陽網(wǎng)
圖6 外源營養(yǎng)袋擺放
圖7 羊肚菌原基形成
圖8 羊肚菌子囊果成熟
待子實體生長至頂部凹陷處基本展開,菇柄呈白色時,即可采收(圖8)。采收時,先將遮陽網(wǎng)和棚膜掀到一邊,用小刀在子囊果菌柄近地面處,齊土面割下,切除粘有泥土的部分,以免影響商品性狀。
采收結束后,拆去小拱棚,將外源營養(yǎng)袋內(nèi)的基質(zhì)脫袋打碎后撒入土壤作為肥料,然后翻耕整地種植其他作物。
羊肚菌栽培投入包括地租、整地、設施、菌種、外源營養(yǎng)袋、人工等費用[4]。我們試驗中搭建15畝栽培面積的小拱棚,購買玻璃纖維支架4 300元,遮陽網(wǎng)1.5萬元,農(nóng)膜9 750元,折算下來平均每畝設施成本約2 000元,而搭建鋼架大棚所需費用在15 000元/畝以上。
在人工成本方面,利用旋耕機、菌袋粉碎機、開溝機進行土壤翻整及播種,能有效提高操作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本栽培模式每畝耕地、播種及小拱棚搭建需要人工5.5個,較大棚栽培模式減少2~3個。
其余地租、菌種、外源營養(yǎng)袋等成本方面,兩種模式差異不大。
在出菇產(chǎn)量方面,2020年小拱棚采收的羊肚菌平均產(chǎn)量為299.25 g/m2,而對照鍍鋅鋼管大棚栽培產(chǎn)量為316 g/m2,經(jīng)方差分析,兩者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得出,在收益不變的情況下,羊肚菌輕簡化大田栽培模式較鍍鋅鋼管大棚栽培模式可節(jié)約85%的設施成本和25%的人工成本。
[1] 譚方河.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的歷史、現(xiàn)狀及前景[J].食藥用菌, 2016, 24(3): 140-144.
[2] 張亞, 劉偉. 羊肚菌消費市場的變化對產(chǎn)業(yè)結構的影響[J]. 食藥用菌, 2018, 26(3): 135-141.
[3] 羅凱, 朱瑞文, 涂俊銘. 南方冷棚羊肚菌栽培技術[J]. 中國食用菌, 2019, 38(11): 123-125.
[4] 劉偉, 蔡英麗, 張亞,等. 羊肚菌大田栽培項目的投入產(chǎn)出分析[J]. 食藥用菌, 2017, 25(4): 220-225.
浙江省基礎公益研究計劃項目(LGN19C150001)
崔文浩,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食用菌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E-mail:cuiwh_defoe@126.com。
鄭江程,高級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及育種方面研究。
S646
B
2095-0934(2021)01-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