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娜,楊忠誠,唐蓓蓓,胡華靖,李璐姝
作者單位: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
兒童肺炎為肺實質和(或)肺間質部位的急性感染,通常有發(fā)熱、咳嗽、呼吸增快及肺部濕性啰音等表現(xiàn),并有胸部X線片的異常改變。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季節(jié)交替及氣候驟變時多發(fā)。世界衛(wèi)生組織資料顯示,2016年肺炎造成92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其中98%來自發(fā)展中國家。肺炎也是當前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炎支原體感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占小兒肺炎總數(shù)的20%[1]。臨床上一般使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療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但很多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病情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2]。資料表明[3],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減輕患兒的炎性反應,抑制炎性因子產(chǎn)生,抗過敏、抗炎、抗感染等作用顯著。臨床上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糖皮質激素,比如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減輕炎性反應,有利于患兒的早日康復[4-5]。近年來,臨床上采用甲潑尼龍1~2 mg/kg靜脈滴注輔助紅霉素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就診并住院治療的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患兒5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26)和對照組(n=26)。觀察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3~13(7.01±2.22)歲;病程2~7(2.47±1.35)d。對照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2~14(6.64±2.13)歲;病程1~7(2.34±1.03)d。2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參考《實用兒科學》[6]《內(nèi)科學》[7]中兒童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的診斷標準:(1)經(jīng)胸部CT掃描或X線胸片檢查,早期可見受累的肺段、肺葉稍模糊或有肺紋理增粗;(2)病情不斷進展,可見大片炎癥浸潤陰影或實變影,在實變陰影中可見支氣管充氣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積液,在消散期,呈現(xiàn)“假空洞”,片狀區(qū)域較快吸收,逐漸吸收炎性浸潤;(3)血白細胞總數(shù)增加,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達0.8以上。
1.3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患兒無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過敏史和禁忌證;(2)無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3)未接受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準確的其他治療。排除標準:(1)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fā)性肺炎,比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百日咳及肺結核等;(2)由于特殊致病菌引起的肺炎;(3)由于復合感染導致呼吸困難者;(4)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等。
1.4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對癥治療,比如止咳、平喘等,對照組患兒給予紅霉素(大連美羅大藥廠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1021223)20~30 mg·kg-1·d-1,分兩次靜脈滴注,治療1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10098)1~2 mg/kg靜脈滴注,每天1次,治療3~5 d停用。治療1周后復查血常規(guī)、肺部CT。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兒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炎性指標及不良反應,其中炎性指標包括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shù)(WBC)及降鈣素原(PCT)。
1.6 療效評定標準[7]顯效:治療后,患兒影像學檢查未見肺部陰影,發(fā)熱、咳嗽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兒影像檢查顯示肺部陰影明顯減小,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的76.92%(χ2=4.127,P=0.042)。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兒ESR、CRP、WBC和PC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兒ESR、CRP、WBC和PCT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2.3 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現(xiàn)皮疹、面部潮紅、心率加快、腹痛等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輕微的腹痛1例,停藥后腹痛消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85%(1/26)。
肺炎致病菌有多種傳播途徑,兒童是肺炎的易感人群,主要因為兒童的免疫機制發(fā)育尚未完全,自身抵抗力不足。肺炎支原體寄生在專門的細胞內(nèi),種類多樣,自主生存能力較強,能自主完成復制增殖。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的病變位置主要是肺間質,患兒常出現(xiàn)陣發(fā)性刺激性咳嗽、發(fā)熱等,偶見痰中帶血,有少量黏液,如果抗生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容易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是一種是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導致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肺炎支原體肺炎潛伏期較長,1~3周,肺炎支原體有超抗原作用,可刺激感染細胞釋放大量的炎性因子,患兒發(fā)病后往往會引起ESR、CRP、WBC和PCT等[8]炎性物質升高。PCT對細菌感染診斷具有較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當機體受到細菌感染時,血清PCT水平將會顯著升高。資料表明[9],CRP和PCT對兒童肺炎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治療前后CRP和PCT水平可有效反映臨床的治療情況,可作為診斷和鑒別小兒肺炎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患兒PCT和CRP水平顯著升高,與文獻報道的[10]結果一致。兒童WBC正常值為(5~12)×109/L,新生兒為(15~20)×109/L。研究發(fā)現(xiàn),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患兒治療前WBC高達(21~22)×109/L,ESR、CRP和PCT等炎性指標也顯著高于正常值。治療后,2組患兒炎性指標均顯著下降,表明2組患兒機體的炎癥情況得到有效緩解。
肺炎支原體沒有細胞壁,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目前已知能獨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11],肺炎支原體一年四季均可導致發(fā)病,但存在季節(jié)流行性,好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對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無效,可通過干擾DNA復制、RNA轉錄或抑制蛋白質合成的抗菌藥物,如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氯霉素、四環(huán)素類及喹諾酮類等達到治療效果[12-13],因考慮到氯霉素類、四環(huán)素類、喹諾酮類藥物對小兒肝、腎、骨的不良反應,首選的抗菌藥物為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其代表為紅霉素、阿奇霉素。
常規(guī)抗感染、抗炎等是治療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的常用方法,但常規(guī)治療方法效果不理想[1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一種甾體激素,又稱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過敏、抗感染、抗炎的作用,有調節(jié)免疫的功能,也可調節(jié)蛋白質、脂肪、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減輕充血,抑制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抑制炎性細胞向炎性反應部位的移動,減輕患兒機體內(nèi)的炎性反應,并且可以穩(wěn)定溶酶體膜,抑制吞噬細胞功能,因此,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環(huán),解除支氣管痙攣,減輕肺部炎性反應滲出,促進炎性反應吸收。糖皮質激素由腎上腺皮質分泌,根據(jù)在體內(nèi)的作用時間、半衰期,分為短效藥物、中效藥物及長效藥物,其種類繁多,用途非常廣泛。甲潑尼龍是典型的糖皮質激素之一,可擴散透過細胞膜,結合特異受體進入細胞核,與DNA相結合,合成酶蛋白。甲潑尼龍可穩(wěn)定溶醇體膜,減少炎性反應病灶周圍的免疫活性細胞,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通過抑制脂質介導產(chǎn)物,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作用,快速恢復炎性反應的癥狀,通過降低氣道高反應性,可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通常服藥后約12 h起效。甲潑尼龍也有免疫抑制作用,有效阻止細菌繁殖,促進肺部炎性反應的吸收,并且不通過肝臟的代謝,不良反應少,很少干擾水鈉代謝及抑制垂體軸。目前激素類藥物的使用規(guī)則還不完善,劑量不正確或長期使用容易出現(xiàn)較多的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上需明確掌握藥物的禁忌證、適應證。肺炎支原體感染性大葉性肺炎相比支原體肺炎病情更嚴重,通常需應用糖皮質激素輔助治療。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相比單純紅霉素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甲潑尼龍聯(lián)合紅霉素治療的效果更佳,與文獻報道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糖皮質激素輔助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大葉性肺炎可提高臨床效果,緩解患兒的炎性反應,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