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漢語飲食詞匯研究
作 者:楚艷芳
ISBN:978-7-5161-9615-1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2-01
價 格:¥99.00
隱喻研究在中西方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先民對隱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修辭學層面上。20世紀80年代,國外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隱喻既是一種修辭手法,同時還是人類在生產(chǎn)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種認知方式,即依托明確的、熟悉的事物來認識抽象的、陌生的事物。飲食作為人類生存發(fā)展的一大物質(zhì)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與人類的精神世界相融合,重要體現(xiàn)著不同民族的生活、個性、思想觀念等。其間,飲食與語言詞匯不斷相互影響,并建立起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作為語言表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漢語飲食詞匯逐漸發(fā)展出大量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隱喻,并在人們?nèi)粘I钪械玫綇V泛應用。某種意義上而言,對飲食詞匯隱喻的應用,是人們對飲食文化認知思維在詞匯上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通過研究漢語飲食詞匯的隱喻,可有效了解人們的認知思維。《漢語飲食詞匯研究》(楚艷芳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緊緊圍繞漢語飲食詞匯,為讀者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漢語飲食詞匯的來源、結(jié)構(gòu)、意義及其發(fā)展演變等,對此類詞匯的整體面貌及特點予以整合,并嘗試挖掘相關研究方法與語言學理論,以期對漢語史及文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漢語飲食詞匯研究》一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首先介紹了漢語飲食詞匯的研究現(xiàn)狀,其次概述了文獻記載與漢語飲食詞匯;第二章漢語飲食詞匯的概貌,分別介紹了飲食方式與漢語詞匯、飲食器具與漢語詞匯、烹飪方式與漢語詞匯等;第三章漢語飲食詞語的意義探析,分別介紹了單音節(jié)飲食詞語——以“鍋”為例、雙音節(jié)飲食詞語——以“味道”為例、飲食詞族——以“炒”族詞語為例。其他幾章還論述了漢語飲食詞語的詞義繁衍、漢語飲食詞語的結(jié)構(gòu)分析、漢語飲食詞語的特點等內(nèi)容??傊?,本書內(nèi)容翔實,論述嚴謹,不僅有理論依托,還有實例分析,不僅可為漢語詞匯學以及文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有力參考,對本文研究漢語飲食詞匯的隱喻亦提供了有益借鑒。
《漢語飲食詞匯研究》一書指出,漢語飲食詞匯表現(xiàn)出歷史悠久、數(shù)量大、分布范圍廣、“喻類”用法繁多等特點。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是人類的思維方式及語言的工作機制,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僅出現(xiàn)于日常語言中,還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行為中?!稘h語飲食詞匯研究》載曰,漢語飲食詞匯多樣豐富,主要可劃分為飲食器具類詞匯、食材類詞匯、烹飪方式類詞匯、飲食感覺類詞匯、飲食動作類詞匯等。其中,漢語中表示飲食器具類的詞匯有46個,有29個可引申至其他概念域,諸如鍋、碗、刀、飯碗、飯桶等;表示食材類的詞匯有691個,有257個可引申至其他概念域,諸如肉、豆腐、面包、苦瓜等;表示烹飪方式類的詞匯有76個,有54個可引申至其他概念域,諸如煎、炸、炒、榨等;表示飲食感覺類的詞匯有43個,有40個可引申至其他概念域,諸如酸、甜、苦、辣等;表示飲食動作類的詞匯有39個,有34個可引申至其他概念域,諸如吃、喝、吸、吞等。綜上,漢語飲食詞匯多樣豐富,它們除去本身的含義之外,還有著鮮明形象的隱喻意義,以此進一步提升了漢語語言文化內(nèi)涵的豐富性。
對于漢語飲食詞匯的英語認知意義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通過遵循“性質(zhì)相似”原則所形成的隱喻用法。這一隱喻用法主要指的是事物相互間因相關屬性形式所形成的隱喻。在漢語體系中,存在大量基于食材本身特征來作隱喻的情況。比如,“豆腐渣”指的是制作豆腐時產(chǎn)生的殘渣,漢語中常以“豆腐渣工程”隱喻偷工減料、質(zhì)量不過關的建筑工程;又如,“柿子”熟透后會變得很軟,因此常以“軟柿子”隱喻軟弱好欺。國人在烹飪過程中,為提升食材口感,通常會向其中添加適量的油。在漢語中“油”往往被隱喻為“好處”“利益”,比如“油水多”隱喻好處多;“富得流油”隱喻十分富足。另外,因為油有光滑的特性,所以還被用作“油腔滑調(diào)”,隱喻圓滑、不誠懇。二是通過遵循“過程相似”原則所形成的隱喻用法。這一隱喻用法主要指的是依托相關明確的、熟悉的事物來說明對應抽象的、陌生的事物。在漢語體系中,人們往往會借助各種具象的飲食事物來隱喻其他相對抽象的事物。比如,“吃著碗里,看著鍋里”隱喻貪得無厭;“炒魷魚”隱喻被開除、解雇;“雞蛋里挑骨頭”隱喻故意挑刺、找毛病。魚作為中國人特別青睞的一種食材,在捕魚、制作魚類相關菜肴過程中,中國人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以此創(chuàng)造出大量鮮明直觀的隱喻用法。比如,“混水摸魚”隱喻趁混亂從中獲取不當?shù)睦妫弧棒~目混珠”隱喻以假亂真;緣木求魚隱喻方向、方法不對,勢必難以達到目的;“魚肉百姓”隱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殘害無辜的人們。三是基于味覺的通感式隱喻用法。通感既是一種修辭方式,同時還是人們感知客觀世界,對事物進行命名的一種重要方式。通感是指以一種感官的感受去連接另一感官的感受。隱喻的認知是以“相似”為重要前提的,感覺與感覺相互間可移位是因為人們在心理層面認為感覺存在相似性,所以便將各異的感覺連接在一起,以展現(xiàn)自身內(nèi)心感受的相似性。在漢語體系中,即存在大量由飲食味覺所衍生的通感情形。比如,“苦”作為人們較為討厭的味道,常隱喻讓人不快的視、聽等感受,漢語中的“苦言相勸”即由味覺轉(zhuǎn)至聽覺;“愁眉苦臉”則由味覺轉(zhuǎn)至了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