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方
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江淮大寫意的花鳥畫、新安畫派的山水畫及新徽派的版畫,是安徽繪畫體系的主流形式,是安徽美術的寶貴財富,對安徽美術起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用,值得重視和研究。它們的存在和繁榮,也印證了一個普遍規(guī)律,即一個畫派的形成和發(fā)展,基于畫派旗幟人物的藝術成就,基于畫派中堅力量業(yè)績造詣,基于人員構成的整體水平,基于畫派所在地的地理、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各方面因素的滋養(yǎng)培育,基于內(nèi)在的藝術規(guī)律和外在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
說到“江淮大寫意畫派”,就不能不提到“龍城畫派”,它們都是區(qū)域性、藝術特征明顯、主攻大寫意花鳥的中國畫流派,“龍城畫派”形成于清代中期,中心在蕭縣;“江淮大寫意畫派”產(chǎn)生于當代,中心在合肥。蕭龍士先生一生時逾百年,歷經(jīng)世變,藝術上承先啟后,他既是“龍城畫派”的當代傳揚者,又是“江淮大寫意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簡單地看,好像就是主體蕭龍士本人的一個物理的空間位移,前期在蕭縣,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的“龍城畫派”;后期到了江淮之間的合肥,他又誨人不倦,傾心授藝,形成了“江淮大寫意畫派”。但是如果仔細尋繹,就會發(fā)現(xiàn),在從“龍城畫派”到“江淮大寫意畫派”的發(fā)展過程中,各種因素在起著作用,主觀的客觀的,必然的偶然的,個人的社會的……紛紜復雜,本文擬對其進行一個簡括的梳理。
蕭縣古為蕭國,歷代美術之風頗盛。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石上的石刻畫題材豐富,洗練傳神;隋朝蕭窯器皿的紋飾折枝花鳥線條流暢,簡練生動。宋代蘇軾徐州任上曾在蕭縣流連,清代黃慎曾流寓蕭縣,都給蕭縣書畫以深遠的影響。乾嘉年間至清末,基于本地的文化傳承并受“揚州八怪”等人的影響,蕭縣出現(xiàn)了一批水墨寫意畫家,他們聚集在龍城,作文吟詩、作書繪畫,切磋技藝,探尋義理,蔚為風氣,以吳作樟、張?zhí)?、王為翰、權大成、吳柳庵、劉本銘、袁汝霖、路蔭南等人為代表,影響徐淮,聲聞遐邇,這一闊筆寫意,潑辣豪放,特征鮮明的畫家群體,被人們譽之為“龍城畫派”。
蕭龍士,原名品一,號翰云,1889年出生于蕭縣蕭場村。蕭龍士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繪畫。讀小學時,更得“龍城畫派”的一員、美術老師朱學騫的傳授,強化了他熱愛繪畫的興趣,打下了終生主要從事花鳥畫的基礎,奠定了他的藝術基調,即“龍城畫派”的寫意風格,且始終貫穿于蕭龍士的藝術人生。1908年,蕭縣師范講習所畢業(yè)后,創(chuàng)辦劉套小學并先后在多所小學和蕭縣師范講習所教授美術、歷史等課程。1923年,經(jīng)李可染介紹,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在潘天壽、諸聞韻等指導下重點學習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和吳昌碩等人的大寫意畫法,并親得吳昌碩的指教。蕭龍士長期在蕭縣、徐州一帶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工作,其花鳥畫在當時的畫壇有相當?shù)乃囆g影響。1926年,在徐州參加歐亞藝術研究會,并與趙松子、王繼述聯(lián)合舉辦畫展。同年,與王繼述、閻詠百、李可染等共創(chuàng)徐州美術學校,任國畫系主任。
1935年11月,其作品《蘭草》入展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并刊入畫冊。 1937年4月,作品《墨蘭》入展“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并刊入《現(xiàn)代書畫集》。1947年,蕭龍士在當時的首都南京舉辦個人畫展,展出花鳥畫100余幅,報紙有文予以高度評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陳之佛、傅抱石、張書旂則聯(lián)名予以推介。南京展后,作品又輾轉于無錫、上海、鎮(zhèn)江、徐州等地展出。
與蕭龍士同時代,蕭縣出現(xiàn)一批涵蓋美術領域的杰出人才,史論家王子云,油畫家朱德群,水彩畫家王肇民,雕塑家劉開渠,都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中卓然成家,影響深遠。在諸多大家中之所以說蕭龍士是“龍城畫派”的當代傳揚者和旗手,一是因為蕭龍士的啟蒙教師是“龍城畫派”的一員,他直接得到“龍城畫派”的真?zhèn)鳎欢鞘掿埵慨嫷氖菄?,是花鳥,是大寫意,無論畫種、題材、畫法,都是“龍城畫派”一脈;三是蕭龍士人生的大半時間在蕭縣度過,66歲之前,他在蕭縣、徐州一帶教書,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本土的書畫人才,且畫的題材多是花鳥,畫法也是大寫意,日后成了故鄉(xiāng)的美術骨干,有的成為著名的大寫意畫家;四是蕭龍士的后半生雖然到了省城,仍然不忘鄉(xiāng)情,關心支持家鄉(xiāng)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指導美術人才的培養(yǎng)。蕭縣因此而畫風日隆,畫家眾多,“龍城畫派”得以延續(xù)和重振,并在日后(1993年)成為了國內(nèi)著名的“國畫之鄉(xiāng)”“書畫之鄉(xiāng)”。
由上可知,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前,蕭龍士接受了“龍城畫派”的沾溉,接受了海派畫家的教誨,勤勉努力,卓有成就,已是一位享有很高盛譽的實力派畫家。
蕭龍士不僅畫藝超群,而且樂善好施,品高節(jié)清,他外出學成之后,在家鄉(xiāng)傾資辦學,澤被鄉(xiāng)里。1929 年,徐州地區(qū)大風成災。他拿出106幅佳作在徐州云龍山義展義賣,被爭購一空,所得款項全部捐作救濟災民之用。1946 年,徐淮地區(qū)遭連年水旱成災,他把自家在黃河故道大堤以南的百余畝土地,無償分給窮困無依的農(nóng)民耕種。1948 年前后,鎮(zhèn)江一帶物價飛漲,鎮(zhèn)江慈幼院多方呼吁各界人士大力贊助。蕭龍士接到邀請后,與呂鳳子、王陶民、劉惠民、諸聞韻四位在慈幼院舉行義賣畫展,所得款項全部捐給慈幼院以維持生計,使 69位孤兒得以安坐課堂繼續(xù)求學。他還擔任過“梅村實驗鄉(xiāng)設計委員會”委員;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不僅畫了許多宣傳畫鼓勵民眾、團結抗日,還曾參加過游擊隊組織的拆毀日寇十余里鐵路運輸線的行動。
盡管蕭龍士以超群的畫藝,承傳了龍城畫派的傳統(tǒng),為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文化藝術事業(y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謙謙君子,與人為善,有“善人”之稱,深受人們敬重,且在抗日戰(zhàn)爭等時期為革命事業(yè)做出過貢獻。
1949年,淮海戰(zhàn)役結束后,蕭縣一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時任郝集區(qū)區(qū)委書記的孫東民認為蕭龍士是當?shù)孛癖姽J的“先生”,是開明的“紳士”,有相當?shù)纳鐣绊懀罕娺\動起來,或會有難以預料和諸多的不便之事,于是私下里讓他外出一段時間,蕭龍士聽從了他的勸告。也正是此次外出,蕭龍士和劉惠民、鄭正一起北上去了已解放的北平,與老學友李可染重逢,拜見了齊白石。齊白石初見其畫,即予以很高的評價。在其新作上題詞贊嘆“龍士畫荷,吾不如也”。次年,齊白石又收其為弟子。從此,他每年都會進京請教,繪畫藝術有了新的突破。在北京,他還結識了李苦禪和許麟廬,共同切磋畫藝,成了著名的“齊門三兄弟”。
蕭龍士傳承了有清以降的“龍城畫派”,而且融合了南吳北齊營養(yǎng),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成為當代龍城畫派的代表性人物。
1949年,蕭龍士創(chuàng)作大幅荷花作品“皆大歡喜”,迎接慶祝新中國的誕生。1951年,作30余幅作品參加全國“抗美援朝義賣畫展”和何香凝等人發(fā)起的義展;1952年,送正值讀書的三女兒入伍,保家衛(wèi)國,自己則熱情投身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先后在蕭縣中學、梅村中學教書。他參加思想改造學習班,表示要“拋卻黃昏想,老來轉少年”。1952年,被選為代表參加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3年,成為華東美協(xié)會員。
然而,山脈有起伏,人生有波折。1955年,蕭龍士又遇到了他命運中的一道坎。時置土改復查,梅村中學時任校長王某認為蕭龍士是“漏劃地主”,并以年老為由將他辭退。
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本著為尊者諱的想法,許多人和文章在描述這件事時稱其“退休”,旋即被省政府聘為安徽文史館館員。這種一筆帶過的輕描淡寫,看上去很有光彩,大家都很有面子,實際上掩蓋了一段歷史真相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掩蓋了統(tǒng)戰(zhàn)工作者的政策意識和所做出的貢獻。事實是,這期間,蕭縣人民政府縣長單勁之和已在宿縣地委(現(xiàn)在的宿州市)統(tǒng)戰(zhàn)部主持工作的孫東民為此做了大量工作。
其實,早在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已指出:“我黨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我們必須把黨外大多數(shù)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地坦白地商量和解決那些必須商量和解決的問題,給他們工作做,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有職有權,使他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來?!盵1]
單勁之和孫東民根據(jù)自己對蕭龍士的了解,向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力薦他去1953年2月成立的安徽省文史研究館。文史館是黨和政府為團結和安排老年知識分子而設立的,以“敬老崇文”為宗旨的、具有統(tǒng)戰(zhàn)性和榮譽性的文史研究機構。他們認為以蕭龍士的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身份,以其品德操行、藝術成就和社會聲譽,進入這一機構是非常合適的。孫東民一方面與省里溝通,一方面安排蕭龍士在他自己家里吃住等待消息(1)孫東民之子孫慶華口述。。
安徽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經(jīng)過多方考察,認定蕭龍士各方面條件都達到了相關要求,最終安徽省人民政府聘請他為駐館館員。1955年4月,蕭龍士去合肥駐館,中共宿縣地委統(tǒng)戰(zhàn)部還特地給他做了一身嗶嘰呢料子的新衣服[2]。從此,蕭龍士在合肥定居,后半生有了穩(wěn)定無憂的生活條件,專心從事書畫研究工作,藝術上有了新的業(yè)績和成就。
另一點需要提及且不可忽略的是,蕭縣秦時置縣,唐宋元明均屬徐州,清時屬江蘇省徐州府,辛亥革命后仍屬江蘇省。1948年11月之后,蕭縣屬河南,屬安徽,屬江蘇,反反復復,直至1955年,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屬宿縣專區(qū)[2]。這里一要注意空間距離。無論是蕭縣縣城還是蕭龍士的家鄉(xiāng)劉套,距徐州市區(qū)都僅20多公里,所以蕭龍士前半生的藝術活動主要是在蕭縣、徐州和江蘇省。二要注意這個時間節(jié)點。1955年,蕭縣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同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聘請蕭龍士為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駐館館員。 因此,如果沒有這次行政區(qū)劃的變更,沒有踩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蕭龍士個人和“龍城畫派”“江淮大寫意畫派”的歷史可能會被改寫。
從個人方面說,從被辭退到南遷合肥,這對蕭龍士先生是一次因禍得福的重大轉折。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由無黨派代表人士成為一位民主黨派人士。1956年,出席安徽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并再次當選蕭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之后,連續(xù)擔任第二屆、第三屆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協(xié)第三屆、第四屆常務委員。1966—1976年,由于統(tǒng)戰(zhàn)對象的身份,得到組織保護,受風暴沖擊較小。耄耋之年,逢五逢十,有關部門還為其祝壽,舉辦從事藝術活動周年慶祝。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上,擴大了認識面,進一步開闊了藝術視野,有了更好的創(chuàng)作條件和更高的交流平臺。1956年10月,在合肥舉辦個人小品展,名聲大噪。在有關部門組織下,幾次赴黃山、瑯琊山等地寫生采風。1963年,與梅華、孔小瑜、申茂之、童雪鴻五老舉辦畫展,《安徽日報》評價他“繼承了齊白石的潑墨寫意而具蒼勁之風”。改革開放后,有關部門又為其舉辦過多次畫展,出版了多本畫冊。他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安徽分會名譽主席、安徽省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政協(xié)書畫室名譽主任。
而從社會方面說,他的南遷對合肥地區(qū)和安徽省的美術事業(yè)也具有始料未及的重大意義。一是使大寫意的畫法走出了原有的徐淮地區(qū)。作為“龍城畫派”的當代代表,蕭龍士這次南遷立足省城后,使大寫意這種畫法發(fā)揚光大到更廣闊的地域。不僅給合肥的國畫界帶來一股強悍的北風,而且教澤遠至天津、山東、浙江、江蘇,遍及安徽之宿州、淮北、蚌埠、六安、滁州、蕪湖、宣城、安慶等地;二是桃李滿天下,英才聚江淮。在蕭龍士的教導培養(yǎng)和直接影響下,一大批人走上了大寫意繪畫風格之路。如:丁培生(后任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文史館特邀書畫師)、韋書林(后任國家二級美術師、安徽省文史館特邀書畫師)、王少石(后任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王守志(后任合肥市書畫院專業(yè)畫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合肥市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縱橫(后任淮北市美協(xié)主席,安徽省美協(xié)理事)、周彬(后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合肥市書畫院副院長、合肥市書協(xié)主席)、周本信(后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淮北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李碧霞(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朱寶善(國家一級美術師,壽州書畫院院長)、朱力(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滁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王家琰(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沈力(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宣城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慶彬(著名畫家)、蕭承靄(著名畫家)、蕭志遠(著名畫家)、潘克強(著名畫家)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成長起來。其中許多弟子是畫壇大家、當?shù)氐拿佬g帶頭人或骨干,為當?shù)氐奈幕睒s、書畫傳承做出了貢獻。
加上早年從蕭龍士先生習畫,后來合肥工作的學生郭公達(后任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葛慶友(后任安徽省書畫院專業(yè)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張翰(后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蕭承震(后任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文史館館員、蕭龍士藝術研究會會長)等,作為骨干中堅力量,為合肥和安徽的書畫發(fā)展增添欣欣向榮的景象。連同蚌埠的邵健(后任安徽省文史館特邀書畫師),蕭縣的鄭正(后任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宿州的薛志耘(后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宿州市畫院院長、宿州市美協(xié)主席),徐州的歐陽龍(后任徐州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徐志興(后任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館館員)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幾千人,由此自然成長并逐漸形成了一支“以合肥為中心”的審美情趣相同,繪畫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相近的畫家群體。
領軍人物有實力有影響力,弟子骨干隊伍齊整,相同風格不同層次的書畫家眾多,作品有了,實力有了,社會影響也有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生長的,一切都“活態(tài)的”存在那里。但是,并沒有人想到要有個名目或旗號。
1990年1月17日,蕭龍士逝世于合肥。被譽為中國當代書畫家、藝術大師、杰出的藝術教育家。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xié)主要領導等一千多人參加追悼會。發(fā)來唁電、唁函和送花圈的領導同志有萬里、張勁夫、張愛萍、洪學智、趙樸初等,藝術家有劉海粟、劉開渠、關山月、程十發(fā)、唐云等;單位有: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xié)等。前來追悼者達幾千人,追悼會上時任副省長杜宜謹所致的悼詞中說:“蕭龍士先生傾畢生心血,繼承和發(fā)揚祖國繪畫藝術,筆墨耕耘,乾乾于斯凡八十年。先生的藝術風格,沉雄老辣,質樸厚重,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濃郁的生活氣息,開創(chuàng)了江淮大寫意畫派。”[4]
可見,“江淮大寫意畫派”,不是蕭龍士的自我標榜,也不是其弟子的自我吹噓,而是有其命名者。蕭龍士低調的人生態(tài)度,淡然的處世態(tài)度,眾所周知。他生前從不爭名奪利,更不會樹旗立派,“他一輩子謙虛,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告訴友人自己不是大畫家,是小畫家、中畫家。”[5]蕭龍士的老朋友、美學家郭因對此也深有了解,所以一直對“派”的稱呼有自己的看法。
無論蕭龍士先生個人生前的意愿如何,無論了解他的朋友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社會仍按照自己的理由行事,“江淮大寫意畫派”這個名稱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和廣泛的社會傳播。
2009年11月,為了紀念蕭龍士誕辰120周年,安徽省政協(xié)、省民盟、省文聯(lián)、省文史館、省美協(xié)、省畫院、蕭縣人民政府、蕭龍士藝術研究會、徽派文化傳播中心聯(lián)合舉辦系列活動。在省博物館舉辦“蕭龍士與江淮大寫意畫派書畫作品展”,民盟中央、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xié)有關領導出席開幕式并剪彩,同時舉辦“江淮大寫意畫派”理論研討會,印發(fā)了作品集。
2010年11月,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編《江淮大寫意——蕭龍士師生作品選》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2015年 5月16日,由安徽日報報業(yè)集團、安徽省政府參事室、安徽省文史館、宿州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主辦的“龍行江淮——紀念蕭龍士126周年誕辰暨江淮大寫意畫派畫展”在合肥舉行。 2018年9月22日,“筆意墨象——江淮大寫意畫派精品展”在合肥開幕。9月30日,在合肥市亞明藝術館舉辦精品展暨江淮大寫意畫派理論研討會,同時印行作品集。
2019年,“筆意墨象——江淮大寫意畫派精品展”又先后在宿州、蚌埠、安慶等地巡回展出。
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專家對蕭龍士及“江淮大寫意畫派”進行了研究,發(fā)表了一批論文,有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人對“江淮大寫意畫派”的內(nèi)涵進行了界定?!敖创髮懸猱嬇?,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合肥為中心,活動于江淮地區(qū)。畫派成員有明顯的師承關系,多為長期活動于江淮地區(qū)的蕭龍士弟子及再傳弟子。畫派的總體風格是豪放質樸的,以大寫意、寫意為特征,重人品與藝品的結合,重傳統(tǒng),重師承,重創(chuàng)造,重生活,重筆墨意趣,是一個書畫兼善的畫派?!盵5]
而這個畫派的命名、這個畫派的存在及這些活動舉辦的意義,從這些活動的舉辦、領導的講話、畫展的前言、畫冊的序言及相關報道中可以洞見:蕭龍士及其江淮大寫意畫派,影響著安徽乃至全國畫壇,引領著書畫界眾多后學不斷精進,不斷開拓中國畫藝術新境界。展覽充分凸顯了“江淮大寫意畫派”枝繁葉茂、后繼有人、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系列活動的目的在于著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動文化大省建設的積極態(tài)度和作為,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興文化、展形象”[4]的具體實踐。同時,也將進一步擴大“江淮大寫意畫派”的社會影響,提升畫派在美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應該沿著蕭老開創(chuàng)的道路,把“江淮大寫意畫派”傳承光大,這對宣傳安徽書畫、讓安徽書畫走向全國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以這些活動為契機,進一步總結和交流傳承蕭龍士先生的藝術經(jīng)驗和精髓,以高度自覺和主動擔當?shù)臍v史使命,傳承以江淮大寫意等藝術門類為代表的安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集聚人才,壯大“文藝皖軍”隊伍,激發(fā)創(chuàng)作出更多藝術精品,推動安徽文藝繁榮發(fā)展(本段內(nèi)容綜合自蕭龍士畫展的前言、蕭龍士畫冊的序言、紀念蕭龍士活動的相關報道及領導講話)。
一個畫派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有其內(nèi)在邏輯的,文脈上傳承有序,不會憑空產(chǎn)生,同時又受許多偶然性因素的影響;是需要標志性人物引領舉旗的,同時也是需要相應的生存環(huán)境、成長條件和骨干力量的。
從蕭龍士的人生經(jīng)歷及“江淮大寫意”生成過程,可以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受極端思潮的影響,某些地方、某些單位、某些部門及某些人對政策把握的偏差,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對一種地方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蕭龍士及“江淮大寫意”在其成長和發(fā)展的幾個關鍵點上,都得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重要扶助和社會的推動。如果蕭龍士沒能得以繼續(xù)從教從藝,而是被放逐鄉(xiāng)野,或許也就沒有了當代“龍城畫派”的傳揚;沒有土地改革時被勸出走,也許就沒有北京之行,那么后來蕭龍士拜或不拜齊白石為師都還是個未知數(shù),融合南北畫風就不會那么直接;如果蕭龍士蟄居龍城,繼續(xù)弘藝授徒,即使功成名就,也還只是傳承豐富了“龍城畫派”;如果蕭縣沒有劃歸安徽省,蕭龍士或許就會到最近的中心城市徐州,那里本來就是他活動的基地,本來就有諸多的友朋、弟子,那樣的話,后來在徐州及周邊會形成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彭城大寫意畫派”“淮海大寫意畫派”也未可知;如果沒有受挫后蕭龍士被舉薦進入安徽省文史館,就沒有遷居省城,江淮地區(qū)的“大寫意”就沒有如此的影響,就沒有后來合肥的諸多弟子,當然就沒有“江淮大寫意”隊伍的形成;如果沒有副省長所致悼詞中的標點命名,可能就沒有所謂“江淮大寫意畫派”這個名稱旗號。
當然,歷史不可以假設,所幸這些都是現(xiàn)實。就現(xiàn)實來說,之所以會有“江淮大寫意”畫派、蕭龍士的杰出、眾弟子的優(yōu)秀、大寫意的魅力和時代的需要,毋庸置疑,這些是此畫派形成的重要基礎和必需前提。同時在必然因素之外,也有諸多偶然因素在起著作用,許多偶然可遇不可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許多偶然中又有著必然。比如幾個關鍵點上之所以能得到有識之士相助,在于引領舉旗的標志性人物不僅有高超的“藝”,而且有高尚的“德”。梳理歷史,我們在厘清事實的同時,常會得到方方面面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