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青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隨著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的經濟往來、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絲綢之路”成為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呈現出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敖z綢之路”的相關紀錄片主要有兩個角度,“一是橫向的以‘絲綢之路’為媒介,探秘絲路沿線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背后的故事;二是縱向的挖掘絲路沿線個別突出的且鮮為人知的內容,還有的以某個事件或城市為切入點”①。2020年,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陸續(xù)播出。2021年,紀錄片《重返刺桐城》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播出。這是一部包含《向海的選擇》《多元的盛宴》《博弈的新生》三集共150分鐘的紀錄片。該片以《光明之城》作為引線,在時間上以現在進行的敘述時態(tài)為主,并通過史料還原、真人模擬、數字特效等還原了“真實”影像,在空間上以泉州為軸心向外探尋世界,試圖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線索的多維認知體系②。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指的是“利用影像形態(tài)對歷史遺跡、歷史文物、文化景觀等的記錄,刻畫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反映一個地區(qū)、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③。過去,“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或者城市宣傳片大多將人物與景觀以密集的方式進行呈現,配以莊重的音樂和嚴肅的旁白,意在建構出大國宏偉壯觀的形象和城市高大上的一面,但這容易讓受眾產生疏遠感和陌生感。《重返刺桐城》一反宏大敘事和專注證史的傳統(tǒng)手法,以歷史發(fā)展脈絡為經、時代人物風貌為緯,聚焦泉州本地人、華僑華人以及外國友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比如唐開元年間海商巨子林鑾建設的林鑾渡至今還在使用,這個唐代渡口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久遠歷史,而林鑾開通了一條當時的人想走但沒有走的路,這種開創(chuàng)精神充分體現了海絲精神;為接待從臺灣來的600人的進香團,泉州天后宮管委會副主任黃澤民忙前忙后,這背后體現了民間對祭拜媽祖的重視與熱忱;文保員胡家其是第一個專職守護九日山的人,他在工作之余喜歡給游客講解摩崖石刻,已經堅持了快30年,為推動“古泉州(刺桐)史跡”的申遺盡其所能;等等。通過個體的人生經歷講故事,讓人物與周圍的環(huán)境產生了微妙的連結,營造了一種歷史時空、歷史氛圍、歷史心境。這種以小見大的方式與以往紀錄片的說教不同,更貼近受眾的接受心理,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重返刺桐城》還讓歷史人物作為古刺桐的親歷者登場。他們有的用筆記錄下珍貴的史料,比如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形容“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中國人走出去的先驅”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涉及東南亞、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澳洲等22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風貌與物產”;有的化身文化傳播使者,如來自印度的僧人拘那羅陀在泉州延福寺掛錫譯經3年,他留下的佛經成為唐玄奘西行求法的動因;還有的在有意無意中推動了歷史的車輪,“從開閩三王到后來的地方主政留叢效,還有他的繼任者陳洪進,在對待海外貿易的支持與鼓勵政策上保持一致”。在看似恢宏的歷史背景下,人物故事的展開既活化了歷史場景,也暗示了個人生命軌跡在歷史輪回里冥冥之中的緣分。
在紀錄片中,人物采訪同時具有紀實鏡頭的真實感和解說詞的可掌控性,發(fā)揮著重現時空、聯結敘事內容、補充故事細節(jié)等重要作用。經統(tǒng)計,片中被采訪嘉賓(標注字幕條)共計30人,采訪的人物以學界專家為主,其中有不少人是博物館的研究員,此外還有陶瓷、茶葉等領域的商界代表,也有基層工作者、手工藝傳承者等。出現次數最多的人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研究員萬明,共出現了11次,泉州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原館長王連茂出現了8次。如果說采訪對象增加了影像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那么讓泉州本地的居民成為故事的講述者則讓影像更有人文關懷的溫度。比如船老大蔡明俊的漁船滿載而歸展現了討海人的生活日常和捕魚季的繁忙;從賣石花膏的丁秉正夫妻看阿拉伯后裔在泉州如何安居樂業(yè);閩南語主持人張貽任在西街舊館驛巷口當起了導游,為城市宣傳貢獻綿薄之力等。
情景再現包括扮演、搬演、資料摘錄等主要表現形式④?!吨胤荡掏┏恰愤\用實景實拍、史料還原、真人模擬、數字特效等多樣化的圖像敘事模式,對歷史文化意象進行解構與呈現⑤?!吨胤荡掏┏恰酚鞋F實內容和再現內容兩大攝制組,前者歷經泉州、廣東、天津、臺灣、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地,后者在泉州當地古代遺址現場和橫店進行了拍攝。一方面,以史料與文物為基礎,數字特效建構的歷史空間還原了“創(chuàng)造真實”的影像,比如對王審知進泉州、官員參與祈風儀式等進行場景還原。以林炳改造窯爐為例,模擬拍攝了林炳在書房內畫窯爐的結構圖、舉著火把在窯爐內考察等畫面,使觀眾對歷史謎團的想象轉為可視化的圖景⑥。另一方面,在三維動畫特效等高科技技術的支持下,逼真的“虛擬真實”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審美體驗。片中在講述中國造船工幫助高麗人修船的故事時,借助《千里江山圖》《雪霽江行圖》《清明上河圖》等畫作的數字化動態(tài)來演繹桅桿是如何放倒的。
導演運用歷史鏡像扮演及模擬場景,將歷史、今天和未來納入共同的思考視野,幫助觀眾更深入地理解《重返刺桐城》的主題。
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認為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⑦?!吨胤荡掏┏恰烽_片用雅各·德安科納的見聞引出古刺桐城,和在當下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來還原歷史“真實”的方式,本身便形成了一種歷史與現實的對應和觀照。《重返刺桐城》善于設置懸念,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疑問激發(fā)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由蟳埔村女性頭戴花環(huán)的習俗引出問題“是誰第一個戴著這種花環(huán)從這里上岸,她們究竟來自哪里,為什么在經年累月的歷史變遷中她們還能完整地保留著這種講究的頭飾傳統(tǒng)”等?!吨胤荡掏┏恰氛鎸嵉赜涗浟瞬煌瑖液偷貐^(qū)之間在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往來,展現了中國人以及中國的貨物、技術、文化等對世界不可磨滅的貢獻。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出港時的照片顯示出其構造與700年前中國的福船相類似,而水密隔艙原理為泰坦尼克號爭取了2小時40分鐘的救援時間,發(fā)揮了中國先進制造技術的重大意義;在位于菲律賓馬尼拉的圣奧古斯丁教堂門前,中國的傳統(tǒng)瑞獸麒麟鎮(zhèn)守著西方的天主教堂,這是中外宗教信仰和諧相處的生動體現。
由于《重返刺桐城》的目標受眾絕不局限于泉州或者中國,要想讓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群眾樂于接受,無疑增加了跨文化傳播的難度,所以片中對外國詞匯進行了內容延展,讓觀眾能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泉州西街橫向延展的民居是一種聯排式的多層房屋結構,在英語里用townhouse表示,具有占地少、工期短、簡便迅速、適合有短暫居住需求的海上商客以及突然激增的人口等優(yōu)點;臺灣福船愛好者黃凌霄稱自己曾在國外的sailing school(帆船學校)學習,并有感而發(fā)說“中國的海洋知識并不比英國少”,啟示各國都應對自身文明進行歸納梳理,利用好祖先遺留的財富;馬尼拉泉州籍華僑李天榮投資失利后,說自己“比較optimistic,不好的事情我想好的”,同時感慨“危機”意識富含哲學智慧,這也揭示了華人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的不易,需要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精神支撐。在循序漸進的講述中,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記憶的墻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分解成一塊塊磚,具化成福船、麒麟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符號,而人物的故事則賦予了這些符號鮮活的生命力,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
泉州,古稱刺桐城,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還被選為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它囊括了安溪茶葉與德化白瓷、刺桐絲綢以及中國功夫等極具象征意義的東方符號,稱得上是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xù)和實證的縮影。《重返刺桐城》以全球視角觀照中國海洋文明,挖掘中華民族延續(xù)數千年仍煥發(fā)生機的藍色基因,還在講述泉州故事時傳播了海絲文化。中國在唐朝就已經擁有了穩(wěn)定的遠洋航線。在東南亞一帶,每三根香中就有一根來自永春,而永春篾香的“沉香、迷迭、檀木、豆蔻、桂皮、蘇合等制香原料都來自海外”。數據顯示,北宋前期進口商品的全部品種不超過50種,而到南宋末年則增至三百余種,這印證了海上貿易的品種之豐富以及進出口貿易往來之頻繁。片中還通過石湖港橋吊主管張永記剛加工運完從加爾各答運來的一批石材這一細節(jié),體現了東南亞最大的石材集散地石湖港碼頭的繁忙,這與宋代李邴在《詠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貿易》中寫到的“漲海聲中萬國商”相映成趣。
雖說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但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閩越地區(qū)不以農業(yè)文明為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指出,閩越族航海能力強且具備豐富的海上水文、氣象知識以及海上航行經驗,“向海而生,成為閩越族延續(xù)完整的精神底色”,讓泉州得以從交通閉塞的蠻荒之地逐漸發(fā)展成繁華的“東方第一大港”。
《重返刺桐城》中出現了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跨海石橋洛陽橋,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跨海石橋安平橋,還有始建于南宋的順濟橋等,而古橋網聯通了內地和沿海貿易的流通,使得泉州的經貿愈發(fā)繁榮?!吨胤荡掏┏恰烦尸F了大量的古船、港口等海洋元素和泉州西街、古寺廟等標志性的地標,刺桐花、紅磚古厝,閩南古早味等小吃展示了當地的飲食文化,媽祖祭拜儀式則反映了民間的民俗信仰。這些文化遺產既是泉州這座城市對外的名片,也是生活在泉州或者到訪過泉州的民眾的文化記憶。
透過真實的觀察和身臨其境的體驗視角,《重返刺桐城》攝制組拍攝當地民眾在書場聽講古、到文廟聽南音、在戲臺看木偶戲等場景,引領觀眾進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講古這種曲藝形式在北方被稱為評書,片中用閩南方言“老鐵上臺來講古,免動鑼來免動鼓,更加不用吹歌譜”將觀眾迅速代入情緒中,并由講古人老鐵一句“身騎白馬踢踏踢踏”銜接到王審知入泉州的情景模擬畫面,從而引出李國宏的觀點:衣冠南渡和固始原鄉(xiāng)是閩南人移民文化中的集體記憶,也讓閩南文化與中原文化形成了鏈接。《重返刺桐城》拍攝了南音曲目《春光明媚》《望明月》等表演現場,結合《韓熙載夜宴圖》介紹了橫抱琵琶這種演奏方法,以此來表現南音這種用閩南語演唱古樂的帶有大唐盛世遺風的藝術。原來只存在于宮廷樂府的木偶戲,如今保留了宋元年間的南戲表演形態(tài)以及大量古代泉州民間習俗和民間信仰內容,也是閩南文化的獨特符號之一。
《重返刺桐城》展示了泉州獨特的宗教氛圍,民俗信仰并不是簡單的求神拜佛,由于人們與未知的世界和已知的危險相對抗時需要精神寄托,民眾希望通過虔誠的祈禱儀式獲得內心力量。據介紹,在泉州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約6000座廟宇,500種神靈?!吨胤荡掏┏恰方柚囊硖焓乖煜襁@一極具典型意義的器物,證明不同宗教之間存在雜糅融合的現象,而法國學者伯希和在《通報》上將其命名為“刺桐十字架”更是引起了西方的反響。影片還發(fā)現,1939年泉州城墻拆解中也有大量類似的石刻,且碑記上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敘利亞文,甚至從吐魯番高昌傳來的回鶻文”,這些都是文化交融的有力證據。而泉州多人種、多宗教并存的獨特歷史,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切關系,航海貿易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人員流動,也讓不同國度的宗教相遇。與此同時,發(fā)達的商業(yè)培養(yǎng)了開放的心態(tài),使風格迥異的信仰得以共存。
“宋元時期是泉州商人的黃金時代,他們擁有寬松的國內政治環(huán)境和廣闊的國際舞臺,更重要的是這些海洋子民所具有的經商品質、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合伙承擔風險的能力,讓刺桐港登臨頂峰。”一方面,器物的發(fā)展與歷史文明進程中的社會環(huán)境、風俗習慣、禮制觀念、工匠意趣、人文思想等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商品不過是載體,真正傳承千百年的是在一個商業(yè)極為發(fā)達的時代培育出來的公平友善誠實守信的商業(yè)精神。”片中選取了德化瓷器生產商鄭鵬飛跟南亞的客人用英文談生意、與客戶進行視頻通話等場景,并通過采訪鄭鵬飛的德國合作伙伴Horst Lommatzsch印證其為人的開放親和、熱情好客等特質,試圖刻畫出商人拼搏能干又真誠友善的群像。
為了反映民間手工藝人堅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重返刺桐城》邀請到了各領域的典型人物,如永春篾香師傅林文森、福船工匠黃烏錐、泉州南音洞簫非遺傳承人王大浩,在敘事中強調手工藝制作的“一脈相承”。如泉州德化縣月記窯窯址保留了宋代德化窯社的舊貌,永春篾香保留了西亞傳統(tǒng)制香的古法工藝,福船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水密隔艙結構等。
除了強調工匠精神和工藝制作手法外,《重返刺桐城》還著重體現文化傳播到國外的軌跡,并通過交叉的敘事營造中西互通的氛圍。比如,在威尼斯讀研的意大利姑娘阿狄塔會前往中歐茶學社學習泡茶,鏡頭還捕捉到她與朋友喝茶聊天的畫面,這與安溪茶商吳榮山“人跟人或者國家跟國家之間,茶一泡一喝彼此心靈就打開了”的觀點相契合。再如,邁森瓷器博物館開設了手工制瓷展示區(qū),畫師Mrs Petra Schlechter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制瓷手工藝并使其在德國生根落地。在采訪時她表示,雖然“洋蔥圖案”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不同的展現方式,但最初的靈感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幸運符號作為模仿對象的,這說明手工藝不只是模仿技術,還應融入對中國內在文化傳統(tǒng)的思考。
在全球化語境中,面對社會的大轉型、大變革,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必須完成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進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和思想觀念系統(tǒng)的重建,以形成新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重返刺桐城》的出現既是當前時代環(huán)境下文化建設需求的真實反映,也是用影像記錄增強文化認同的成功案例。
新時代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借助影像傳播的力量,用現代化思維和國際化視角重新彰顯海絲文化的精神底色,進一步深挖海絲文化的魅力并進行解構和重構,以增強人們對中國海洋文明和海絲文化等的認同感。
注釋:
①馬楠.“絲綢之路”在新中國紀錄片中的呈現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②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傳奇揭秘泉州千年繁華[EB/OL].新華網,2020-12-25.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12/25/c_1126907068.htm.
③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83-87.
④胡智鋒,江逐浪.真相與造像:電視真實再現探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7.
⑤陳薇,何慶.視覺修辭的文化符碼與圖像意指——以國史紀錄片《國家記憶》為例[J].電視研究,2019(08):57-59.
⑥王若璇.歷史題材紀錄片中情景再現的美學觀察(2010-2020)[J].當代電視,2021(01):63-67.
⑦趙玉亮.紀錄片創(chuàng)作實訓[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