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縣區(qū)新民小學 李加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道德與法治》在學生的學習以及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校開展德育的基礎,此課程的高效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此,教師應當更好地向?qū)W生滲透相關的立德樹人理念,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培養(yǎng)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強化突出教材的指導作用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能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本文基于兒童視角,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教學進行思考與研究。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社科類學科,很多知識點的講解都是采取理論性的語言進行相關設計的,很少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導致他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對于知識點的理解也僅限于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nèi)容。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問題,沒有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成長狀況。這就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聽課效率,也不利于教學進度的正常推進。因此,教師需要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讓他們掌握對事物的獨立思考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知識點較枯燥,且理論性太強,有些與生活之間距離較遠,難以引起小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兒童的視覺上予以考慮,運用圖片及多媒體來激發(fā)學生興趣,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應對自然災害”這一課題時,單純地聽教師講解,很難讓學生知道所謂的“自然災害”是什么,如何應對自然災害。例如遇到雷雨交加時不能在大樹下避雨,學生觀看了雷雨時在大樹下避雨后帶來的嚴重后果的視頻,就能深受教育。通過圖片和視頻相結合,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災害帶來的損失,通過觀看別人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視頻,讓他們思考自身在災害來臨時該如何應對,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很少關心政治時事,這要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注重對于時事政治的教學引導,讓學生了解到最新的時事動態(tài),通過時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就社會現(xiàn)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與表達的能力,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到案例講解分析的過程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在教學“我是中國公民”時,讓學生理解“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是我們作為中國公民的使命”,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東京奧運會的視頻,我國運動員全紅嬋,14 歲就已經(jīng)拿到奧運會的金牌,與她年齡相仿的小學生難道不應該思考一下自己該怎樣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嗎?通過時事的擴展,讓學生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生活中的時事問題與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要及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具體狀況,對學生獨特的見解進行逐一處理,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踴躍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如教學“學會尊重”時,教師要求學生尊重有成就的人,同時也要尊重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時,有學生提出:有些做了壞事的普通人,我們就不應該尊重他們。面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教師要正確引導:這些人做了什么壞事?為什么做壞事?做的壞事后果怎么樣?事后能認識到錯誤嗎?能改正過來嗎?讓學生意識到有些人雖然做了壞事,如果能改正過來,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信念,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化見解,努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自我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