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魯迅對青年的反思與期待

    2021-01-29 19:57:01呂周聚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進化論青年人魯迅

    呂周聚

    (青島大學 文學院,青島 266071)

    自19世紀中葉,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從一個龐大的帝國淪為“老大帝國”,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如何救國的問題,他們提出來的救國策略多種多樣,通過“立人”來救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在1900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將“國之老少”與“人之老少”相提并論,認為“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1],并棄原來“哀時客”的名字改為“少年中國之少年”;陳獨秀于1915年9月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發(fā)表《敬告青年》發(fā)刊詞,將中國未來的希望寄托于“新鮮活潑之青年”。從此,“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關鍵詞,成為新文學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成為民族復興的希望。那么,魯迅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他對青年持何種看法?通過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魯迅與梁啟超、陳獨秀一樣,也對青年寄予厚望,但他對青年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他對青年的看法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尊崇老年,輕視青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少年老成”是一個褒義詞,“老成”成為表揚少年、青年的指標。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化論傳入中國,無論是梁啟超,還是陳獨秀,都用進化論作為指導,從人的角度切入來思考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問題,對傳統(tǒng)的“少年老成”進行深刻反思。梁啟超將老年和少年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盵2]通過比較,梁啟超認為老年留戀過去,保守懷舊,循規(guī)蹈矩;而少年則著眼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進取心,敢于打破現(xiàn)狀,勇于改革。陳獨秀則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反思批判中國的“少年老成”,認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盵3]陳獨秀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fā),將中國未來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魯迅在南京讀書時接觸進化論,深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從進化論的角度來思考青年問題,對中國社會上違背進化規(guī)律的現(xiàn)象提出批評,“可惜有一種人,從幼到壯,居然也毫不為奇的過去了;從壯到老,便有點古怪;從老到死,卻更奇想天開,要占盡了少年的道路,吸盡了少年的空氣?!?魯迅認為在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所以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老的讓開道,催促著,獎勵著,讓他們走去。路上有深淵,便用那個死填平了,讓他們走去。//少的感謝他們填了深淵,給自已走去;老的也感謝他們從我填平的深淵上走去?!h了遠了。//明白這事,便從幼到壯到老到死,都歡歡喜喜的過去;而且一步一步,多是超過祖先的新人。”[4]魯迅對“少年老成”提出了批評,認為中國的文人缺少正視人生和社會現(xiàn)象的勇氣,“現(xiàn)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體質,卻大半還是彎腰曲背,低眉順眼,表示著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馴良的百姓”[5]。由此出發(fā),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長者本位、輕幼者本位的思想進行反思,認為這種思想只重過去而輕將來,是錯誤的,“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yún)s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況且幼者受了權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將來還要對于他們的幼者,仍盡義務?!盵6]魯迅否定中國傳統(tǒng)的長者本位思想,提倡幼者本位,便是進化論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盡管進化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向后看的思維方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fā)展,但這并不能掩蓋其本身所帶有的局限性。進化論的線性進化模式將復雜的社會演變問題簡單化了,進化論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難免出現(xiàn)矛盾,或者說社會現(xiàn)實并非按照進化論的模式向前發(fā)展。魯迅早年信奉進化論思想,認為青年是中國的未來,但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給魯迅上了一課,“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對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給我十刀,我只還他一箭。然而后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這并非唯物史觀的理論或革命文藝的作品蠱惑我的,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后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7]魯迅看到了青年本身的復雜性,意識到青年也有好壞之分,這使他放棄了早年的進化論思想,他還因此而翻譯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來救正自已只信進化論的偏頗。魯迅曾對許壽裳說:“同是青年而不可以一概論,志行薄弱者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別國的硬漢為什么比中國多?是因為別國的淫刑不及中國的緣故。中國也有好青年,至死不屈者常常有之,但皆秘不發(fā)表。其不能熬刑至死者,就非賣友不可,非販人命以自肥不可。所以堅卓者壯烈而先亡,游移者偷生而墮落?!盵8]這些青年沒有堅強的意志,為了自已的一己之力而出賣他人,可謂革命的敗類。后來魯迅受到高長虹等“進步的青年”的口誅筆伐,令他更深切地感受到青年人的墮落。

    魯迅因在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而成名,此時的魯迅已經人到中年,其人生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和周折,具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魯迅的《吶喊》出版之后,對文壇尤其是對青年作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青年人視魯迅為文學創(chuàng)作甚至是人生的導師,在魯迅的周圍有一大批青年作家,他與左翼青年作家、“沉鐘社”青年作家、“狂飚社”青年作家之間有著密切的交往,這些青年作家每每有求于他,他給這些青年作家提供種種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在過去的近十年中,費去的力氣實在也并不少,即使校對別人的譯著,也真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下去,決不肯隨便放過,敷衍作者和讀者的,并且毫不懷著有所利用的意思?!盵9]魯迅犧牲自已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來幫助青年作家,“他對于友人,尤其對于青年,愛護無所不至,不但是物質上多所資助,便是精神上也肯拼命服務,替他們看稿,改稿,介紹稿子,校對稿子,希望能出幾個有用人才。”[10]魯迅獎掖中國青年木刻家,“不但創(chuàng)辦木刻講習會,自已擔任口譯,使他們得以學習;創(chuàng)開各國名畫展覽會,使他們有所觀摩;對于本國新進者的作品,鼓舞批評,不加客氣?!盵11]許多青年就是在魯迅的幫助下走上了文壇,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

    魯迅喜歡那些認真扎實做事的青年,他對以馮至為代表的“淺草-沉鐘社”作家群尤為欣賞,敦請?zhí)諔c元為《沉鐘》半月刊設計封面,多年后他還記得馮至給他送《淺草》雜志的場景。李霽野在《憶在北京時的魯迅先生》一文中說:“沉鐘社的楊晦、馮至、陳翔鶴、陳煒謨,他都經常提到,很喜歡他們對于文學的切實認真的態(tài)度,不過他也覺得他們被悒郁沉悶的氣氛所籠罩?!盵12]1935年,魯迅在其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選入《淺草季刊》和《沉鐘》上的一些作品,并在序言中給沉鐘社以很高的評價:“但在事實上,沉鐘社卻確實是中國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它好像真如吉辛的話,工作到死亡之一日;如‘沉鐘’的鑄造者,死也得在水底里用自己的腳敲出洪大的鐘聲。然而他們并不能做到;他們是活著的,時移世易,百事俱非;他們是要歌唱的,而聽者卻有的睡眠,有的枯死,有的流散,眼前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白地,于是也只好在風塵澒洞中,悲哀孤寂地放下了他們的箜篌了?!盵13]魯迅在馮至等青年作家身上看到了自已的影子,這是他們之間能夠發(fā)生共鳴的主要原因。魯迅曾幫助過蕭軍、蕭紅、沙汀、艾蕪等左翼青年作家,他將中國未來的希望寄托在這些青年作家身上。

    青年人剛步入社會,面對復雜的社會難免會感到迷茫,他們便寫信向魯迅求教,魯迅給他們回信,并認真地回答他們的問題。1925年,魯迅收到呂琦和向培良寄來的《豫報》,為《副刊》上那蓬勃的朝氣而興奮,面對他們所提出的要求,魯迅表示力不從心,因為自已正站在十字路口,他不希望青年人走他所走的路,“但倘若一定要問我青年應當向怎樣的目標,那么,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魯迅接下來又對這句話做了進一步說明:“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活;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fā)展,也不是放縱。”[14]這是魯迅的生存發(fā)展觀,也是他給青年人指出的一條人生道路。魯迅的生存發(fā)展觀,既基于人生現(xiàn)實,又高于人生現(xiàn)實,既是一種生存指南,又是一種人生理想。

    魯迅除了在物質上接濟青年作家,更注重給青年作家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但他給青年作家所開出來的精神營養(yǎng)品卻與眾不同。1925年初,《京報副刊》征求“青年必讀書”,許多人大開書目,魯迅卻只寫了十四個大字:“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xiàn)在說不出?!彼凇案阶ⅰ敝羞M一步闡明自已的觀點,“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睘楹危俊拔铱粗袊鴷鴷r,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讀書的目的是什么?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是要讓所讀的書與社會現(xiàn)實發(fā)生關聯(lián),用所讀的書來做點有意義的事,“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xiàn)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盵15]今天很多人可能覺得魯迅的態(tài)度有失偏頗,甚至帶有崇洋媚外的成份,但如果我們將魯迅的這些話放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來予以考察,就會了解事情并非如此。1925年,新文學產生只有7年,舊文學在社會上仍有很大勢力,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股反對新文學的復古思潮,以章士釗為代表的復古派提倡讀經。在這種情況下,魯迅提出了少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的主張,就是為了給青年們提供新鮮有價值的精神營養(yǎng)品,這不僅使他們的思想能夠得到健康的成長,而且能夠對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大有益處。魯迅對當時的文壇現(xiàn)狀表示不滿,“我們看不見強烈的獨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加以對于獲得外國的精神生活的事,現(xiàn)在幾乎絕對的不加顧及”,從而導致精神上的“聾”和“啞”,他告誡青年,“用秕谷來養(yǎng)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樣,可看尼采所描寫的‘末人’?!?尼采筆下的“末人”是指那種沒有希望、沒有創(chuàng)造、平庸萎縮、淺陋渺小的人。在魯迅看來,章士釗等人所推崇的古代經書便如同沒有營養(yǎng)的“秕谷”,如果用這種“秕谷”來喂養(yǎng)中國青年,只能培養(yǎng)出中國的“末人”。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甘為泥土的作者和譯者的奮斗,是已經到了萬不可緩的時候了,這就是竭力運輸些切實的精神的糧食,放在青年們的周圍,一面將那些聾啞的制造者送回黑洞和朱門里面去?!盵16]魯迅呼吁中國的作者和譯者給青年們提供切實的精神的糧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健康的中國青年。

    魯迅注重青年人精神的全面發(fā)展,除了讓青年人多讀外國文學作品外,他還關注青年人的科學素養(yǎng),“單為在校的青年計,可看的書報實在太缺乏了,我覺得至少還該有一種通俗的科學雜志,要淺顯而且有趣的?!盵17]魯迅深知現(xiàn)代科學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他希望在校的青年人能夠有機會閱讀科學雜志,掌握科學知識,文理兼?zhèn)?,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魯迅的這種觀點具有超前性,對今天的青年人來說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深切感受到作為弱國子民的屈辱與痛苦,他開始思考中國的國民性問題。后來因“幻燈片事件”,他決定棄醫(yī)從文,要用文學來改造中國的國民性。在魯迅看來,中國的國民性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是需要批判改造的。既然中國的國民性有問題,那么什么樣的國民性才是好的國民性?魯迅所希望的中國青年是什么樣的?

    魯迅將改造國民性當作救國救民的策略,他考察歐美國家現(xiàn)代文明發(fā)達的原因,認為其根柢在人,于是提出了“立人”救國的主張,“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盵18]他所要立的人,是具有獨立思想、獨立個性的現(xiàn)代人,立人的方法就是“尊個性而張精神”。魯迅對西方現(xiàn)代物質化社會進行反思批判,看到了西方現(xiàn)代物質文明及民主所帶來的弊端,提出“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的主張,“誠若為今立計,所當稽求既往,相度方來,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人既發(fā)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盵19]他的“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與西方的極端個人主義有所不同,西方極端個人主義從個人主義出發(fā),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個人,而魯迅雖然提倡個人主義,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換言之,他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小我”與“大我”的統(tǒng)一。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作家,他將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用文學來喚醒那些在鐵屋子里沉睡的國民,讓他們覺醒過來一起打破那沉重的鐵屋子,從而獲得新生;他要肩起那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自由寬闊的新天地去,表現(xiàn)出一種無私的自我犧牲精神。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青年人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魯迅對這些青年人的行為表示不滿,“我現(xiàn)在對于做文章的青年,實在有些失望,我想有希望的青年似乎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筆墨的,卻還未看見一個真有幾分為社會的,他們多是掛新招牌的利己主義者。而他們卻以為他們比我新一二十年,我真覺得他們無自知之明,這也就是他們之所以‘小’的地方?!盵20]魯迅對這些利己主義的青年頗為不屑,“今之青年,似乎比我們青年時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為了一點小利,而反噬構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21],魯迅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慨嘆一言難盡。這些青年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對他人反噬構陷,以出賣他人獲取自已向上爬的政治資本,這種行為自然要受到唾棄。

    實際上,在任何時代都不乏這種利己主義者,即便在今天,仍然有許多青年人將自已的利益置于國家民族利益之上。這些青年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yōu)榱诉_到個人的目的,可以采取種種手段,不惜損人利己,沒有道德底限,錢理群稱這些人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揭露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狂人從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的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許多人贊頌中國固有的文明,但在魯迅看來,“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22]魯迅將青年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賦予青年以建立“人國”的偉大使命,那么,青年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特質才能完成這樣的偉大使命?

    魯迅希望青年人放眼世界,解放思想,具有改革開放的精神。魯迅希望明哲之士能夠洞達世界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邃,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盵23]青年人要善于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要有“拿來主義”精神,魯迅仔細區(qū)分“拿來主義”與“送來主義”,“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fā)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別人送來的,未必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已來拿,對西方送來的東西進行占有、挑選,“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欢紫纫@人沉著,勇敢,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24]晚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中國自絕于世界的發(fā)展之外,結果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我們不應忘記這種慘痛的歷史教訓。在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青年人更應有“拿來主義”的開放精神,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應該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繁榮發(fā)展,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

    魯迅認為,青年人應該有獨立的人格,不盲從于他人,要有開拓精神,勇于走自已的路。許多青年人希望自已的人生道路上能有導師予以指點,使自已少走彎路,于是也有很多人愿意做青年人的導師,以導師自居,但魯迅對此并不認同。盡管魯迅被許多青年人奉為導師,但魯迅對導師并不感冒。在他看來,要前進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但他們將永遠尋不到,尋不到倒是運氣,尋到了可能更麻煩,因為“假如真識路,自已就早進向他的目標,何至于還在做導師?!币虼耍@樣的導師只能是騙人的假導師。既然他人并不可靠,那么依靠誰呢?魯迅希望青年能夠覺悟,先認識到自已的可靠,然后再認識到自已的不可靠,能意識到自已的不可靠,才能警醒自已,時刻提醒自已不要犯錯。他希望青年人能夠勇敢地走自已的路,“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lián)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師!”[25]這就是青年人應有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魯迅一方面對那些好為人師者進行嘲諷,另一方面則希望青年人不要重復別人走過的老路,不要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盵26]青年人具有了這種披荊斬棘、勇于開拓的精神,才能成為時代的先鋒,成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魯迅希望青年人要敢于發(fā)聲,敢于行動。魯迅深切認識到,在中國要提倡改革,是難上加難,“凡中國人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倘與傳來的積習有若干抵觸,須一個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處所;而且被恭維得烙鐵一般熱。否則免不了標新立異的罪名,不許說話;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為天地所不容。”因此中國人不敢說話,中國社會毫無改革,處于一種怪異可怕的空氣之中,魯迅希望青年人能夠沖破這種怪異的社會氛圍,勇敢地發(fā)聲,“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盵27]如果每一個青年都能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那么中國就有希望了。魯迅對青年人寄于厚望,“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因此曾編印《莽原周刊》,作為發(fā)言之地,可惜來說話的竟很少。”[28]盡管如此,魯迅依然對青年人充滿希望,“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已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盵29]青年人要不計較個人利害,敢于代表社會、民眾發(fā)表意見,中國才能進步。魯迅希望青年人能夠煥發(fā)青春,勇于行動,用實際行動來改變中國社會落后的現(xiàn)狀。

    魯迅生前對青年人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對青年人寄予厚望,并以實際行動為青年人做出了榜樣,其充滿青春活力的思想對青年人產生了廣泛影響,深受青年人的愛戴,他去世后,“誰也沒有下過命令,沒有做過邀請,也沒有預先約好,而送葬的行列,卻有六千人光景的大眾,而且差不多全是青年的男人和少年。”[30]這么多青年人自發(fā)地前來給魯迅送行,足以說明魯迅及其思想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

    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盡管魯迅早年從進化論的角度肯定青年,認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但富有人生經歷的魯迅看到了青年群體的復雜性,認為青年不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盵31]1927年在經歷了“四·一二”事變之后,魯迅看到了青年人的分化,“青年兩字,是不能包括一類人的,好的有,壞的也有。但我覺得雖是青年,稚氣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見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這種人來往?!盵32]魯迅愛憎分明,他在社會現(xiàn)實中對青年有了更加深切的認識,并由此而放棄了進化論,但他并沒有對青年完全失望,他看到了那些消極頹廢的青年,也看到了那些積極前進的青年,而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國的新的國民,是中國的未來。

    猜你喜歡
    進化論青年人魯迅
    讓更多青年人與博物館實現(xiàn)“雙向奔赴”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6
    平凡中的偉大 青年人的楷模
    青春(2022年8期)2022-08-03 12:01:52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歸鄉(xiāng)喜若狂——進化論誕生背后的故事
    科學(2020年6期)2020-02-06 09:00:04
    掉發(fā)變胖失眠,現(xiàn)代青年人早衰現(xiàn)狀
    意林(2019年9期)2019-06-02 16:59:40
    達爾文與進化論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品牌進化論
    Y1—Y6“爵”式造型進化論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19:15
    霍林郭勒市| 托里县| 南安市| 辰溪县| 唐山市| 广安市| SHOW| 修武县| 张掖市| 利辛县| 扶绥县| 平罗县| 大宁县| 龙口市| 丰顺县| 尼玛县| 乐亭县| 闽清县| 西峡县| 德保县| 万宁市| 德昌县| 芜湖县| 中牟县| 辰溪县| 读书| 克拉玛依市| 木里| 云龙县| 万宁市| 恩施市| 即墨市| 金湖县| 平定县| 峨山| 施甸县| 沐川县| 凤山县| 阿坝| 龙川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