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賀佳雯 南方周末實習生 王鵬凱 李福妃
★深圳政府對南科大的支持和建設,實際上,是為國家探索了一條地方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案例。
在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韓蔚是“元老”了。2007年初夏,她被抽調進南科大籌備辦公室,后升任籌備辦副主任。
籌備工作是從深圳市民中心(深圳市政府所在地)三間半地下室開始的。2011年3月首屆學生入校,韓蔚直到2021年1月回憶起來,依然難掩興奮。
此后十四年間,她全程參與、見證了這所大學“從無到有”,是大籌備辦首批六位成員中唯一仍留在南科大的。
此前,韓蔚在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大學有過長期工作經歷。因此,在這場獨一無二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她給自己的定位是“中間人”。她說,辦一所更富有活力的新型大學是她這些年堅持改革的動力,但同時,她也深諳傳統(tǒng)體制的束縛。
關于自主招生模式的爭論
南方周末:南科大首創(chuàng)“631”自主招生模式,當時怎么確定高考成績、自主招生與平時成績三者的占比?
韓蔚:首屆學生拒考之后,教育部組織了廣東省教育廳和學校做一個招生制度的商討。既尊重全國高考,也保證學校選擇學生的自主權。在廣東省和學校反復溝通之中,決定了這樣一個比例。事實上,學校內部并沒有系統(tǒng)地計劃要完全自授學位,我們并不是要辦一個不要國家文憑的大學,畢竟我們還是政府全資投入的大學,一個公辦大學。
南方周末:占比有過爭議嗎?
韓蔚:“631”確定過程中,一開始學校也提過自己的比例方案,比如37開,倒37開,541、55開。后來大家在631上達成共識。
首先,它尊重國家對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高考在其中占大頭。第二,保留一定的比例,賦予大學在選取人才時的自主權。剩下的10%,作為我們對高考學生過去學習成績的一個肯定,比如過去中小學的成績和綜合表現(xiàn)。
南方周末:之前提出“541”,當時有哪些討論?
韓蔚:這在當時討論并不多,是基于學校角度提出來的,讓學校的自主結構更大一點。之所以沒有形成541,是大家沒有形成共識。
制度層面改革不能只靠學校
南方周末:十年過去了,一些制度層面的改革,比如事業(yè)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推進得怎么樣?
韓蔚:這方面的探索不如當時想象的那么快。因為事業(yè)單位的總體管理,事權不在大學內部。南科大能夠內部做的就是全員聘任制,自設崗位、自定薪酬。但是和外部社會相關的編制,以后的社保、年金這些保障,就不是學校要保障就能保障的。所有事權在政府,政府整個大的事業(yè)系統(tǒng)在過去10年并沒有發(fā)生特別大的變化。
南方周末:那在教育去行政化方面的探索呢?
韓蔚:去行政化的探索,在南科大是一種文化,但推進方向倒不是很順利。現(xiàn)在攤子越來越大,學校整體的行政規(guī)則是比較剛性的。
過去我們把行政控制到最小的范圍,現(xiàn)在確實也有一些工作需要完善。原來學術機構占比大,它(學校)運行的規(guī)則是學術規(guī)則,行政部門多了以后,行政規(guī)則也會比較明顯。
南方周末:現(xiàn)在大學行政系統(tǒng)有哪些問題? 比如在人才管理方面,你對改革還有哪些期待?
韓蔚:在人才考核方面,不要用對機關考核的方法來考核人。
用對機關考核的方法來考核教授是不可能的,但拿機關的方法考核大學的行政人員也給大學帶來很多不便。因為大學的行政是一個服務系統(tǒng),過于像考核政府管理人員來考核的話,也是把大學行政系統(tǒng)往政府行政方面帶,其實很費時。本來可以用這些時間更好地去琢磨著怎么樣為教授服務,為學術服務,為學生服務。
“甚至政府還有點遷就大學”
南方周末:十余年過去,從籌建到慢慢發(fā)展,你怎么看南科大和深圳這座城市的關系?
韓蔚:南科大是一個深圳市政府全資投入的大學,首先它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在社會,政府是一個最顯性的標志,在南科大的發(fā)展過程中,深圳政府是不遺余力的。
第二,深圳政府是一個依法治市的政府,它對大學規(guī)章非常尊重,對大學沒有過多的干預,充分投入、充分保障。政府對于大學當年制定的那些規(guī)定,比如管理暫行辦法、南科大規(guī)章,都非常尊重。深圳政府對南科大的支持和建設,實際上,是為國家探索了一條地方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案例。
這在中國是少有的——政府和大學坦誠相待、互相支持、相互尊重,甚至政府還有點遷就大學。
我們很多領導曾長期在政府供職,又成了大學人。大家的目標比較一致,沒有太多內耗,彼此也不會去加深一些偏見。到現(xiàn)在,深圳和南科大已經形成了一個共治(關系)。
南方周末:但南科大一開始的教育改革,可能跟深圳最早對它的辦學定位、規(guī)模不太一樣,雙方也有過爭論和妥協(xié),現(xiàn)在可能達成了一種“和解”。你怎么看待這一發(fā)展脈絡?
韓蔚: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問題,但并不是說用了10年才完成,調和幾乎在半年間就完成了。
最初,深圳市政府主要是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guī)模,對于南科大其實并沒有這么高的期待。歷史背景就是深圳人口迅速膨脹,只有深圳大學一個大學已經承載不了了,市民有更多教育需求。
朱清時校長和專家們共同討論后,認為深圳在那個時間點要新建大學,是一個機遇,它不應該只滿足于擴大規(guī)模。這一點深圳市政府領導馬上就聽進去了。經過討論,迅速形成了南科大的目標定位,要把它辦成一所更加領先的研究型學校,要在管理體制上和培養(yǎng)模式上更加借鑒香港和國際先進水平。
南方周末:對于大學規(guī)模應該小而精還是大而優(yōu),討論過比較長時間?
韓蔚:市里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期待大學又好又大。但對大學自身來說,我們始終都堅持,南科大的規(guī)模不能盲目擴大,要先在小范圍內把它做精、做優(yōu),再去推廣,這也是現(xiàn)在政府和大學的共識。
前幾年有個別領導說,希望我們迅速擴大本科規(guī)模,實際上我們通過跟市里的協(xié)商,本科規(guī)模一直控制得比較好,還是一千多人。研究生規(guī)模迅速擴大,這是應有之義,因為我們當時在第一期做規(guī)劃的時候,就是說要在2020年的時候,研究生達到1500,到2025年基本達到研究生和本科生1:1?,F(xiàn)在正在往這個方向去。
南方周末:2020年12月,深圳市委在關于制定“十四五”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推動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創(chuàng)建“雙一流”,構建與城市發(fā)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體系?,F(xiàn)在學校有什么相關動態(tài)?
韓蔚:從我的觀察,學校很重視,做了針對“雙一流”建設的規(guī)劃,也有更新。但我們的目標不只是“雙一流”,而是為國家嘗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所以,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唯“雙一流”是瞻,我們有更長遠的目標,它和“雙一流”是同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