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妮 曾知燕
摘要:藍印花布是江蘇南通地區(qū)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其取色天然,藍白輝映,紋飾多樣且寓意豐滿,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南通藍印花布的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加。本文以國內公開出版和發(fā)表的學術論著為線索,從論著的文獻綜述、課題論證、研究路徑方法和研究價值等環(huán)節(jié)入手,總結和歸納南通藍印花布的發(fā)展歷史、制作工藝、文化藝術特色以及產業(yè)現狀,展望其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藍印花布;傳統(tǒng)染織;綜述;非遺
一、南通藍印花布的起源與發(fā)展
傳統(tǒng)紡織印染技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南通藍印花布的誕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演變與發(fā)展。對于這門古老手工藝的起源與發(fā)展歷史的闡述,在期刊及學位論文中常有提及,但大部分僅在論文引言或第一章節(jié)中做簡單介紹,并無大篇幅詳細論述。國內以此為研究主題的學術論文僅見李斌、李強等人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起源和發(fā)展研究》以及黃琦的《南通藍印花布的歷史與傳承》兩篇。前者對南通藍印花布的染料和浸染技藝進行了溯源。后者從地理環(huán)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等方面闡述了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在吳元新與吳靈姝所著的《南通藍印花布》一書中,對于南通藍印花布的起源與發(fā)展,也做了詳細闡述。
(一)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起源
織物的印染技藝,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犊脊び洝分杏涊d:“畫繢之事,雜五色?!贝藭r已有用顏料或染液在服飾上繪畫裝飾的技術,這種被稱作“畫繢”的工藝,就是直接印花的雛形。此后,傳統(tǒng)印花技藝逐步發(fā)展,秦漢時期出現了“以凸紋木版戳印與手繪相結合的方式在紡織品上印花”1的“印花敷彩”工藝。同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中極為重要的防染技術,在這一時期雖未大范圍普及,但在部分地區(qū)也已出現。在此之后,絞纈、夾纈、蠟纈逐漸替代了“印花敷彩”,成為印染工藝的主流。但到宋朝,由于夾纈被用于制作宮中服飾,纈版印花工藝在民間被禁用,由此催生出了藍印花布制作中的另一重要技藝——桐油紙刻花技藝。并且,藍印花布以黃豆粉、石灰和米糠為主料的防染劑也在此時出現了。至此,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然成形。
(二)藍染的起源
藍染工藝在我國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其論說文《勸學》中寫道:“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便是對藍靛染料工藝中,“藍草”色素染色轉化過程的描述。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有藍染工藝的記載:“七月中作坑……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對于藍淀工藝最早的記載。至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總結闡述了五種可做染料的藍草,其中就包括用于制作藍印花布的“蓼藍草”。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對蓼藍草的記載:“藍水、染布水,皆取藍及石灰能殺蟲解毒之義?!?可見用于制作藍印花布的染料,除了染色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要用價值。這也是為什么藍印花布又被稱作“藥斑布”的原因。
二、南通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
吳靈姝等人所著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一書,詳細介紹了南通藍印花布的印染工具、制作工藝、工藝特色、核心技藝等多方面的內容。書中指出:“藍印花布制作工具大多是百姓身邊常見的材料,就地取材、制作便利?!?主要工具有:刻刀、花版、篩子、刮刀、調缸棒、竹片等等。南通藍印花布的傳統(tǒng)制作流程工序繁多,大致可分為十個步驟:1.挑選坯布2.布料脫漿3.調制染液4.裱紙5.畫樣、刻版6.上桐油7.刮漿8.染色9.晾曬、固色10.刮灰、清洗。區(qū)別于機械量產的藍印花布,手工制作工序多,耗時長,同時也對手藝人的技術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布料脫漿、刮漿時,要求布匹的濕度要均勻,“散花”接版要準確。調配染料時,染液的酸堿度需要根據天氣的變化而變化。除此之外,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這些都需要手藝人長年累月積累制作經驗。也正因為如此,傳統(tǒng)手工制作出的藍印花布成色典雅,紋飾多變,還具有草本芬芳,這些都是機械量產所不能比擬的。
學術論文中,除類似的對制作工藝的闡述外,也有一些拓展性的研究。例如:葛培、陳紅的《互聯網視域下非遺APP游戲傳播方式的思考——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為例》一文。作者認為,當下是“互聯網+”的時代,“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應當與時俱進。以APP游戲技術為媒介,拓寬南通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播途徑,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來保護傳統(tǒng)技藝,能夠更好地迎合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日常愛好。
三、南通藍印花布的文化藝術特征
(一)色彩內涵
南通先民勤勞質樸的性格,使其對同樣單純樸素的藍白配色青睞有加。南通藍印花布所用染料“蓼藍”原先是一味中藥,其中所含靛藍成分,具有使布匹染色的功能。并且,由于染料的藥性,染出來的藍布抑菌防蛀,有草本芬芳,且色澤明麗,不易褪色,藍白相間,典雅大方。
陸燕的《南通藍印花布的色彩隱喻》一文,從藍印花布染料的制作材料和工藝入手,在《齊民要術》、《詩經》等古籍中探尋藍印花布色彩形成的原因。又結合地域特征、地方風俗以及歷史文化,闡明藍印花布的色彩隱喻。薛淑靜的《解析南通藍印花布的色彩內涵》一文,則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藍白兩色中的“藍”上。從中國古代社會學、哲學層面闡釋了“藍”在古代封建階級中的平民階層象征意義,以及“藍”所包含的古代哲學思想。
藍印花布的“藍”是生命與希望的象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藍色屬于“五色”中的“青”,對應“五方”中的東、“五行”中的“木”、“五時”中的“春”。日出東方,象征希望,春為萬物之始,木又象征生命力。因此,靛藍之色雖不如明黃、朱紅等艷麗,但素凈之中同樣飽含著對生命的敬仰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是生命的希望之色。同時,藍白之色還蘊含著傳統(tǒng)道家思想的人生觀。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藝術上追求拙樸意境。南通藍印花布正是“既雕既琢,復歸于樸”6的體現,藍白之色為海天之色,藍色染色之材取自草本,白色布料是平民日用的棉布。從質樸的材料到質樸的成色,南通藍印花布的樸素典雅,充分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二)紋飾特征
南通藍印花布有別于其他印染工藝的最主要特點是,紋飾采用斷點式圖案,追求線斷形不斷的藝術特色。通過點、線、面的巧妙排列組合,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選擇適當的題材,構成了靈巧生動,虛實相生的裝飾紋樣。例如,服裝類的產品多以幾何紋、花草紋裝飾;床上用品裝飾花鳥魚蟲紋樣;純裝飾性的產品中所用紋樣則更為豐富,各類題材都有運用,可謂是變化萬千。于瑾濤在《藍印花布的紋樣造型與色彩特征》一文中,將南通藍印花布的紋飾歸為三大類:具象紋樣、抽象紋樣以及綜合紋樣,并且指出:“南通藍印花布具象紋樣能夠直觀地表現出所刻畫的內容,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手工藝技術的限制,紋樣裝飾必須要進行一些藝術加工,使得形象更加符合美的造型法則?!?無論是什么題材,南通藍印花布的紋飾造型都遵循著形式美的法則。在二維平面的空間中,只運用藍白兩色塑造形象,必須充分運用對稱、均衡、齊一、對比、比例、節(jié)律等手法來打破單調沉悶。南通藍衣畫布紋飾以幾何為骨架,花鳥魚蟲、人物為內容,利用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四方連續(xù)、旋轉對稱等構圖方式,以斷點、短線、小塊面的組合營造出一種動靜結合的氛圍,在典雅素凈之中增添了一絲靈動之氣。
(三)題材寓意
南通藍印花布的裝飾元素十分廣泛,人物、動物、植物、文字以及幾何圖形,都是其常用的裝飾圖案。在梁曉琴、王安霞的《南通藍印花布紋樣藝術的文化內涵》一文中提到,藍印花布的主要受眾是普通百姓,因此它的裝飾題材都是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內容,裝飾紋樣的主題都帶有吉祥寓意。常見的題材例如:帳檐用布上常用“喜鵲登梅”題材,梅花在冬末初春時盛開,在民間被視為春天的使者,而喜鵲在民間傳說中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使者,因此喜鵲登梅寓意喜事、好運的到來;床單被套用布常見“麒麟送子”題材,童子手持蓮花、如意,騎在麒麟上,麒麟為仁義之靈獸,是吉祥的象征,民間傳說行善積德的人家,求拜麒麟可生兒得子。除此之外,三陽開泰、流云百福、平安如意等主題也是南通藍印花布裝飾紋樣中的常見題材。這些題材都源自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或是常見事物的諧音,或是美好的神話傳說,南通先民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在這些題材中得以充分體現。
四、南通藍印花布的產業(yè)現狀
藍印花布是古代農業(yè)文明的產物,它迎合了農耕時期底層百姓的審美和實用需求。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工藝產量少,成本高,且費時費力,加之社會審美的轉變,傳統(tǒng)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受到沖擊。但即便是在當前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南通也仍然有少數手藝人在堅守初心,堅持以傳統(tǒng)的方式生產制作,保留其文化與藝術底蘊,傳承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陳可璇在《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發(fā)展困境的經濟學分析——以南通藍藝公司為例》一文中提到,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的衍生品牌“藍藝”,雖然已經將傳統(tǒng)藍印花布產業(yè)化、商品化,但“由于過分執(zhí)著于手工縫制、繡花、染印,未進行較有效的科技革新,因而生產經營規(guī)模較小,無法達到規(guī)模經濟。收益較低成為了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尹欣的《南通藍印花布古法印染工藝的現狀與新生》一文中也提到,傳統(tǒng)制作工藝繁瑣,生產率低,再加上現代市場的萎縮,南通藍印花布的傳承面臨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在發(fā)展中繼承,在繼承中發(fā)展。南通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可以適當融合機械制造,以簡化工序流程。例如,在電腦中設計花樣,使用機器刻版,以此縮短制作時間,減少耗費的人力等。
為了適應現代市場產品需求量大的特點,南通本土的許多商家開始轉變生產模式,使用機械生產代替人工手作,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產品價格更加親民。甚至還有商家將店鋪開進了輕紡批發(fā)市場,以低廉的價格薄利多銷,謀求生路。但是,純機械化的批量生產也使得藍印花布喪失了藝術與文化內涵,失去了草木香氣的藍印花布正逐漸被廉價紡織品同化。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如何在機械與手工之間謀求平衡是關鍵,保留傳統(tǒng)的工序,融合現代科技成果,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同時還要日益進取,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產品種類,逐步拓寬市場,使產品更多元,產業(yè)層次更豐富,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當下,各級政府都出臺了對于“非遺”的保護政策。南通藍印花布也應當把握機遇,利用好新媒體的傳播廣度,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在打造南通本土“非遺”品牌的同時,走出南通,走向全國。
總結
對于南通藍印花布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快,涉及范圍廣。這與其自身的文化與藝術魅力密切相關。作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tǒng)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具有巨大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在進一步做好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推進生產性保護。傳統(tǒng)手工藝與現代審美、現代生產相結合,運用現代化的推廣手段,使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化、品牌化,使這門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在新時代重獲生機。
參考文獻
[1]吳元新、吳靈姝:《南通藍印花布》,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12.
[2]吳靈姝、吳元新、倪沈鍵:《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7.08.
[3]于瑾濤:《藍印花布的紋樣造型與色彩特征》,載《大舞臺》,2014(09):238-239.
[4]陳可璇:《南通藍印花布產業(yè)發(fā)展困境的經濟學分析》,載《科學時代》,2012.19.
[5]葛培、陳紅:《互聯網視域下非遺APP游戲傳播方式的思考——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為例》[J]. 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9(3):33-36.
[6]陸燕:《南通藍印花布的色彩隱喻》[J].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14, 27(004):30-32.
作者簡介:
作者一:范軍妮(1997.08—),女,漢族,籍貫:江蘇南通人,湖北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理論類專業(yè),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研究
作者二:曾知燕(1997.3.21—),女,漢族,籍貫:四川瀘州人,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研究。
(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