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交際中,反語是指說話人為達到某種語用目的而使用的一種修辭格,它與語境有著復雜的關系。反語的使用包括生成和接收兩個環(huán)節(jié),這一過程要求說聽雙方及時準確地進行反語兩層意義之間的轉(zhuǎn)化,尤其要求聽話人迅速對交際語境中出現(xiàn)的不和諧話語作出正確判斷和合理反應。
關鍵詞:反語;語境;會話原則;生成和接收
反語是一種用具有與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義相反的意義的語言符號傳達信息的語言手段,傳統(tǒng)語義研究認為,反語包括正話反說和反話正說兩類。反語包含著兩層不同的意義,即句子意義和話語意義。句子意義是指構(gòu)成反語的語句本身表達的意義,話語意義則是語句進入語境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與語境相契合的意義。從這一角度看,正話反說即通過表達消極的句子意義的語言符號傳達積極的話語意義,反話正說則是通過表達積極的句子意義的語言符號傳達消極的話語意義。
一、反語與語境的關系
語境是指作為交際媒介的語言符號進入動態(tài)使用狀態(tài)后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此處主要在狹義語境的維度下討論實際交際中反語的語境條件。狹義的語境是針對某一交談片段而言的,這種片段具有暫時性、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的,能夠集中于一個主題傳遞相對完整的信息,因此也能夠獨立存在。狹義的語境包括會話主題、上下文、雙方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會話發(fā)生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等。會話需要遵循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任何一個具體的語境都是圍繞某一主題而存在的,為保證交際的順利性和有效性,交際主體以這一主題為中心選擇合適語言的展開會話。而反語使用的最明顯的標記方式就是對合作原則或禮貌原則的違背,換言之,反語在句子意義的層面上必然與其語境產(chǎn)生不和諧性。
就反話正說的反語而言,這種不和諧性既包括邏輯上的,也包括情感態(tài)度上的。前者違反了合作原則,后者違反了禮貌原則。說話人選擇反話正說無非有兩種情況。其一,“不得不用”,即說話人受到場合、身份等因素的制約。此時,說話人有強烈的傳達真實想法的意圖,但不方便直接表明,于是便試圖通過看似比較委婉的反語形式掩飾自己真實態(tài)度的鋒芒。例如:
(1)你們通今博古,才知道“負荊請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負荊請罪”(《紅樓夢》第三十回)
其二,“故意使用”。反話正說的方式可以更強烈地表達消極意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為了增強諷刺效果,達到使對方難以招架、進退兩難的語用目的,故意使用反語,從而使自己要傳達的真實信息和態(tài)度欲蓋彌彰。這兩種情況中說話人都選擇了間接、曲折、隱晦、邏輯模糊的表達方式,違背了方式準則。例如:
(2)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紅樓夢》第三十一回)
“不得不用”的情況下,說話人雖然有意掩飾鋒芒,但所言內(nèi)容最終仍然增加了交談氛圍中的不和諧因素;“故意使用”的情況下,說話人有意對聽話人進行諷刺效果更強烈的言語攻擊,因此,這兩種使用方式都違背了禮貌原則。
正話反說的反語同樣是用具有與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義相反的意義的語言符號傳達信息,因此具有邏輯上的不和諧性。但在一般情況下,正話反說并不存在情感態(tài)度上的不和諧性。相反,如果用這種間接委婉的方式表達積極的情感反而可以起到活躍氛圍、達到幽默效果、增強表現(xiàn)力的作用。正話反說雖然違背了方式準則,但并不違背禮貌原則,因此,這類反語很容易被接受。例如:
(3)德鄰先生,你這一次歸國,是誤上“賊船”了。(毛澤東)
(4)臭小子,轉(zhuǎn)眼就三年,想當初你還是娘肚子里的一顆紅燒獅子頭,現(xiàn)在都長成有鼻子有眼的帥小伙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二、反語的生成和接收
反語與語境的不和諧性可以在其復雜的生成和接收機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作為一個修辭學概念,反語其實是一種修飾性的表達手段,是語言表達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面臨某種具體語境時,語境中的主體即說話人首先會做出一定的心理反應,然后會產(chǎn)生向聽話人傳達或隱瞞這種心理反應的需求。當說話人產(chǎn)生的是傳達需求時,就會主要通過語言媒介進行信息傳遞。但在某些情況下,說話人受到外部條件的制約或內(nèi)在動因的驅(qū)使,不能或不愿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而采用其他方式,反語就是其中之一。說話人明確了要傳達的信息之后故意選擇與話語意義相反的意義,并將其轉(zhuǎn)化為一定的語言符號,之后再以語言符號的形式把信息傳達給聽話人,這一過程是說話人對自己要傳達的信息進行反語化處理的過程。
反語的接收也存在一個解析過程。聽話人在接收到語言符號信息之后,首先分析的是該語言符號組合本身可以表達的意義,這對應的是反語句子意義的內(nèi)容,這是接收的第一階段。然后,聽話人通過對特定的語境條件進行分析,包括會話主題、說話人的表情、語氣及態(tài)度等,最后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捕捉到話語意義即說話人想傳達的信息。聽話人及時并準確地解析了說話人使用的反語之后,才可以說該反語的使用是成功的。
可以用作反語的詞匯往往具有很強的描述性,換言之,反語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謂詞或謂詞性詞組,如例(5)中的“增光”一詞;也可以是包含有謂詞性成分的體詞性詞組,如例(6)中的定中詞組“好兒子”。在我們的詞匯系統(tǒng)中,這類具有描述性的詞或詞組經(jīng)常是成對存在的,或意義相反,如“好”和“壞”,或意義相對,如“黑”和“白”。這種緊密的聯(lián)系使意義處于兩個極端的雙方成為一個統(tǒng)一體,其中一者被單獨提及時,我們往往很容易聯(lián)想到與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另一者。因此,在反語的使用中,說話人和聽話人并不難作出這種聯(lián)想從而進行反語處理和解析。
(5)你成天在外邊惹事,可真給家里增光?。?/p>
(6)一天到晚不干正事,這就是你養(yǎng)出來的好兒子!
三、結(jié)語
在會話之中,交際主體經(jīng)常使用反語這種間接方式表達傳達信息。由于這種間接性,反語往往會違背合作原則或禮貌原則,并與語境產(chǎn)生一定的不和諧性。這種不和諧性是由反語本身的復雜性決定的。反語傳達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生成和接收兩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不能自發(fā)完成,需要主體進行自覺的語言處理和分析。
參考文獻
[1]王華燕.修飾中反語的語用淺析[J].文教資料,2006(5):189.
[2]馬玉蓮,張淑君.反語的語用功能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8):57-60.
[3]曾緒,唐玲芳.語境與理解[J].西南工學院《高教研究》,2000(3):10-14.
[4]王小娜,謝剛.淺談反語的語境限制性和認知性[J].安徽文學,2007(6):167.
作者簡介:朱香巖(2000.03-),女,漢族,山東濱州人,本科 ,反語.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開封?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