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培勝
摘要:2020年10月23日,為提高秭歸縣的教育質量發(fā)展,縣教研中心通過遠程直播舉辦了“專家在線講堂”培訓活動,其主題就是“常態(tài)教學下的高效課堂實施策略”。
關鍵詞:常態(tài)教學;高效課堂;策略
首先,我認為目前狀態(tài)下確實有必要進行這樣的培訓:“常態(tài)教學”是什么樣子呢?我們知道,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要上一節(jié)公開課,要求認真準備必須上交課件,教案,教學反思,有時縣教研中心到學校進行視導活動時,教師的課都是認真準備的,從各個方面都能夠說得過去,課件精美,花哨,有新意,有創(chuàng)意,重難點也抓得準確,突破重難點的方法也適當,學生活動積極,效果很好,能夠讓聽課的專家和教師耳目一新,大受贊揚。但平常的教學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一類教師常態(tài)課也是認真準備,精心備課,常態(tài)課可以上出公開課的水平,無論什么時候走進他們的課堂,都不會出現打爛仗的情況。
第二類課前準備不充分,依賴現成的資源,缺乏研究課標,不研究教材,教師的常態(tài)課是上課有課件,但他們的課件只是照搬別人的課件,沒有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和增加,確定教學重難點,只是放一遍課件,引導學生看看學習一遍,由于準備不充分,上課計劃性不強,或簡而化之,隨意搞幾個問題,照書讀、照書念,找找答案,劃劃記號;或資源堆砌,一個課件溜到底,重點沒解決,難點沒突破。說個笑話,如果在課堂上某個學生針對課件當中的某個知識點向老師提出問題,有的教師自己也是一頭霧水。
第三類教師上課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上課還在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口,進行空洞乏味的教學模式,這樣的狀況在小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更容易出現。
第四類模式就是教師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出自認為的重點知識,然后讓學生自己讀記,不進行講解,以應付考試,特別是歷史學科更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下面說說我的常態(tài)課是怎樣的:
本人長期從事九年級的歷史教學,力求每節(jié)課都能夠做到充分準備、節(jié)約時間、輕松高效、重點突出、當堂達標。
對教材的體系結構,知識的重難點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課件也準備比較充分,教案也很齊整。因而,我的備課準備集中在知識的更新和學生的狀況分析準備上。
筆者認為,作為教師要教好一班學生,第一點要有管理好學生的手段: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因此,我每接手一個新班級,我的第一節(jié)課不是在講授新課,而是在組織學生學習我的有關上課聽講、做筆記、課堂回答問題、作業(yè)等方面的《九年級歷史學習課堂常規(guī)》,并且要求學生把常規(guī)抄寫在課本上,并逐條講清楚具體要求,先說斷,后不亂,這樣在今后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就有了緊箍咒,教師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通過一個月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學生熟悉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特點,教師也掌握了所有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tài)等情況,為提高課堂效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目前的考試要求和做法,我認為今后的政、史教學要這樣進行:中學政、史教學每周只有2節(jié)課,課外又不能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的情況下,要完成這么多的教學任務,按部就班是不可能的,必須高效才行,而要達到高效,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每課的課標要求,和學生一起讀、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也就是上課要緊扣課程標準,落實主干核心。
第二步要解決課前備課問題,系統(tǒng)整理提煉,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和教學重、難點問題,設計準備出關鍵詞或者關鍵問題,細化成具體的學習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它們成為指導學生去讀書、討論的路標,課堂就圍繞這些東西開展學習探討訓練,以達到突破重難點并掌握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九年級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上冊第1 課古代埃及時,首先學習探討課標要求是: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明確知道重難點在金字塔和古埃及文明 ,因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學習目標:
了解: 1.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
2、古代埃及的發(fā)展:①興起;②統(tǒng)一;③強盛;④衰落; ⑤滅亡?
掌握: 3.金字塔的:1.來歷;2.名稱;地位?
4.古代埃及的文明:①突出領域;②具體代表?
讓學生自由閱讀教材時重點關注,相互探討,找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在檢查和新授時也圍繞相關內容教學進行重點探討研究。也明確地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將要聽寫或者口頭檢查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學生就會關注和重點掌握相關知識點。
課堂小結之后,用自編的幾個小題對學生進行知識檢測,看看學生的掌握情況。
1、金字塔是古埃及?為自己修建的?,因為它的每個側面形似漢字“?”。在現有的80多座金字塔中,最著名的金字塔是?和?。
2、在古埃及的土地上產生了?、?、?和?等文明。
3.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指出: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古絲綢之路跨越的“尼羅河流域”誕生了()
A.古埃及文明?B.古巴比倫文明?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臘文明
4.“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這是鳳凰衛(wèi)視《千僖之旅》的主題歌。如果他們想去看“法老的陵墓”,應該選擇?()
A.中國 ?B.埃及?C.印度 D.古巴比倫
第三就是關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節(jié)點,對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對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等,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讓學生橫向和縱向地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當然,每節(jié)課要安排時間讓學生鞏固,重復回顧記憶,反復課堂檢查,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第四就是解決課堂上課問題和課后鞏固問題,要精講精練、抓實課堂,提高訓練效率,對學校提出的30+15的教學模式我是非常支持的,我的課堂結構基本上也是如此。課前有聽寫和口頭提問等檢查方式,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課堂中有隨時隨地提問抽查,新課講完后有課堂小結及相關檢查,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左右,真正達到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教學模式。
第五就是關注歷史社會現實問題。用歷史的觀點解讀現實的問題,歷史教學必須和現實緊密聯(lián)系,在感受歷史事件和歷史氛圍中,找準和現實的切入點,以史為鏡、以史為鑒,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歷史中比較現實,在現實中學習歷史,從而將較為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歷史學習變得較為輕松活潑,貼近現實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取得好成績。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歸州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