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中心小學校 吉林 公主嶺 136102
課堂是一個特定的空間,構成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是學生;教師和教材,在通常情況下,班內學生原有的基礎,即他們達到某一目標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總是存在一些差異,而在教學中如果用同一目標來要求全體學生,必須與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不相適應,從而使這些學生或輕易達標,或難以達標。他們的學習活動不能有效展開,他們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影響。為此,在課堂中實行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可能性相適應的,著眼于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的教學模式,這就是分層教學。
第一、承認差異性,實行因材施教。
采用各種方法,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在課上的每一分鐘都積極有效地參與學習,達到各得其所的目的.而不要過多地拘向于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進度。教師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有差異,教也要有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所設計的問題和練習都要有針對性。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與學生的學習程度相適應。特別強調的是在題組設計時,堅持低起點寬適度,密臺階小坡度促提高的原則,確保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當堂消化吸收,使各類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練習的設計可分成幾個層次,即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揪毩暱梢宰屇切W習比較吃力的學生去做,讓他們仿照教材的示范題去理解本節(jié)課最基礎的知識,并當堂反饋矯正,主動防范后進生不加思考,而被動地掌握知識;綜合練習可以讓那些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去做;拓展練習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去做,不斷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應變能力。這是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一種較為適當?shù)慕虒W策略。
第二、分層學習。
義務教育的實施使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學生之間的差異就是一種可供開發(fā)利用的教育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備課中要做到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都要層次化。下面就分別談談。
1.教學目標層次化。基礎知識目標層次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shù)量關系等,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對A、B、C(下、中、上)三個層次學生通過“壓綱縮本”、“達綱靠本”、“達綱拓本”,使他們在知識方面分別達到識記,理解,掌握。識記:指知識的識別和記憶,能運用識記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推理,并能直接應用知識解答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理解:在記憶的基礎上,懂得數(shù)學知識的由來和形成過程,能運用知識分析比較事物,進行一些推理,能解決典型情境中的數(shù)學問題。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概念、性質、規(guī)律能深刻認識。并能運用知識解決較為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基本能力目標層次化。A、B、C三類學生基本能力方面應分別達到以下三類目標層次:⑴模仿(A類):能應用概念和規(guī)律解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⑵學會(B類):能將數(shù)學知識運用于新情境中(如改變部分條件,變換提問角度等),具有初步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⑶綜合運用(C類):對知識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能運用數(shù)學概念和方法綜合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教學問題。
2.教學內容層次化。同一教學內容,對A層次學生一般以識記,模仿為主,而C層次學生則可適當?shù)貙⒍嘀R點綜合在一起,以理解創(chuàng)造為主。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對A層次的學生只要向他們講清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以及根據(jù)公式進行計算。對B層次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轉化思想教學,了解轉化在學習數(shù)學中的作用,并掌握這一方法.對C層次的學生可補充例題,通過對例題的分析解答,培養(yǎng)C層次學生理解創(chuàng)造力。
3.教學方法層次化。教學方法包括教法和學法兩個方面,對A層次學生“教”重于“學”,即以教師的“教”為主。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獲取知識,再適當?shù)丶右灾笇?,指導時再采走用領著走,扶著走的方法。對C層次學生,則“學”重于“教”,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主,多進行學法指導,指導時可以引著走,放開走。
4.教學環(huán)節(jié)層次化。首先講授新課層次化,教師講授新課時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處理好教材,使教材重點內容層次化,既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tǒng)一的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對A層次的學生講課時以講為主,主要講解一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對C層次的學生要突出重點,精煉講解,重點是向他們講解掌握知識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獨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能力;其次,作業(yè)練習層次化,以分層測試卡為載體,卡中的基本練習讓A層學生去完成,綜合練習讓B層學生完成,拓展練習讓C層學生完成。各層次學生在作業(yè)的數(shù)量質量上要求也應有所區(qū)別。
5.教學評價層次化。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層次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⑴全班同學間的橫向評價。這種評價旨在掌握全班學生的整體情況,了解層與層之間的差距及各層總目標的差距。⑵各層內學生間的橫向評價,這種評價比較出各層次內學生間的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勵,從而使子目標向總目標趨近。⑶每個學生發(fā)展的縱向評價。這種評價能使每個學生了解到自己的發(fā)展狀態(tài),通過評價,使成績進步的學生上升到高一層次.成績退步的學生降到低一層次;從而在班級中形成競爭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在實踐數(shù)學的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成果。分層教學不單單順應了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利于教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社會和學習發(fā)展和進步的必要保證。要想使分層教學可以達到教學的效果,就一定要從實際角度出發(f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