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205)
1982,米斯凡德羅提出了著名的設計座右銘“l(fā)ess is more”,并通過一生的實踐來詮釋這一設計思想。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師之一,米斯的設計思想通過教學影響了好幾代的現(xiàn)代設計師,從而改變了世界建筑的樣貌。一直到今天,在先后經歷了國際主義風格,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結構主義風格,減少主義風格等多個設計思想的,運動和流派的洗禮之后,這一設計理念至今仍是建筑設計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不管是褒揚還是貶毀,但是至少證明它依舊是設計師們所關注的焦點。
米斯在20世紀初期提出“l(fā)ess is more”這個設計思想,在那個時代現(xiàn)代主義還是處于探索階段,古典主義似乎也開始走投無路,現(xiàn)代運動的規(guī)則仍然受到束縛。然而,往往在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總是英雄輩出,各領風騷。這一時期,在建筑理論領域阿道夫·盧斯的代表作《裝飾及罪惡》鮮明的表達了自己反對裝飾的立場,他認為“簡單的幾何形式,功能主義的建筑符合20世紀廣大群體的需求,而不應該提倡煩瑣的裝飾,建筑的精神應該是民主的,為普羅大眾的,而不再是為少數(shù)精英權貴的”1。與此同時,他還通過繼續(xù)設計新的建筑,來證明自己的設計理論。堅持理性主義美學原則的彼得·貝倫斯,摒棄繁縟的裝飾細節(jié),注重簡潔的造型和功能完善的結構;同時還有勒·柯布西耶于192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論文集《走向新建筑》。這本著作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地方在于激烈的否定了19世紀以來墨守陳規(guī),陳腐過時的觀點和復古的建筑風格,贊許了現(xiàn)代工業(yè)的成就,同時提出“房子是供人生活的機器”的激進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機械美學觀點和理論系統(tǒng),從而奠定了他畢生成為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建筑家的基礎。
在隨后的五年內,在建筑領域,許多影響深遠的事件接連發(fā)生。1914年“多米諾”承重體系這一概念被柯布西耶提出,以最具代表性的“14、15號住宅”的德國威森霍夫現(xiàn)代建筑展。以及在1928年成立的國際現(xiàn)代派建筑師的國際組織(CIAM)等等。這些都加快了現(xiàn)代主義建筑日趨成熟的節(jié)奏。這個時期大事件頻頻發(fā)生,跌宕起伏,現(xiàn)代主義也蓄勢待發(fā),在眼前的近未來好似籠上一層迷霧,在確切和疑惑之間踱步徘徊,但即使是這樣依舊讓人無比向往。
在1922年,國際主義風格的誕生。但是,國際主義風格到底應該如何遵循,遵循什么樣的設計信條,這個問題在當時并沒有一個明確性的回答。可以這么說每一個主張同傳統(tǒng)決裂同時堅定不移的信奉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家都在為此進行不斷的探索。時勢造英雄,領袖的魅力才是在關鍵時刻真正起領導作用的。1928年隨著米斯“l(fā)ess is more ”的提出,毫無疑問,它已成為推動世界國際主義的強大推進器,為世界各地的建筑師提供了堅實的建筑創(chuàng)作基礎。在隨后的30年里,以米斯還原論為代表的國際主義風格建筑風靡全球。美國作家,記者湯姆·沃爾夫曾經在他的著作《從包豪斯到我們的房子》一書中這樣寫道,“米斯的的原則改變了世界都會三分之一的天際線”2。由此可見這個設計思想的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
“l(fā)ess”和“more”中文意思就是“少”和“多”兩個字,《漢語詞典》和《英語詞典》對這兩個詞的漢英語義解釋都側重于“度”或“量”的表達。而尺寸本身就是一種模糊和模糊的量詞。只有通過比較,我們才能有一個相對的大小。因此,“多”與“少”隱含的語義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相關性。事實上,這恰恰是因為人們對他們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因此,辯證思維多與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且是對立統(tǒng)一。另外,多和少的關系也會產生相對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源自不同的主體或者同一主體的不同角度。
因為不確定性和相對論的“多”和“少”,以及不同人的認知能力和視角,“l(fā)ess is more”是一篇簡短的名言,給后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也讓許多設計師實踐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在這個空間,探索現(xiàn)代建筑的定位。
再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fā)去審視這一對抽象的概念時,可以看出在建筑的簡單性和復雜性的問題上也有這一抽象概念的映射。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建筑風格的發(fā)展歷程,每個時期的建筑形式也都處在簡單和復雜的循環(huán)之中,但往往每一次的循環(huán)似乎都有一種過往矯正的感覺,很難去把握中間的平衡點。當然,每一中簡單與復雜的背后都有其各自的社會背景和人文因素在里面。每到一個時期的拐點,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或者大眾審美的變化,一開始設計師從歷史里尋找規(guī)律,然后再從規(guī)律里尋找差異。簡而言之就是從少到多,再從多回歸到少的發(fā)展過程。
在初期進行的各種多元化的探索中可以看出現(xiàn)代主義建筑發(fā)展的不易。從早期的未來主義宣言,俄國構成主義,到沙利文的“‘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再到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五要素和米斯的“l(fā)ess is more”的經典思想。至此,減少主義對現(xiàn)代建筑的影響逐漸加深。米斯在提出“l(fā)ess is more”的時候,他在設計中所追求的設計信條也是符合反對形式主義和審美思辨原則的。米斯之所以能夠設計這么多堪稱奇妙的建筑,正是因為他沒有“看見”建筑中的諸多要素。如果他再想解決更多的問題,那么他的建筑就很難像今天這樣被后世之人津津樂道。米斯一方面致力于用清晰簡潔的結構和造型來表達建筑的特性;另一方面不斷探索新材料的,旨在使用包括磚、鋼筋和玻璃在內的新材料創(chuàng)造出新的建筑美感。對于他而言,“少就是多”,“少可勝多”。這些理性的建筑理念和材料的特性都米斯爐火純青的運用到自己的建筑設計之中。
從米斯提出“l(fā)ess is more”后的幾十年時間內,基本上整個建筑界的焦點主要集中在“l(fā)ess”上,可以這么說在當時“少”的設計就等同于好的設計。宏觀的去看,正是由于時代發(fā)展背景和戰(zhàn)后重建的實際需要,米斯的設計準則得以有更多實踐的機會。也可以說是英雄造時勢他把個人致力于的方向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發(fā)展趨勢相融合,因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減少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末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而減少主義也不是無根之木,它同減少主義藝術有著相同的起源。在減少主義進入建筑領域后也并未遵循死板的規(guī)則,每一名減少主義的設計師都有著自己的代表作,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正是設計師設計性格的真實寫照。他們都主張用最少的東西去表達最豐富的內容,主張事物的本質面貌??偠灾?,減少主義設計師們的設計,大部分都為了看上去的“少”而去挖掘尋找隱藏在背后的“多”,而恰恰這也正是減少主義設計師所追求的“多寓于少之中”,同時也是對后現(xiàn)代主義中對“l(fā)ess is more”批判強有力的反駁。
米斯在他的代表建筑中,用“少”表達了“少就是多”的設計思想。內部空間的模塊化,以及僅有黑白灰三種空間在建筑中的穿插體現(xiàn)等,象征著米斯設計上的理性和嚴謹。他用簡單的幾組固定的比例數(shù)據(jù),去構造一棟建筑的內部結構,讓整個打的空間以一種“規(guī)矩”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給他人,所有的空間規(guī)劃都是經過精心的測量,以巧妙的空間活動起來,讓整個建筑富有邏輯嚴謹,不帶有任何感性成分。他用黑白灰三種空間自然過渡,體現(xiàn)了邏輯上的“由淺入深”,將理性更大程度上的體現(xiàn)出來。通過他的建筑,傳遞給當世,后世建筑一種理性,嚴謹?shù)暮喖s風格。
而在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設計靈感、設計視野和設計能力都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借助Sketch up,犀牛,Vary,PS,等軟件的幫助,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呈現(xiàn)出在設計構思上越加新穎和在具體實踐上更加數(shù)據(jù)化的特征。而以往的各種風格流派,裝飾風格也好,建筑形式也罷。不再成為當今設計師的桎梏,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靈感來源和設計思路般的存在。在設計構思上也不再是點對點,線接線般的單一構思。在各種各樣的風格流派的影響下,當今的設計構思是點及線,線及面猶如爆炸式的多元化,多角度構思。同時,各個領域都開始出現(xiàn)對復雜性和簡潔性的研究,新興的理論和學說與之相結合,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那么,在今天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下,我們是否應該自己思考為何這個設計理念有著如此之大的現(xiàn)實價值和深遠的影響。雖說“存在就是合理”這句話本身就是合理的存在,但是不符合時代發(fā)展和潮流趨勢的事物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那是否可以這樣理解“l(fā)ess is more ”,其究其本質是一種以少得多的設計行為。雖然在各種思想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各個學科都或多或少包含了復雜性和簡潔性的思想,但是其對復雜性和簡潔性的思考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這就如同各種學說的研究一樣,一個新的學說或者更加符合現(xiàn)實邏輯的學說不應該是一昧的否定以往的觀點,而是需要對其包容,整合,以長補短。
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看這位對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進程起了極大的推薦作用的人物時,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設計理念依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現(xiàn)代國內外的建筑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米斯的影子。他的“l(fā)ess”和“more”又不斷影響著新一代的建筑師。在經歷種種風格的演變、思潮和學說的洗禮之后。同時又在今天各種學說思想百花齊放的今天。為何米斯的精神和原則能經久不衰,這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把傳統(tǒng)建筑比作一個堡壘,那么米斯就是敢于走出來的逆行者。他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他的聲音遍布天下。他不會把自己束縛在傳統(tǒng)建筑規(guī)則的死板繁縟之中,但對于他的建筑準則在他心中是無可替代的存在。他的作品沒有像其他設計師那樣盈千累萬,但是他的作品猶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對當世之人給予震撼,對后世之人給予借鑒。米斯用建筑學中的空間術語表達了與時代契合的意志,同時也展現(xiàn)出這個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筑師的睿智。如果“l(fā)ess is more”極簡的設計原則能同今天各行各業(yè)相結合、發(fā)展,也許對建筑領域的發(fā)展而言也有著一種極大的推進作用。
注釋:
1.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73-74.
2.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