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214000)
地圖伴隨著人類文明一同成長,不僅是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更是歷史、文化和情感的信息載體。從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古巴比倫世界地圖到現(xiàn)在手機里的各種地圖服務,對于人們而言,地圖是記錄位置和認識世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建立位置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在當下的信息社會中,地圖的制作和應用都有巨大飛躍,可交互的動態(tài)化地圖在信息傳達上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豐富了地圖的內容和層次,給用戶在使用方式和體驗上帶來巨大的提升。
科技進步和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活動頻次的增加,可交互的動態(tài)化地圖在各個領域和生活場景中被應用,大到國防安全、氣象科研、社會問題,小到文化科普、日常生活,在人們手機中,地圖更是成為基礎設施一般的存在,除了導航之外,地圖服務還延伸到各種用戶注意不到卻又自然而然的各種軟件應用中,打車、外賣、社交、共享單車……幾乎所有的手機應用都在請求獲取用戶的地理位置。
如今,很多人打開地圖并不是為了解決空間定位問題,而是獲取一個與位置相關的答案或服務。不同情境下,人們對于地圖功能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各種主題與形式的地圖應運而生,人們甚至可以根據個人需要輕松定制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地圖來表達所思所想。
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地圖在加入動畫表現(xiàn)及交互技術后,信息的傳達不再局限于靜態(tài)的地物分布和地圖符號的形式,地圖也從簡單的單向傳輸信息擴展到了動態(tài)提供服務,在交互過程中產生信息溝通,大大增強了人們的理解力。
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地圖實際是不斷變化的自然和文化現(xiàn)象中的一個歷史快照,但放眼整個時間維度,它只抓取了某一時間段或時間節(jié)點的信息進行繪制,一旦成圖,其信息便是歷史的、有限的。同時,所有信息散布在一個平面內,讀圖者需要自行組合連接和理解,閱讀和獲取信息相對緩慢。例如在紙質的交通地圖上,我們需要仔細查找,確定當前位置和目的地,然后對比選擇最佳路線,而即便如此也很難避免因為道路修建或交通擁堵等事件影響帶來的時間浪費。面對當下變化多樣的海量信息,靜態(tài)地圖作為一個有限的平面載體,難以囊括和傳達如此錯綜復雜的細節(jié),更無法對時時變化的信息及時更新,因此靜態(tài)地圖存在著諸多功能性、易用性等問題。
動態(tài)化地圖是一種新媒體的體現(xiàn),動畫與交互特性的加入使地圖的時間維度明顯顯現(xiàn),能更加流暢的表現(xiàn)出由于時間流逝帶來的各種空間現(xiàn)象及事件物態(tài)的變化,同時可以實現(xiàn)信息的實時更新與傳輸,方便被用戶隨時獲得。另外,動態(tài)化地圖在信息傳遞上更強調以用戶為中心,具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內容層面,信息量大且更層級豐富。由于動態(tài)化地圖的載體及表現(xiàn)形式的特殊性,其信息搜集整合與傳達的相結合,數據存貯與展示的相分離,使地圖的信息負載量大大增加;在構成要素中,除了自然地理信息、交通建筑信息、社會人文信息以及主題相關的多維信息要素的交叉,另外時間要素的顯現(xiàn)和交互動態(tài)要素的加入,使這些龐大的信息群組有了更多細小的內容和豐富的層級關系。
表現(xiàn)形式層面,信息傳遞更加高效。數字媒體技術的介入使地圖的表達方式得以拓展,相比較靜態(tài)的視覺語言,動態(tài)交互和聲音使得信息傳達更加多元直觀,針對同樣的信息,動態(tài)化的呈現(xiàn)方式會比靜態(tài)圖像表達更多的細節(jié)和因果關系,使復雜的信息變得易讀易懂。在交互過程中,用戶可以自由的進行信息的查詢以及畫面的移動縮放,自主控制信息識別與分析,重復觀看和重點理解,通過信息的超鏈接,進一步發(fā)掘信息邏輯架構下隱藏的關聯(lián)信息,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信息需求,從而獲得知識的最大化。
情感層面,提供了更優(yōu)越的服務體驗。人對信息的認識可以分為“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感性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稱之為信息的初級階段。動態(tài)化的地圖信息傳達方式,會使人們對感性信息的認識更強烈,在對信息的判斷和理解方面,由直接的感性信息觸發(fā)的情緒往往能起到一些微妙的積極作用。例如一些計步軟件中生成的個人行走地圖,它首先強調的就是感性信息的傳達,地圖上動態(tài)生成的路線圖是隨著用戶的行走即時產生的,記錄了僅屬于個人的時間空間信息。由于這些感性信息的“主觀性”“不確定性”以及“狀況的依存性”都能刺激用戶情緒的產生,通過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富有個性化和趣味性的表現(xiàn)形式,便可將這些情緒轉化為愉悅的感受。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良性結合,使人與地圖之間產生溝通,在信息來去之間充分了解受眾的行動和需求,使傳達的信息更符合用戶的期望。
地圖從靜態(tài)傳達信息發(fā)展到動態(tài)提供地理位置相關的服務,人們或直接或間接的使用地圖的頻率大大增加,為了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則要求信息內容精良、結構良好、界面美觀,還要減少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認知負擔和面對復雜的焦慮感。為使地圖傳達的信息更加有效化和人性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易用性原則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地圖信息設計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地圖建立內容合理且層級清晰的信息架構。內容合理包括地圖信息本身和信息量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圖面范圍內,信息承載量具有一定限度,過少則影響地圖功能發(fā)揮,過多則繁雜細密,使用戶產生閱讀焦慮。因此在信息篩選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圍繞地圖主題和信息的結構邏輯確定合理的信息量,通過管理復雜降解讀圖難度,令大量信息在合理的組織下形成目標明確且層級清晰的信息架構。
在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信息社會中,人在使用地圖時不但有信息搜尋和獲取的需求,也有社會分享和表達的需求。人們通過共享位置來快速定位并找到對方,還可以在各種社交軟件進行位置“打卡”,分享式地圖不僅聯(lián)系了個人與位置的關系,更是在不同時空內,新建立了不同人與不同位置之間的聯(lián)系。但在世界互聯(lián)互通的同時,每位用戶每次使用位置服務獲取的信息匯總起來都是龐大的數據,這些數據分析的背后是每一位用戶的隱私信息,防止個人隱私泄露除了靠法律的完善外,更多的是靠開發(fā)商的職業(yè)自律,做到合理范圍內使用數據,并保護每位用戶的隱私。另外,廣告對地圖信息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任何失實廣告的出現(xiàn)都會造成信息干擾,混淆用戶的真實需求,阻礙用戶的信息自由。
“設計里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實用成分對產品的功能更重要”。實際生活中,對審美或情感的判斷都會影響人們對產品的評價,在地圖中也一樣,尤其是當前各種地圖服務隨手可得,人們對地圖的基本的需求容易得到滿足的同時,技術發(fā)展使人們的自我表達也變得容易,個性化、審美、情感的滿足就往往成為人們在選擇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當下很多地圖信息設計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理地貌的表達,更多的是擴展到經濟、文化和藝術的信息傳達,因此更要強調藝術審美和趣味性,用創(chuàng)意激發(fā)地圖的人文溫度,進一步拉近與人情感上的交流,使地圖更有親和力,使人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產生愉悅的感受。
地圖始終服務于人,承載過去,面向未來,可以想象這樣一個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互聯(lián)互通的圖景,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將更加廣泛的運用到個人生活及社會問題中,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地圖的制作和展示技術不斷向動態(tài)化、虛擬現(xiàn)實方向發(fā)展,地圖信息受眾的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加深,其信息傳達設計也勢必經歷一次變革,只有刺激非視覺層面之外的深層感受,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對地圖服務的體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