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北京 100029)
關(guān)于吳王之交的具體地點,有說王一亭與吳昌碩相交于海上題襟館,①有說王一亭在豫園書畫善會與吳昌碩相會,②深交吳昌碩始于1913年,③于何地訂交暫且不深究,但對于訂交時間,大體應(yīng)該是在1913年,這是后世廣泛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從王一亭的一幅《雪中送炭圖》看這段友誼的深入進展。
《雪中送炭圖》畫面正中的是一人一動物,兩者占了全部畫面的一半。人物衣著厚重,手里挎著一籃子的炭,似乎是想去送給某人,以解對方燃眉之急,深具海派風格。此畫有王一亭的自題,作于這年的秋九月,而吳昌碩題詩則是在十月,題畫詩為:
人情事態(tài)不可說,趨勢利若江河奔。
……
暖烘烘的天回春,直欲追返袁安魂。
富貴于我如浮云,不知世有新乾坤。
一亭畫雪中送炭意,鬑鬑之須,形神逼肖,為題此詩。④
這首詩相繼描寫了關(guān)于主人翁人情的“不可說”,憂于柴米油鹽的基本需求,居住環(huán)境的艱苦。在此情形中,有一人送來溫暖,解決了世俗生活的生存問題,借此表達自己不拘泥于世俗云煙的高潔情操。這位主人翁就是吳昌碩。從后來一些史實來看,有了王一亭的相助,吳昌碩既能解決物質(zhì)需要安于一方,還有了長久穩(wěn)定的潤資來源。更重要的是能夠享受書畫的樂趣,保留了精神上的文人式氣節(jié)與傲骨。關(guān)于這件事,吳昌碩之子吳涵也有相應(yīng)記錄:
華堂高幔不知寒。狐衾長裘貂制冠。
門外雪飛深幾尺,貴人猶當月明看。
聞?wù)f袁安長閉門,哪堪風雪臥黃昏。
今朝不信炎熱態(tài),獸炭攜來破屋溫。
一亭先生校正,癸亥冬月吳涵書于歇浦寓樓。⑤
前后出現(xiàn)吳氏父子題跋,應(yīng)是吳昌碩題跋之后再由其子題跋。兩次題跋的內(nèi)容都引用了相同典故,描述角度稍有變化。或可想見,這件作品對吳氏父子來說似乎意義非凡,值得濃書一筆。
“雪中送炭”這個典故出自《宋史》:“雨雪大寒,再遣中史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⑥本來是用于彰顯皇帝的仁政,后來逐漸被文人運用在詩詞上,宋代范成大的《石湖居士詩集》中有名為《大雪送炭與芥隱》的詩:“無因同撥地爐灰,想見柴荊晚未開。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⑦意思是說,本不是來專門送炭的,而是趁機來要詩的,以委婉的方式傳遞了溫暖,同時又給朋友留了余地,顧全了對方的感受,表現(xiàn)在別人的危難時刻,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表示關(guān)懷。此后,“雪中送炭”作為一種繪畫主題轉(zhuǎn)譯成了圖像,直到晚清,這一風氣還在流行。
海派大師任伯年在其一生中就創(chuàng)作了多幅主題為“雪中送炭”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多描繪了兩個人物,一大一小或者一老一少,有著裘衣者,有著棉服者,戴兜帽裘帽者皆有,身份職業(yè)變化多樣。他們的共性是,都非達官貴人或者富裕階層,只是普通勞動人民,可見畫家平時觀察生活之仔細,各色人物信手拈來、躍然紙上。在畫法上,潑墨與細筆并用,兼工帶寫,可謂盡變化之能事。充分表現(xiàn)了不畏嚴寒來送炭的決心與關(guān)愛他人、挽救他人于危機的高尚品德。反復(fù)多次圍繞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或許與畫家一生窮困潦倒的生活是相關(guān)的。
任伯年后來成了王一亭的老師。關(guān)于拜師的過程,有一段這樣的描述:“居近一裱畫肆,因得常見伯年畫而愛之,輒仿其作,一日為伯年見而喜蒙其獎譽,遂自述私淑之誠,伯年納為弟子焉。”⑧從這段文字看,王一亭早年的畫法脫胎于任氏無疑,多為工筆勾勒,造型嚴謹,刻畫細膩,設(shè)色淡雅柔和,具有生活氣息。受任伯年繪畫影響深刻的王一亭在作畫時參考其師的作品實屬正常,王一亭的《雪中送炭圖》無論是從構(gòu)圖到筆墨特點都能看出任伯年的風格。王一亭畫這樣一幅具有任伯年的風格的畫是在暗示自己在為他人“雪中送炭”?還是說以任伯年為紐帶表達親近之意?
再看吳昌碩父子的這兩個題跋,都提到了“袁安”。袁安是東漢名臣,有一個與他息息相關(guān)的著名典故便是“袁安臥雪”。據(jù)周斐《汝南先賢傳》記載,“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钜詾橘t,舉為孝廉。”⑨袁安的事跡被后人廣為引用和贊揚,且成為傳統(tǒng)文學(xué)和繪畫常用的典故和題材。唐有王維的《袁安臥雪圖》,在皚皚白雪中挺立著一叢卷心舒葉的綠色芭蕉,這種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雪里芭蕉”是王維對于“袁安臥雪”的獨特理解。
回到王一亭的這幅《雪中送炭圖》。畫中第一個題跋既是吳昌碩題的,那么他究竟對于“袁安臥雪”有怎樣得理解,理清這一點極為關(guān)鍵。吳昌碩曾多次以“袁安臥雪”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在1892年畫了一幅《袁安臥雪圖》(又稱《山水圖》)題畫詩:“袁安一臥傳千古,畫出茅堂墨汁香。我似巖猿悲失木,狂吟踏雪不辭倦。吳俊并題,壬辰大寒節(jié)”⑩。他在給友人吳保初的信中提到了此畫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書信原文記錄在吳保初的《師友緒余》中。在吳昌碩捐官當縣丞時,由于每年秋冬季節(jié)都到浦東嚴家橋厘卡當差。1892年年,吳昌碩又是帶病去“出差”,因公事在外奔波了40多天而痛苦不堪。當時天氣嚴寒又遇上臘月大雪,受阻于浦東荒村,正好偶遇了蕭蘆汀秀才,被蕭秀才邀至家中,煮鱸魚下酒,并應(yīng)蕭秀才之請,作畫題詩,以舒胸中“悶氣”。于是便有了這幅《袁安臥雪圖》。
同年又作《袁安臥雪圖》(又稱《雪景山水圖》,如圖三)題為:
袁安一臥傳千古,畫出茅堂墨汁香。
我似窮猿悲失木,狂吟踏雪不辭僵。
閉門飲水有余清,餓不干人隱姓名。
我若登堂拜顏色,腳皴手凍愧先生。
光緒壬辰歲杪,于役浦東,阻風葉榭,大雪三日夜,沖寒登高阜,眺龍華浮屠,擬作苦寒行,而詩思不屬,寫此自嘲亦自礪也。畫之工拙有所不計。秋盫以篆籀作鉤勒,昌碩仿之。?
在這幅畫的題畫詩中,吳昌碩也提到了贈予蕭秀才的《袁安臥雪圖》的背景并再次畫了這張畫,用以“自嘲亦自礪”。同年在這趟浦東差事之行中,還有一幅《袁安臥雪圖》中題道:“袁安一臥傳千古,畫出草堂墨汁香。我似窮猿悲失木,狂吟踏雪不辭僵。壬辰歲杪,大雪苦寒,浦左差次作此。昌碩記?!?
結(jié)合幾次經(jīng)歷和題跋文字,這三首題畫詩在相同部分的細節(jié)上畫家略做了改動,“草堂”與“茅堂”,“窮猿”與“巖猿”,“不辭僵”與“不辭倦”,根據(jù)所處的環(huán)境變化而變動的個別字詞,再添加場景的描述和個人感受的心得以便更符合當時的情景,無論是贈人還是偶然興起所繪,都是吳昌碩對于詩文嚴謹考究的結(jié)果。三首題畫詩都在反復(fù)強調(diào)自己謀生時的艱苦狀態(tài),就像是身處的嚴寒大雪天的袁安,借后者表達精神上的依靠和向往,同時也是處于危難中的一種期盼。吳昌碩此時所繪的“袁安臥雪”更是對于心中所堅持的信念的多次自我肯定與加強。在很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三次畫同一題材的作品,想必心中積累了某段悲涼的生存經(jīng)歷而忍不住抒發(fā)心中的感慨。這正好與歷史人物袁安或者說“袁安臥雪”的狀態(tài)極為相似,聯(lián)想至此,吳昌碩情不自禁心生“惺惺相惜”之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產(chǎn)生了強烈心理共鳴。對于此時的吳昌碩來說,袁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一個歷史人物,而是有相同境遇的“伙伴”,是一種形象的互擬。正是這種主觀印象的不可磨滅,在給王一亭的《雪中送炭圖》題詩時,這種情感自然流露,可謂感懷至甚,這也是以自身的體悟給予處于政治失意狀態(tài)的王一亭以精神上的支持。1913年年末王一亭畫的《潑墨荷花圖》自題道“潑墨殘荷滿目秋,賞秋芒屐一句留。六橋煙柳無顏色,酒杯難澆萬壺愁。”無論是“殘荷”“芒屐”的意象還是“滿目秋”“無顏色”“萬壺愁”都是王一亭目前悲涼心理狀態(tài)的呈現(xiàn)。
題跋表現(xiàn)的是“袁安”的高尚操守,吳昌碩也是以自身的體悟給予處于政治失意狀態(tài)的王一亭以精神上的支持。而1913年,不僅成為吳昌碩和王一亭友誼的特殊節(jié)點,更通過“雪中送炭”的主題繪畫,呈現(xiàn)出一段任伯年、吳昌碩和王一亭三人之間的精神對話。吳昌碩、王一亭二人之前有豫園書畫善會的合作畫?和題襟館同人合繪《群華獻壽圖》祝壽?。顯然不是第一次相交,但確是最深入的一次交流,不僅是書畫的合作,更是情感上發(fā)生的共鳴延伸到了精神上的契合。對于二人可能都有一種“暖烘烘的天回春”的感受。
在上?;疖囌疽运托腥松矸菟蛣e國民黨的重要人物宋教仁時,親眼見證了其被刺過程,經(jīng)歷這一變故不久,王一亭參加“二次革命”,在商會為革命奔走造勢,反袁世凱統(tǒng)治,革命失敗后,作為上海著名紳商王一亭被袁世凱下令通緝,只能避居租界。
注釋:
①陳祖恩,李華興著.王一亭傳[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9月,第80頁.
②王中秀編著.王一亭年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8月,第117頁.
③沈文泉著.海上奇人王一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年8月,第151頁.
④王中秀編著. 王一亭年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8月,第132頁.轉(zhuǎn)錄于楊隆生《王一亭傳略》.
⑤王中秀編著. 王一亭年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8月,第132頁.
⑥元脫脫等撰.宋史[Z].北京:中華書局,第一冊卷五本紀第五太宗趙炅二,第91頁.
⑦范成大撰.王云五主編.《石湖居士詩集》(下)[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發(fā)行,卷三十三,第324頁.
⑧徐悲鴻著. 徐悲鴻談藝錄[M].長沙: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12月,第98頁.
⑨于石,王光漢,徐志成編著.常用典故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8月,第292頁.
⑩朱關(guān)田編.吳昌碩紀年書法繪畫篆刻錄·紀年書繪畫[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316頁.
?吳昌碩繪.吳昌碩畫集(上、下冊)[Z]. 北京:長城出版社,2003年7月。上冊第37頁有《雪景山水圖》一幅,這幅畫還另有三個著錄:1、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8月版《吳昌碩畫集》,畫名叫《雪景山水》。2、王之海、穆美華編.《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吳昌碩》,出版:錦繡文化企業(yè),出版日期:1993年11月出版,第69頁《雪景山水》。3、鄒濤主編. 《吳昌碩全集·繪畫卷一》有《雪景山水立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頁。這幅畫也就是吳昌碩畫的《袁安臥雪》,現(xiàn)藏于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朱關(guān)田編. 吳昌碩紀年書法繪畫篆刻錄·紀年繪畫[Z].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317頁.又著錄于《北京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藏書畫作品集》第66頁,《袁安臥雪圖卷》.
?王中秀編著. 王一亭年譜[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8月,第117頁.
?王中秀編著. 王一亭年譜[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8月,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