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灝軒 (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 410000)
舒曼稱肖邦的作品像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
我曾做過一次關于肖邦的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熟悉肖邦作品的人會對肖邦以及他的作品有不同層面的理解,也對舒曼如此的比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有人注重對“花叢”的解釋;也有人更注重“大炮”;又或是有人將兩者結合起來。
注重“花叢”的人認為,“花叢”不應該僅僅指的是肖邦樂曲優(yōu)美的旋律,更是代表了肖邦一生的愛恨情仇?!盎▍病庇髦感ぐ畹膼矍椤?/p>
注重“大炮”的人認為,肖邦的愛國之情在他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滴盡致,他的許多充滿悲憤的愛國作品,能給予波蘭人民反抗外敵侵略的勇氣和力量,就猶如大炮般鼓舞士氣,振奮人心。
認為該將“花叢”與“大炮”結合起來的人認為,“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的主體是大炮,而在肖邦大部分作品里,都聽不出其中的“大炮”,這樣的比喻像是以偏概全了。所以他們結合了其他人的看法,認為肖邦的作品中既有“花叢”也有“大炮”,但無論是“花叢”還是“大炮”,都寄托著肖邦內(nèi)心強烈的情感。
而與之類似的爭議問題還有很多,但也正是因為肖邦性格的獨特、內(nèi)心情感的復雜以及肖邦作品巧妙的設計,他才會成為后人眼中的“爭議人物”,而以圓舞曲形式記錄下肖邦內(nèi)心情感的幾部鋼琴小品,也便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肖邦作品0P.64-2“升c小調(diào)圓舞曲”蘊含著深刻的情感。1847年,肖邦在經(jīng)歷過一段病痛的折磨之后,身體開始好轉,于是便對過往的一切深有感觸,作此曲呈獻給羅斯柴爾德男爵夫人。但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肖邦為了紀念這些年與戀人喬治桑一起度過的時光所作。
這首圓舞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從第一段主旋律的第一個音開始,肖邦仿佛就已經(jīng)將聽者帶入了他的回憶之中。第一段主旋律以“精確的速度”帶領聽者在肖邦的回憶里行進著,輕柔的旋律中始終流露著一絲淡淡的哀傷,但突然旋律一變,第二段主旋律“快速地”帶著聽者向前跑去。這顆粒性十足的連動不斷加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給人感覺,肖邦正在回憶中找尋著什么,找尋些什么......肖邦腦海中的畫面不斷地浮現(xiàn),也不斷地出現(xiàn)在聽者眼前,但隨之,畫面便被定格下來——喬治桑正逗著她的小狗!幾乎同時,中般旋律來臨,轉為降D大調(diào),速度也緩慢了下來,有一種“撥云見日”后的美好??磥硇ぐ罱K于在回憶中找到了這一段和喬治桑朝夕相處的日子,聽者也從中享受著云霧中的陽光。隨之,第二段主旋律以“更快速地”的速度出現(xiàn)了,這更像是一種無奈的旋律,似乎在盡力表現(xiàn)肖邦在離開喬治桑之后孤寂憂郁的生活。在急促的連動過后,第一段第二段主旋律再次出現(xiàn),全曲在第二段主旋律的焦躁不安中結束,聽者懸著的心也漸漸放下。
從“花叢”的角度進行賞析,則認為肖邦借助此曲傳達了兩條信息:其一是對過往美好生活以及戀人喬治桑的懷念;其二是表達了對現(xiàn)在孤寂生活的幽怨。
對于這首圓舞曲的結尾段,一些鋼琴演奏家,例如鄧泰山、阿勞,對此的處理就和肖邦在曲譜上表現(xiàn)的意愿不相同。這些鋼琴家會在結尾段的第二段主旋律中使用較前兩次更慢的速度,且用漸弱的處理來結尾。因此在許多鋼琴家對此曲的演奏中,并沒有一個“焦躁不安”的結尾。有人客觀地評價說,“肖邦是極度感性的,他創(chuàng)作的音樂是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而演奏家對音樂的演奏往往是一次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需要將自己對于作曲家以及作品的理解融入原本的音樂中,并且要兼顧對演奏效果的考慮,所以許多演奏家難以完全解析并表達出肖邦的情感,卻成就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恰恰說明了肖邦情感的獨特?!?/p>
從另一個角度看,“濃郁的民族性”也是這首“升c小調(diào)圓舞曲”的特征。
肖邦時代的波蘭,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三次瓜分,而由華沙起義建立起的波蘭政府也在1831年被沙皇俄國擊潰,波蘭人民一直處于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作為波蘭最主要的入侵者,沙皇俄國對波蘭進行殖民統(tǒng)治,強制推行俄羅斯政策,進一步對波蘭進行文化入侵。但身處波蘭的愛國將士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這抗爭,身處國外的肖邦,也用自己的“大炮”,給予了波蘭人民反抗侵略的力量。
舒曼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北方那個沙皇知道肖邦的作品里邊,就在最簡單的波蘭農(nóng)民瑪祖卡舞曲的旋律里邊都有他可怕的敵人在威脅他,他一定會禁止肖邦的音樂在他統(tǒng)治的區(qū)域里得到演出的機會?!笔媛J為,像瑪祖卡舞曲這樣有濃郁的民族性的音樂更能激發(fā)波蘭人民的斗志。像悲憤交加的“c小調(diào)練習曲”是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怒火,而真正的革命力量,來自于民族,是民族覺醒而迸發(fā)的力量。具有濃郁的民族性的樂曲,更能激發(fā)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1846年,也是這首圓舞曲即將誕生的前一年,波蘭克拉科夫人不滿奧地利的統(tǒng)治,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起義,但受到奧地利與沙皇俄國聯(lián)軍的阻撓,起義很快便宣告失敗。肖邦身在巴黎久病始好轉,家鄉(xiāng)卻滿目瘡痍,心中五味雜陳,又想起自己多年的經(jīng)歷,便創(chuàng)作了這首“升c小調(diào)圓舞曲”。
肖邦重視樂曲速度的變化,因為速度的變化可以體現(xiàn)情感的起伏,但他卻用“精確的速度”鎖定住第一段主旋律,傷感的氣氛像是在為起義中逝去的英雄默哀。這類似于瑪祖卡舞曲的節(jié)奏,可以從中感受到些許的思鄉(xiāng)濃情。第二段主旋律中不斷加速的連動似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妒酚洝分杏校骸凹餐磻K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痹谏钇D苦之時,總是會首先想到父母,會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肖邦可能也是如此,但又想到家鄉(xiāng)早已不是以前的家鄉(xiāng)了,心中難免會有惆悵悲傷之情。中段轉為大調(diào),旋律美好,猶如黑夜后的黎明,也象征著希望,仿佛在說:“屬于波蘭人民光明的未來總會來臨!”再一次急促的的回旋連動過后,全曲在反復出現(xiàn)的旋律中結束了。
從“大炮”的角度進行賞析,則認為肖邦借助此曲傳達了三個信息:其一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對家鄉(xiāng)人民的問候;其二是對愛國將士的慰問;其三是對波蘭未來的美好期望。
電影《鋼琴家》的影評中有這樣一條:“主角斯皮爾曼就像是繼承了肖邦的意志,他們同為波蘭人,同處于戰(zhàn)亂時代,同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憤恨,也同祥從未向命運的安排而妥協(xié)?!钡遣灰粯拥氖?,斯皮爾曼迎來了波蘭勝利的曙光,肖邦卻一輩子都沒等來屬于波蘭人民光明的未來。
肖邦的這首“升c小調(diào)圓舞曲”一直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作品。
如果說“c小調(diào)練習曲”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抒懷,那么這首“升c小調(diào)圓舞曲”就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傷感氣息。但從肖邦的角度來看,1847年是肖邦病情好轉的時候,枯木逢春,何憂之有?
答曰:憂其國,憂其家。擔憂國家的未來,擔憂自己的生活。
1846年,波蘭克拉科夫爆發(fā)起義,是波蘭第一次民族民主革命。同年,肖邦與戀人喬治桑分手,結束長達八年的愛情長跑。革命必定會在肖邦心中漾起波瀾,而沒有了喬治桑的貼心陪伴,生活艱苦的肖邦也難免會懷念過往。所以這篇文章我用“如何看待舒曼稱肖邦的作品像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作為引子,用“愛情”和“愛國”兩個角度對肖邦作品OP 64-2進行賞析。我們也沒有必要非要從爭論得出它到底是“愛情”還是“愛國”,拋開樂曲旋律,肖邦對于樂曲精妙的設計,也是值得探討的:
若是從“愛情”方面來看,樂曲中段的構思引人深思。中段轉為降D大調(diào),似乎是與同作品集第一號作品“降D大調(diào)圓舞曲”相呼應,表現(xiàn)了肖邦十分懷念和喬治桑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同時,這首“升c小調(diào)圓舞曲”節(jié)奏類似于瑪祖卡舞曲卻被歸類為圓舞曲,與“降D大調(diào)圓舞曲”并列,也表現(xiàn)了肖邦的別有用心。另外,同作品集的第三號作品充滿了喜悅與祝福,不禁讓我猜測,肖邦作品OP.64是否為肖邦心路變化過程。若是從“愛國”角度來看,“濃郁的民族性”亳無疑問是一大亮點。我們不強行把它和克拉科夫起義扯上聯(lián)系,但也就像舒曼認為的,肖邦的音樂來自民間,源于人民,自然也能激發(fā)人民的斗志,這樣具有濃郁民族性的音樂,就如同“禮炮”一般,為波蘭人民點燃絢爛的煙火。
人們常把為民族帶來希望的人稱作英雄。尼古拉一世將沙皇俄國治理得相當繁榮,卻摘不掉“侵略者”的帽子,還不清因侵略擴張欠下的人命債,他將沙皇俄國推向了絕望的深淵,就算他為挽赦俄羅斯自殺謝罪,他也稱不上俄羅斯的英雄;肖邦一生命運多舛,但他的才華讓波蘭人頗為欣慰,無論是“花叢”還是“大炮”,都能讓波蘭人民感受到點點星光中的希望——那是屬于波蘭立足于世界的才華!他讓波蘭人民備受鼓舞,他是波蘭的英雄!
某種程度上,“花叢”也可以是“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