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嫣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建設正在逐步向游戲化發(fā)展。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過度追求課程游戲化的形式、程序和規(guī)則,導致課程空有游戲形式卻失去了核心的游戲精神。幼兒本身活潑好動,喜愛游戲和玩耍。游戲是幼兒接觸外界、建立認知的重要途徑。因此,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應當充分立足于游戲精神,注重游戲過程而非最終結果,將課程建設的重心放在解放幼兒天性之上,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童年,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風格應當偏向自主、有趣、開放,讓幼兒可以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感受到愉快、樂趣與美好。幼兒教師應當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游戲精神,讓幼兒在課程中盡情游戲、自由玩耍。幼兒園要通過課程游戲化建設來啟迪幼兒的智慧與思維,幫助幼兒建立認知,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際能力,讓幼兒充分展現(xiàn)自我。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過程中,幼兒園應注重游戲的本質,而非游戲形式。如今,部分幼兒教師在帶領幼兒開展課程游戲活動時,并沒有將幼兒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往往會過多地干涉幼兒的游戲行為,手把手地帶領幼兒進行游戲,沒有給幼兒犯錯、探索、質疑的機會,這樣的課程游戲活動失去了其最核心的游戲精神。
游戲精神提倡解放幼兒的天性,讓幼兒盡情玩、快樂玩、愿意玩,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課程游戲活動與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樂趣,給予幼兒提出質疑的機會,讓幼兒盡情探究和嘗試,自由選擇游戲方式,享受課程游戲的每一分、每一秒。因此,幼兒教師在設計與規(guī)劃幼兒園課程時,應將游戲精神完美地融入課程活動,讓游戲精神點亮幼兒的快樂童年。
(一)減少干涉
幼兒園課程是學前教育階段中保教結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踐行過程中,幼兒園應避免將課程小學化。幼兒園階段的教學任務應當是開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探究欲等,而不是將科學知識、邏輯思維、理性思考這些強加到幼兒身上。因此,在開展課程活動時,教師應帶領、啟發(fā)、點撥和鼓勵幼兒,避免過多地在幼兒游戲中強調秩序和規(guī)則,這樣只會削弱幼兒參與課程活動的積極性。
(二)開放環(huán)境
在開展幼兒園課程時,教師要注重構建游戲環(huán)境。在一個開放、自主的環(huán)境中開展課程游戲,幼兒的參與熱情會更加高漲,氣氛也會更加活躍。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有利于課程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將知識、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等在課程游戲中逐步滲透給幼兒,讓幼兒自己領會、學習、掌握。這種課程學習與游戲活動合為一體的形式可以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課程活動的積極性,推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發(fā)展。
(三)自由選擇
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幼兒的引導者和指引者,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空間,將游戲精神滲透到幼兒園課程中,解放幼兒的大腦、雙手,對幼兒積極引導、給予鼓勵、及時幫助、觀察評估。特別是在一些語言類、創(chuàng)意美術類、實驗類的課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幼兒游戲自主權和主導權,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提高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質量。
(一)提倡游戲精神,積極構建游戲化幼兒課程
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認知和探索這個世界。幼兒園課程應具有游戲化、趣味化、情景化等特點,讓幼兒在有趣、有益的課程游戲活動中邊學邊玩,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例如,在開展創(chuàng)意美術課程《美麗的花叢》時,首先,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借助一段有趣的小動畫作為課程的開場,動畫中教師打扮成“春天姐姐”帶領幼兒領略春天鮮花盛開、花圃滿園的景象,以此引入課程主題。然后,教師再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花卉的圖片,如喇叭花、蒲公英、玫瑰花、菊花等,讓幼兒玩“猜猜我是誰”的游戲,看哪個幼兒認識的花卉最多,在游戲過程中帶領幼兒仔細觀察這些照片中花朵的形狀、顏色和特點,為后續(xù)的創(chuàng)意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創(chuàng)意手工設計,鼓勵幼兒自主挑選材料,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看看哪個幼兒的作品最有創(chuàng)意、最有新意。這種美術活動有著充分的自由度和游戲精神,能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
(二)加強幼兒互動,營造快樂有趣的課程氛圍
為了將游戲精神融入幼兒園課程建設,教師可以在開展課程時主動與幼兒進行互動游戲,營造快樂、溫馨、有趣的課程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將知識、技能等傳授給幼兒。教師要強化幼兒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在確保幼兒園課程建設質量的同時,讓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活動空間和探索的自由,以此激發(fā)幼兒的思維潛能。
例如,在開展語言類課程《猴子撈月亮》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動畫片《猴子撈月》。首先,當動畫播放到“老猴子準備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教師可以先暫停,向幼兒提問:“大家猜猜這些猴子準備怎么把月亮撈上來呢?”“月亮會被它們撈上來嗎?”提問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小小討論會,并邀請幾名幼兒發(fā)表自己對于故事后續(xù)劇情的猜測。然后,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水盆、手電筒,帶領幼兒開展“猴子撈月亮”小實驗,讓幼兒自己驗證和觀察。教師可以將手電筒的燈光投射在水盆里的水面上,讓幼兒用自己的手或者其他工具嘗試撈一撈這個“月亮”,鼓勵幼兒感受水面,開動腦筋思考“猴子撈月亮”這個故事所表達的道理。最后,教師可以向幼兒進行提問:“故事的名字大家還記得嗎?小猴子在水井里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為什么最后沒有撈到呢?”讓幼兒嘗試回答,并鼓勵幼兒分享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感受和體會。教師將游戲精神、實驗活動與語言類課程融合在一起,就能打造出一節(jié)有趣、自主、生動的語言精品課。
(三)鼓勵自主游戲,開發(fā)幼兒內在的創(chuàng)造潛能
教師還要在課程活動中給予幼兒充足的自由活動空間,鼓勵幼兒發(fā)揮自我潛能與創(chuàng)造思維,將游戲精神融入實際課程環(huán)節(jié),促使幼兒園課程游戲活動成為幼兒潛能發(fā)展的培養(yǎng)基地。
例如,幼兒對于鮮艷的色彩往往較為敏感,容易被色彩亮麗的玩具、圖書吸引注意力。當開展《會變的顏色》這節(jié)有關三原色主題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充足的材料,如可食用的三色彩泥、搟面杖、小碗等。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打扮成一個巫師,對幼兒說:“大家看看我是誰啊?今天我?guī)砹巳齻€小精靈,現(xiàn)在請大家仔細看看,我會用這三個小精靈變一個魔法?!比缓?,教師將紅色與藍色的彩色泥土揉到一起,很快就變成了紫紅色,再將彩泥捏成一個花朵的圖案,讓幼兒近距離觀察,激發(fā)幼兒動手制作的興趣。最后,教師鼓勵幼兒帶上圍兜、拿上工具嘗試將這些彩色泥土混合,讓幼兒看看會變出什么樣的顏色,用游戲引導幼兒自由嘗試、開動腦筋,讓幼兒從手工制作游戲中切實感受紅、黃、藍三原色的特點,讓幼兒在快樂玩耍的過程中學習三原色的知識,從而開發(fā)幼兒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造潛能。在幼兒園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在旁邊觀察,及時給予幼兒幫助和指導,鼓勵幼兒動手動腦自主嘗試,重視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體驗。
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過程中,幼兒教師應當遵循游戲精神的宗旨,給予幼兒自由探索、質疑、游戲、玩耍的空間,讓幼兒能在開放、活躍的氛圍中進行游戲活動。在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活動時,教師要解放幼兒的天性,挖掘幼兒的潛能,鼓勵幼兒自主進行游戲,將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游戲活動中,以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童年。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