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中國自古是個講究孝道的國家,對于去世的祖先,人們常用祭祀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思念之情。
說起祭奠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清明節(ji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流傳千古,更是加深了我們對“清明節(jié)”的印象。
事實上,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除了“清明節(jié)”,還有兩個節(jié)日也是專門用來祭祀祖先的,那就是“中元節(jié)”和“寒衣節(jié)”。“中元節(jié)”在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寒衣節(jié)”則在農(nóng)歷的十月初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寒衣節(jié)”。
“寒”是一個常見字,最基本的意思也很容易懂,就是“冷”。那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字和冷的意思是怎么建立起聯(lián)系的呢?其實,從現(xiàn)在的字形中,我們是可以找到一些線索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寒”字最下面的兩點,它其實就是“冷”“冰”“涼”“凍”中“冫”的變形?!百笔浅R姷囊粋€偏旁,很容易和“氵”混淆,那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請仔細想一下,不少包含“冫”的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表示溫度低。而包含“氵”的字,最常見的有“江”“河”“湖”“池”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和水有關(guān)。
知道了“寒”字下方的兩點表示溫度低,那這個字其他的部分又怎么解釋呢?我們可以來看一看它的古文字字形:
(金文)—— (小篆)—— (隸書)—— (隸書)
“金文”不是金子寫成的文字,要不這文字可就太值錢了?!敖稹笔墙饘俚囊馑?。之所以叫“金文”,是因為當初這些文字是刻寫在青銅器上的,而青銅器是由銅、錫等金屬鑄成的,因此就把這種文字稱為了“金文”。金文比甲骨文出現(xiàn)得稍晚一點,但也是比較古老的文字。
那么,“寒”的金文看上去像什么呢?你看,它的外圍部分“”表示房子;里面有四個“”,表示“草”;在“草”的中間有一個“”,這是“人”;人的下方是一只光著的腳,再下面的兩橫就是冰。我們的古文字是不是很像圖畫?這幅由房子、草、人、光腳、冰組合起來的圖畫,傳遞出了什么信息呢?我相信,你很容易就能解讀出來——人躲在房子里,用草御寒,但光著的腳仍踩在冰上,還是沒法解決冷的問題。
因為寒冷是一種感覺,它沒有具體的形象,所以不能直接畫出來,只能借助描繪人御寒的方式來傳達天氣寒冷的意思。
到了秦始皇的時代,漢字的字體開始演變成了小篆。這時,我們發(fā)現(xiàn)“寒”字產(chǎn)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人的光腳沒有了,“冰”則寫成了“仌”。但不管怎樣,字形想表達的意思還是人在房子里用草來御寒,以此說明冷。
漢字不斷發(fā)展變化,慢慢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字體——隸書。這個階段的“寒”字,最大的變化是“人”消失了,去了哪里呢?它變成了。最后,連“草”也沒了,它們和變化了的“人”合到一起,組成了“”這個字。
回顧了一遍“寒”的字形演變過程后,你是不是對它表達“冷”的意義理解更加深刻了呢?那么,“寒衣”是指“寒冷的衣服”嗎?當然不是。它是指“御寒的衣服”。
“寒衣節(jié)”在農(nóng)歷十月,已是初冬時節(jié),天氣開始變冷,這個時候人們就要開始添置御寒的衣服了。古人在很早的詩歌集——《詩經(jīng)》中就表現(xiàn)過這樣的生活習俗——有一首《七月》,講到“九月授衣”,意思就是農(nóng)歷的九月開始制備冬衣。中國人歷來重視孝道,所以人們在添置衣服時也會想起故去的親人,也要為他們添些衣服。就像燒紙錢一樣,古人用紙做成衣服,在“寒衣節(jié)”這天燒給他們的親人,表達自己的思念。所以,“寒衣節(jié)”也被稱為“燒衣節(jié)”。如果你住在城里,在農(nóng)歷十月初一這天,很可能在路上,尤其是十字路口處發(fā)現(xiàn)有人燒紙衣或地面上有燒灼過的痕跡。
對于離開這個世界的親人,我們表達思念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掃墓、燒紙錢和紙衣、放蓮花燈等。這些不同節(jié)令的不同習俗,都凝聚著人們對先人的感念和追思。
小 編 的 話
燒紙錢、紙衣等傳統(tǒng)的祭祀方式,導(dǎo)致環(huán)境污染,甚至引發(fā)火災(zāi),已經(jīng)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文明祭祀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地相繼出臺政策,大力提倡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等現(xiàn)代文明祭祀方式,以更節(jié)儉、更環(huán)保的方式緬懷逝者,傳承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