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民以食為天”,古人認為飲食首先是為了果腹生存;其實,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小康社會,飲食,不僅僅是口腹之欲,而且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飲食里面可見禮儀,可見習慣,可見品格,可見風氣……加強食育教育,也越來越成為家庭、社會的一種剛需。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題目解析】
讓我們如庖丁解牛般解析材料,材料各部分、各層次“如土委地”,清晰分明:
材料第一層相當于“破”,“民以食為天”,“古人認為飲食首先是為了果腹生存”,指出人們積久而成的對飲食狹隘的、片面的觀點:果腹生存。
材料第二層相當于“立”,從飲食到食育,揭示飲食背后的學問和意蘊。這一層局部思路異常清晰:先是總述飲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然后通過列舉分述,從禮儀到習慣,到品格到風氣,最后升華,指出學會飲食也是一門教育——食育,并且越來越成為一種剛需。
整合材料,立意較為顯豁,寫作時,一是要抓住關鍵詞“食育”,而非“飲食”,二是要學會“遵路識斯真”,即根據“可見禮儀,可見習慣,可見品格,可見風氣……”展開聯(lián)想,加以充實,可將省略號內容補充,充分挖掘食育豐富的內涵,如從飲食中可見民俗風情,可見社會變遷,可見時代發(fā)展,可見中華文化等,這也是食育的內涵。
審讀材料之后,還需明確驅動寫作的指令和任務。相較于復雜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本題沒有顯性的指令和任務,如文體、場合、受眾、情境等,但“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這句可謂微言含深意,循循善誘,意在暗示寫作時,切不可寫成中華美食、中華飲食史之類流于介紹的文章,而應與時俱進,結合自身實際,尤其是家庭、社會如何引導飲食教育,以及當下防疫形勢,才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
因此具體立意如下,可供參考:
1.學會飲食有節(jié),健康飲食。
2.加強食育教育,學會禮儀,涵養(yǎng)個人品格。
3.加強飲食教育,杜絕浪費,厲行節(jié)約,愛惜民力,裕民興業(yè);并涵養(yǎng)勤儉、清正世風。
4.加強食育教育,尤其是結合當前抗疫,與時偕行,移風易俗。
【原文呈現(xiàn)】
以食育之車輪,推動時代進步
(標題運用比喻修辭手法,但喻體不雅不美,大而不當,較為空洞。)
□湖北省遠安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二(5)班 楊千月
“你是為了吃飯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吃飯呢?”在當今社會,一粥一飯不僅僅是飽腹之食糧,一日三餐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飲食,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話題,背后所蘊藏的內涵,卻是教育深厚的土壤。食育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剛需。食育之車輪,推動時代進步。(開篇運用引用手法,但形似而“神”不似,雖然點到“吃飯”,但揭示的是生存和生活的關系,與下文的食育并無密切聯(lián)系。)
以食育之泉,澆灌健康之花朵。(“泉”“花朵”,分論點連用兩個比喻。)
讓一菜一蔬登上營養(yǎng)成分表,從而讓孩子明白健康飲食的重要性,是食育最直接的目的。只有讓孩子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讓下一代祖國的花朵成長得更加茁壯。目前,中小學生營養(yǎng)狀況雖得到很大改善,但仍面臨著營養(yǎng)不良和超重肥胖的雙重挑戰(zhàn)。上海市學生肥胖檢出率為15.2%。這更加凸顯出推行食育的重要性與現(xiàn)實緊迫性。提高當代青少年身體素質,還得從飯桌上做起。(這部分運用“先破后立”的論證方法,先羅列不良現(xiàn)象,后立論。但詳略不當,花大篇幅報道中學生飲食現(xiàn)狀堪憂,但如何進行食育教育,沒有具體展開。)
以食育為犁,播種勞動之種子。
提到食物便免不了要談到其來源——勞動。只有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感受風吹日曬的艱辛,才能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再只是食堂里一條沉寂的標語,才能使“粒粒皆辛苦”,深深地播入孩子的心田,成長為未來節(jié)約糧食的參天大樹。同時,在虛擬信息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不能讓下一代忘了勞動,失去勞動實干精神,忘了他們的根。(本段引用手法較為巧妙,均突出了食物來之不易。但說理較為空洞,沒有具體鮮活的例證。)
以食育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
品茶,品的不是茶水,而是茶道。每一口茶水都是與古人穿越時空的對話。坐上飯桌,不僅是為了飽腹,我們還應學習餐桌禮儀。飯菜里也大有門道。真正的美食歷經千年而不衰,不僅因其味美,更因為其中的匠心。大到調整火候,控制水分,小到每一片菜葉的切割方式,背后都是中華匠人們的堅守與匠心。鴛鴦鍋、東坡肉等菜品中也蘊含著古人的生活情趣與樸素的哲學智慧。每一道菜背后,都是一個故事;每一道菜背后,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大量使用以小見大手法,旨在從“食”到“育”。)食育學的不僅是健康飲食知識、勞動精神和節(jié)約品質,更是中華禮儀、中華精神與中華文化。中華菜系向世界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xiàn)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做好食育教育,培養(yǎng)傳承發(fā)展中華文化的下一代,才能構筑中華文化復興的美好明天。(這部分較為雜亂,有飲食中的禮儀、匠心,又有健康知識、勞動精神等,牽蔓雜糅。)
飲食之美不只可以在食育中感受到,文化自信也不只是媒體、官方所推崇的信條。
食育是推動時代前進的車輪。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在價值多元中堅定主流方向,在飛揚個性中堅定集體夢想,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做自信的中國人!(“應在價值多元中堅定主流方向,在飛揚個性中堅定集體夢想”,有些不知所云,游離于主旨之外,這樣激揚家國情懷,有“貼標簽”之嫌,沒有圍繞食育自然收束。)
【升格建議】
①更換標題,使之更加具體。標題運用以小見大手法,從食育中看教育。
②開頭一段修改,使之能統(tǒng)領全文,相當于全文“微劇透”。
③“食育中的健康”這部分,可調整局部思路,先列舉現(xiàn)象,后分析論證,這樣邏輯更自然。
④“食育中的勞動教育”這部分,補充鮮活例證,并且深化議論分析。
⑤“食育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這部分,一是刪減旁生的枝節(jié),如“健康”“勞動”等,使內容更為緊湊集中。另需優(yōu)化部分表達。
⑥結尾部分刪減,使之更為簡潔。
【升格作文】
食育,無處不在的教育
□湖北省遠安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二(5)班 楊千月
舊時百姓,尤其是水旱之年,食不果腹,因此“民有菜色”“萬家墨面”往往不絕于史書;而如今,物阜民豐、“汔可小康”,國人再無凍餒之憂。飲食,不再僅僅是為了果腹。飲食,已然成為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因此,食育也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剛需。食育,無處不在,讓我們從飲食中,學會生活,砥礪精神,傳承文化。
以食育之泉,澆灌健康之花朵。
目前,中小學生營養(yǎng)狀況雖得到很大改善,但超重肥胖等問題堪憂。君不見,上海市學生肥胖檢出率為15.2%,這更加凸顯出重視食育的重要性與現(xiàn)實緊迫性,而提高當代青少年身體素質,還得從飯桌上做起。
讓孩子食五谷,不挑食偏食,粗糲能甘,均衡膳食,明白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只有讓孩子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讓青少年“野蠻其體魄”,進而“文明其精神”。
以食育為犁,播種勞動之種子。
自食其力告訴我們,食物是靠勞動獲得的。只有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感受風吹日曬,方知稼穡之難,才能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再只是食堂里沉寂的標語,才能使“粒粒皆辛苦”深深地播入孩子的心田。
今天,很多孩子五谷不分,不辨菽麥,“蔬菜是超市里長出的”,絕非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長此以往,他們何以談勞動為美,奮斗為榮?不妨讓他們看看《一粒米的自述》,了解糧食的前世今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或者像郭晶晶一樣領著孩子去田里體驗勞動,像張潔一樣帶著孩子去挖薺菜,孩子們才能博物致知,砥礪才干,才不至于有“何不食肉糜”的無知。
以食育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
泱泱華夏,五千年飲食傳承至今,諸如茶、酒、飯、食,都蘊有文化之味。
品茶,品的不是茶水,而是茶道。每一口茶水都是與古人穿越時空的對話。坐上飯桌,不僅是為了飽腹,我們還可從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舉酒屬客”,從餐桌上學禮儀;《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看到,中華美食歷經千年而不衰,不僅因其味美,更因為其中的匠心。大到調整火候,控制水分,小到每一片菜葉的切割方式,背后都是中華匠人們的堅守與匠心。鴛鴦鍋、東坡肉等菜品,也蘊含著古人的生活情趣與樸素的哲學智慧,都是一個故事,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因此,可以說,中華飲食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xiàn)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加強食育教育,培養(yǎng)傳承發(fā)展中華文化的下一代,才能構筑中華文化復興的美好明天。
飲食雖小,可以喻大。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重視食育,飲食有節(jié),健康飲食;惜物節(jié)儉,艱苦奮斗;從中華美食中涵養(yǎng)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做自信的中國人!
【升格點評】
本文運用多種手法,使文章升格,增色不少。一是大量貼切自然的引用化用,使文章文采斐然,蘊藉深厚。二是論證時,善于運用分論點,展開有序有徑,幾個分論點并非并列關系,而是層層遞進。三是善用修辭手法,如大量對偶句,使文章句式整齊,氣勢充沛,音韻鏗鏘,具有雄辯的力量。
【升格總結】
升格作文堪為綜合、靈活運用多種手法的典范,文章熔各種論證方法、修辭手法以及各種表現(xiàn)手法為一爐,各盡其妙,意到筆隨,很好地表現(xiàn)主題,且使文句有意蘊。
首先,文章在整體構思上,善用以小見大手法。文章大體構思立意為:從飲食中,學會健康生活,砥礪勞動精神,涵養(yǎng)文化自信。這樣由表及里,充分挖掘食育豐富的內涵,循序漸進,舉重若輕,使文章具有思想內容上的“大縱深”。
其次,在論證時,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整體上,巧妙地將話題“食育”分解成三個分論點:以食育之泉,澆灌健康之花朵;以食育為犁,播種勞動之種子;以食育為火,照亮文化自信之路。三個分論點,不蔓不枝,由淺入深。在語言上警策立骨,統(tǒng)攝全段。
具體到每部分,基本上先敘后議,運用敘議結合的手法,先運用和飲食有關的典型、鮮活例證,然后順勢挖掘食育的內涵,每一例證,內涵不盡相同,共同揭示了食育豐富的內涵。
論證時還巧妙地運用破立結合的手法,如“今天,很多孩子五谷不分,不辨菽麥,‘蔬菜是超市里長出的’,絕非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這部分,先是羅列當代孩子對食物知識的匱乏現(xiàn)狀,令人擔憂,這是“破”,然后立論,指出應該通過食物、飲食,加強食育教育,使孩子博物致知,增長見識,砥礪才干,這是“立”。這樣先破后立,使文章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
另外,全文大量運用修辭手法,使語言句式整齊,詞語生動,文句有意蘊。如大量的引用化用,“民有菜色”“萬家墨面”“舉酒屬客”等,語出有典,貼切自如,意到筆隨,或是描繪現(xiàn)象,或是議論揭示;又如大量使用比喻,三個分論點均為比喻句,喻體各不相同,形象生動,富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