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燁,孫馳平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yī)院眼科 江蘇 江陰 214499)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1],隨著病情進展,DR對患者的視力及生存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由于DR患者視網膜病變程度和臨床癥狀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在出現(xiàn)臨床癥狀時,視網膜已發(fā)生嚴重病變,延誤診斷和治療。因此對DR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頻域相干光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種新型非侵入性檢查技術,可定性、定量評估DR患者視網膜病變程度,敏感度高,易被患者接受,對于DR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筆者為探討頻域OCT下糖尿病患者黃斑區(qū)視網膜結構的改變,開展了此次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排除標準:①排除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或合并其它類型眼科疾病患者;②糖尿病黃斑水腫患者;③有玻璃體內藥物注射史或DR激光光凝治療史者;④頻域OCT無法進行視網膜自動分層者;⑤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所有研究對象對于本次研究方案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根據患者眼底檢查結果,分為DR組(78例)、NDR組(68例),并納入前來體檢的健康成人70例作為對照組。DR組:男43例,女35例,左眼42例,右眼36例,年齡(66.3±2.2)歲,NDR組:男36例,女32例,年齡(66.7±2.4)歲,左眼35例,右眼33例(隨機選取),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66.5±2.7)歲,左眼35例,右眼35例(隨機選?。?。三組研究對象基線資料相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研究對象在進行頻域OCT(生產廠家:德國海德堡公司)檢測前進行散瞳處理,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專業(yè)醫(yī)生在Cirrus macular cube 512×123掃描模式下對患者視網膜黃斑區(qū)進行檢測,對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大小為6mm×6mm×2mm區(qū)域完成掃描,得到黃斑區(qū)各扇形區(qū)神經纖維層(macular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mRNFL)厚度,采用頻域OCT內置算法,測量、分析黃斑區(qū)各扇形區(qū)神經節(jié)細胞-內叢狀層(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并對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mRNFL、GCIPL等指標進行比較。
采用SPSS20.0軟件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n(%)],利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為(±s),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作為結果顯著差異的指標。
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mRNFL厚度相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mRNFL厚度比較(μm,±s)
表1 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mRNFL厚度比較(μm,±s)
組別 例數 平均 最小 顳上 上方 鼻上 鼻下 下方 顳下DR組 78 31.5±3.9 14.6±1.8 24.5±1.7 32.9±3.4 34.2±3.1 35.6±4.2 34.3±3.9 25.2±2.7 NDR組 68 31.3±2.7 13.9±1.2 23.8±2.7 33.5±3.9 34.6±2.8 35.2±3.1 33.8±4.7 24.8±1.8對照組 70 31.8±3.6 14.1±2.2 24.3±2.6 33.3±2.8 34.8±3.1 34.8±3.9 33.6±3.7 24.7±2.5
DR組和NDR組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局部(上方、鼻上、鼻下、下方)GCIPL厚度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DR組和NDR組各區(qū)域GCIPL厚度組間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DR屬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最常見的一種,臨床上常采用眼底彩照等檢查手段對DR患者進行診斷[2]。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在DR患者出現(xiàn)視網膜微血管瘤、硬性滲出等病理改變之前,部分患者視網膜出現(xiàn)神經退行性病變、神經上皮層功能降低、視網膜節(jié)細胞丟失、神經元凋亡等改變,并且無法被眼底彩照所檢測[3-4]。頻域OCT作為一種新型非侵入性的臨床輔助診斷設施,具有安全性高、敏感性強等特點,可結合內置軟件對活體中的視網膜各層結構進行清晰成像、分析,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5]。當前臨床上已普遍認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改善DR患者預后的重要性,但關于頻域OCT對DR患者早期診斷價值方面的研究仍較少[6]。
表2 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GCIPL厚度比較(μm,±s)
表2 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GCIPL厚度比較(μm,±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 最小 顳上 上方 鼻上 鼻下 下方 顳下DR組 78 75.6±7.2a 65.2±6.3a 79.8±6.4 72.9±6.9a 74.8±7.3a 75.7±6.9a 73.8±7.4a 78.7±9.2 NDR組 68 76.1±6.8a 65.8±6.4a 80.5±7.2 73.6±7.7a 76.4±8.2a 76.8±7.5a 74.2±6.8a 79.3±8.2對照組 70 83.4±7.3 74.2±7.1 81.3±7.8 83.6±8.5 84.6±7.5 83.1±6.4 80.7±7.6 79.5±7.6
筆者為觀察頻域OCT下糖尿病患者黃斑區(qū)視網膜結構的改變,為DR患者的早期診斷提供參考,開展此次研究。根據本次研究結果,DR組和NDR組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局部(上方、鼻上、鼻下、下方)GCIPL厚度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DR組和NDR組各區(qū)域GCIPL厚度組間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隨著患者病情進展,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視網膜神經上皮組織出現(xiàn)水腫、增厚,抵消神經上皮層變薄所造成的厚度差異;三組研究對象各區(qū)域mRNFL厚度相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參考相關文獻[7],分析原因可能為糖尿病患者在慢性高血糖、糖基化終末產物、氧化應激等種種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現(xiàn)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樹突、細胞核受損,表現(xiàn)為GCIPL厚度變薄,而后軸突出現(xiàn)損傷,mRNFL厚度發(fā)生變化,此外也可能與本次研究例數過少、存在選擇偏倚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頻域OCT可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黃斑區(qū)視網膜結構的早期改變,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