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數(shù)千年前,結繩計事,甲骨傳文,后來青銅器與石鼓上刻滿文字,沉重的簡牘記載著歷史,昂貴的絹帛謄寫著輝煌。但是,這些平民百姓接觸不到的方式也在隔絕著文化......當造紙術發(fā)明并普及,人類的知識文明得以快速傳播!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追本溯源,理一理紙張的發(fā)展脈絡。
西漢:出現(xiàn)最早的紙——灞橋紙
1957年,考古學家在西安東郊灞橋磚瓦廠取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座不晚于西漢武帝時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不僅有鏡子等日用品,還有最早的紙——灞橋紙!
這種紙技術原始、質地粗糙,不便于書寫。它主要以大麻加苧麻(少量)為原材料,只做了切、蒸、煮、舂、搗,沒有“打漿”,纖維完整光滑,勉強叫作紙,跟古埃及的莎草紙一樣,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紙。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蔡倫真的只是改進了紙的制造工藝,不過他改造的紙已經(jīng)可以算是真正的紙!他主要利用布和漁網(wǎng)為原料,制作麻紙。這種紙張的特點是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
晉代:拒絕迂腐,追趕新潮
東晉末期,全國以紙代替沉重的竹簡。那時,古人就把灼灼的目光投向了多種彩色的植物,最終鎖定了平平無奇的黃檗(黃柏樹),將樹皮扒下曬干,熬成黃水,再用汁水浸染紙張。當然,也可以先寫后染。
南北朝:火熱營業(yè)的紙店
這個時期的紙坊里賣的紙主要有3種:1.麻紙,紙色略黃,稍微粗糙;2.楮皮紙,經(jīng)過十幾道工藝流程,屬于精細紙;3.桑皮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生活用紙。當時的紙實在是忙,不僅要供抄錄“經(jīng)史子集”,書寫日常公私文件,還要謄寫宗教經(jīng)典。因此,文人墨客踴躍而出。
唐代:女詩人薛濤發(fā)明紅色“薛濤箋”
或許在白色紙上寫詩寫膩了的女詩人薛濤想:要是紙是彩色的,該多美啊!靈感襲來,于是薛濤搜羅來紅色的雞冠花、荷花,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紅花,將花瓣搗成泥,加入清水,得到紅色染料,加膠調勻,將其一遍遍地涂在紙上,并用麻紙吸掉多余水分,再壓平、陰干,便得到了紅色的紙。
這時期,紙的原材料也變得多種多樣,除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xiàn)了薄而韌的檀皮宣紙、纖維交錯的瑞香皮紙、產(chǎn)量豐富的竹紙。
而且,紙張優(yōu)秀到“出口”。紙在這時期由絲綢之路外傳,烏茲別克斯坦、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逐漸獲得了中國的造紙技術!造紙術傳入日本后,匠人結合本國文化,制造出了日本經(jīng)典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紙。和紙通常由楮、三椏和雁皮(一種植物)的纖維制成。
宋代:偏愛竹紙
宋朝后期,市場上的紙十之七八是竹紙。
元代:漂白紙
當時主要用“熟料”漂白。“熟料”也就是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層清液漂白紙。
清代:多種紙張,百花齊放
這個時期,創(chuàng)造了染色、加蠟、砑光、描金、灑金銀、加礬膠等新技術,各色紙有奏本紙、榜紙、小箋紙、大箋紙、細密灑金五色粉箋、五色大簾紙、印金花五色箋、白箋、皮紙、松江潭紙、新安箋等名紙。
為了使紙具有華麗的色彩,人們在紙里添加蠟、金箔片、銀箔片。而紙上的花紋則是在紋版上進行磨壓而形成的。
近代:工業(yè)造紙技術大發(fā)展
要說我們現(xiàn)在最熟悉的紙,還是歐洲工業(yè)化后所生產(chǎn)的紙張。中國在發(fā)明了造紙術后傳遍世界各地,在海外經(jīng)歷了工業(yè)化的改造后,紙又兜兜轉轉回到了中國。
19世紀末,在歐洲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紙的原材料改以木材為主,機械制造讓木材纖維紙的質量提高,甚至能“存活”500年的時間!
硫酸鹽的化學制漿法使這些纖維原料中的纖維解離,讓紙的強度變大!
現(xiàn)代造紙工序更加復雜,紙張不僅平滑、潔白,還可根據(jù)需要造出各種特性的特種紙。
回想數(shù)千年以前,紙還是平民百姓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今天,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且不可替代。
(本欄目由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特別支持)
(責任編輯: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