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慰芳 (萬安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西 吉安 343800)
上肢骨折是骨科手術常見病癥,臂叢神經是從胸神經前纖維及5~8節(jié)頸部神經發(fā)出,能夠調配整個上肢活動及感覺[1]。目前,臨床通過臂叢進行神經阻滯的手術治療方法較為有效,通過對機體體表進行標志定位后,通過儀器確定神經的方位,進行穿刺治療[2]。大量文獻表示麻醉在上肢手術發(fā)揮重要作用,臂叢麻醉對患者毒性作用較小,有利于加快好轉[3]。
傳統麻醉方式在臂叢神經阻滯手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能夠改善患者病情,恢復其功能,但是大量研究發(fā)現,傳統麻醉方式存在麻醉過程中由于注射位置不合理,導致藥物無法對神經豐富區(qū)域發(fā)揮麻醉作用,與上臂結構復雜等特點會加重麻醉難度,療效一般[4]。B型超聲隨著時代發(fā)展,B超引導下麻醉方式逐漸應用于臂叢神經阻滯,能夠準確對神經結構進行定位,清晰觀察麻醉穿刺部位及麻醉藥物注射后的分布情況,有研究發(fā)現B超引導下的麻醉方式能夠減少麻醉劑量,增加患者麻醉成功率[5]。所以本文通過傳統麻醉劑B超引導下的麻醉方式對下臂叢神經阻滯患者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將2018年4月~2019年5月期間在我院骨科進行上肢骨折切開術的92例患者,分為傳統組和B超組,入院單號患者為傳統組,雙號患者為B超組,各46例,所有患者不違背我院倫理規(guī)定,傳統組和B超組性別、骨折種類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實施上肢骨折切開術;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損傷;外周神經缺損;認知精神疾??;中途不能堅持者。
1.3方法:傳統組及B超組患者麻醉前均檢測生命體征。
1.3.1傳統組:采用盲探麻醉,進行仰臥位,放松身體,對患者肌間溝進行標記,常規(guī)消毒。開通靜脈通路,連接無創(chuàng)多功能監(jiān)護儀,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采用22G靜脈套管針45°角進針,以感受有刺破鞘膜突破感停止,抽取針芯,將針套與延長管相連,注入1%利多卡因+0.25%羅哌卡因,共30 ml。
1.3.2B超組:B型超聲頻率調制為8 MHz,患者取仰臥位,行B超掃描,部位包含喉面、頸動脈、頸內靜脈等。觀察臂叢神經的多個分支,超聲引導下找部位,進行穿刺,注射1%利多卡因+0.25%羅哌卡因,B超下藥物浸潤覆蓋后停止注射。
1.4觀察指標
1.4.1麻醉效果觀察:優(yōu)秀:患者意識清晰,術中無疼痛;良好:術中無疼痛感,但是肌肉放松程度不佳;失敗:術中疼痛感強,改為其他麻醉方式。麻醉有效率=(優(yōu)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1.4.2神經阻滯相關指標:觀察傳統組和B超組患者起效時間、連續(xù)鎮(zhèn)痛時間及麻醉術中劑量比較。
1.4.3不良反應:觀察傳統組和B超組麻醉期間出現的毒性反應,包含紅腫、局部麻醉藥物中毒等。
2.1兩組患者麻醉療效比較:B超組患者麻醉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傳統組的80.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療效比較[例(%)]
2.2兩組患者神經阻滯相關指標比較:B超組患者麻醉阻滯起效時間快,鎮(zhèn)痛時間長,麻醉使用劑量減少與傳統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阻滯相關指標比較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B超組患者出現的毒性反應包含局部麻醉中毒及血腫等發(fā)生率為6.52%,少于傳統組的21.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常用于臨床骨折、斷肢等消耗時間長對麻醉要求較高的手術,麻醉過程中需要減少期間出現的毒性作用,對麻醉要求復雜,傳統盲探麻醉對神經阻滯區(qū)域較難定位,麻醉藥物通常不能注射到理想部位,麻醉失敗率較大,轉為其他類似全身麻醉方式會加重患者疼痛及經濟壓力,毒性反應的發(fā)生概率加大[6-7]。
本文研究發(fā)現B超組患者麻醉效果好于傳統組。傳統組患者采用盲探臂叢神經阻滯穿刺,對麻醉醫(yī)師臨床經驗較高,患者解剖結構存在差異,同時因上臂神經分布及結締組織包繞而產生分離,對麻醉藥物的浸潤和分散產生阻礙,降低麻醉效果[8]。B超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穿刺,麻醉醫(yī)師能夠詳細觀察穿刺部位及精確穿刺操作,減少反復穿刺,提高穿刺效率[9]。陸志強研究[10-11]認為麻醉師能夠對患者神經及周圍結締組織進行觀察,詳細觀察患者麻醉藥物浸潤及擴散情況,提高麻醉效率。本文研究表明B超組患者神經阻滯起效時間短、鎮(zhèn)痛時間長及麻醉劑量少,與傳統組相比,B超引導下麻醉節(jié)約穿刺時間,能夠保證手術質量及速度,麻醉藥物起效時間加快。陶蕾等研究[12]發(fā)現采用B超引導下對小兒橈骨骨折進行臂叢麻醉,患者穿刺準確,安全性較好,麻醉藥物分布全面,鎮(zhèn)痛連續(xù)時間長與傳統盲探麻醉方式相比。本文研究發(fā)現B超組患者毒性反應少于傳統組,這與B超引導下麻醉能夠減少神經組織帶來的血管障礙,減少局部麻醉中毒現象有關[13]。李靜等研究[14]發(fā)現B超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能夠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麻醉操作可視化,減少風險發(fā)生,值得推廣,這與祁富偉等研究[15]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好于盲探操作麻醉方法,起效快,疼痛時間長,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