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敏敏,李德娟,郭偉婷,褚素喬,樊寶良*
(1.河北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2.石家莊市畜牧技術推廣站,河北石家莊 050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外觀是食品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綠殼雞蛋獨特的外觀引起消費者的極大興趣,成為人們食品結構中的“新寵”。太行雞,原名為“河北柴雞”,是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太行山區(qū)的一個地方品種,2015年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被正式列入國家地方畜禽資源名錄[1-2]。在太行雞原始群體中,存在產綠殼蛋的個體但占比較低,本課題組經過幾年挖掘建立了太行綠殼蛋雞快慢羽自別雌雄的兩個太行雞新群體。
快慢羽基因K 位于Z 染色體上,在快羽雞中,Z染色體上的催乳素受體基因(Prolactin Receptor,PRLR)和精子鞭毛編碼蛋白2(Sperm Flagellin 2,SPEF2)相鄰排列;而在慢羽雞中,在PRLR和SPEF2之間存在著一段由它們部分序列所反向重復的一個結構[3]。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羽速基因不僅影響其羽毛的生長發(fā)育,還影響雞只的生長性能。但前人研究顯示,羽速基因對其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因品種或群體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時還會截然相反[4-5]。關于羽速基因對太行綠殼蛋雞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尚未開展,因此研究羽速基因對太行綠殼蛋雞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有很大意義。
體重和體尺是描述動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指標,其關系到動物各階段的生長發(fā)育。動物體重和體尺隨著不同時期的形態(tài)變化而變化[6]。畜禽生長曲線擬合是研究和分析畜禽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在禽類上常用的擬合模型為Logistic、Gompertz 和Von Bertalanffy 模型[7]。對禽類生長曲線擬合分析不僅能預測禽類的生長規(guī)律,而且還可以科學指導飼養(yǎng)管理和養(yǎng)殖標準制定[8],因此本研究擬對快慢羽太行綠殼蛋雞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及最佳擬合模型進行研究,為太行綠殼蛋雞最佳飼養(yǎng)管理模式和養(yǎng)殖標準的建立奠定科學基礎。
1.1 實驗材料 以太行綠殼蛋雞為實驗對象,隨機選取快羽公雞33 只,快羽母雞36 只,慢羽公雞30 只,慢羽母雞31 只,在不同發(fā)育階段持續(xù)記錄其體重、體尺等相關指標,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
1.2 實驗方法 采用人工飼喂和自由飲水,從出雛到8周齡大群飼養(yǎng),8 周齡之后分籠飼養(yǎng),飼料均按照大午種禽公司蛋雞飼料分日齡喂養(yǎng),規(guī)范管理雞群,執(zhí)行正常免疫程序。從1 日齡開始至19 周齡,每周進行體重體尺測定。稱重前對其12 h 禁食,體尺測量參照張沅編著[9]的《家畜育種學》中的測定方法。
1.3 統(tǒng)計分析 利用Excel 2010 軟件進行圖形繪制和相關參數(拐點體重、拐點日齡等)計算。使用SPSS 23.0 軟件回歸分析程序中的非線性回歸分析子程序,選用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 3 種數學模型擬合太行綠殼蛋雞體重、脛長的生長變化過程,得到相應各個參數(A、B、k)的估計值與擬合度(R2)[10],根據擬合度來評價3 種生長模型,其相關參數表達式見表1。利用SPSS 23.0 的 One-Way ANOVA 來分析不同群體雞體重和體尺指標的差異性,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中的雙變量相關分析進行體重和體尺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1 3 種生長模型
2.1 太行綠殼蛋雞體重體尺變化 由圖1 可以看出,太行綠殼蛋雞不同性別和不同羽速個體體重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都大致呈現“S”型,實測和擬合效果都有很好的一致性。
由表2 可知,7 日齡前所有雞體重差異不顯著,14日齡快羽公雞體重顯著高于慢羽雞和快羽母雞;28 日齡以后,性別因素成主導因素,公雞體重顯著高于母雞,42~133 日齡,所有快羽公雞的體重顯著高于慢羽公雞,快羽母雞的體重顯著高于慢羽母雞。
圖1 太行綠殼蛋雞生長曲線及模擬
由表3 可知,在42 日齡后,公雞的體長和龍骨長顯著高于母雞,在42~112 日齡快羽雞的脛圍顯著高于慢羽雞,隨著日齡增加,公雞的脛長顯著高于母雞,在56~133 日齡公雞與母雞,快羽與慢羽的胸寬與胸深差異顯著。
2.2 體重與體尺相關性 由表4 可知,太行綠殼蛋雞體重與體尺各指標間呈極顯著正相關,而且體尺性狀間也有很高的相關性,其中胸深與體長的相關性最大為0.992,胸深與胸寬相關性為0.982,脛長與脛圍相關性為0.978,脛長與龍骨長的相關性最小為0.806。
2.3 太行綠殼蛋雞體重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模擬比較 如表5 所示,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這3 種模型均能較好地模擬太行綠殼蛋雞體重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擬合度都在0.932 以上,且Logistic、Gompertz擬合度都大于0.975,其中,Logistic 模型中快羽公雞極限體重最大達到1.605 kg,最大日增重為慢羽公雞0.014 kg,最高擬合度為快羽母雞0.983。Gompertz 模型中快羽公雞極限體重最大達到1.693 kg,最大日增重為公雞0.012 kg,最高擬合度為快羽母雞0.992,是
太行綠殼蛋雞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擬合度最高的模型。Von Bertalanffy 擬合度相對較低,慢羽公雞極限體重最大達到3.026 kg,最大日增重為快羽公雞0.015 kg。
表2 不同日齡快慢羽太行綠殼蛋雞體重變化 kg
表3 不同日齡快慢羽太行綠殼蛋雞體尺性狀變化
表4 太行綠殼蛋雞體重和體尺指標相關性
表5 太行綠殼蛋雞體重生長曲線模型參數估計
2.4 太行綠殼蛋雞脛長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模擬比較 由表6 可知,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模型均能較好地模擬太行綠殼蛋雞脛長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其擬合度均在0.98 以上,其中,Von Bertalanffy 模型模擬慢羽公雞脛長的生長發(fā)育擬合度最高為0.997,拐點周齡為1.4 周。
3.1 太行綠殼蛋雞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目前,不同品種、品系雞快慢羽對生長發(fā)育和生產性能影響沒有統(tǒng)一定論,有時還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論[11],但快慢羽是育種中重要的自別雌雄的方法,所以明確快慢羽對雞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有重要意義。曹寧賢等[12]研究指出,在相同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珍禽貴妃雞慢羽品系的早期生長性能優(yōu)于快羽品系。喻世剛等[13]研究得出快慢羽雞在體重上無顯著差異。宋素芳[14]研究發(fā)現,雞快慢羽基因在前期和后期生長起不同的作用,在8 周前,慢羽公雞的體重要顯著大于快羽公雞,但10 周后,快羽公雞的體重又顯著大于慢羽公雞。此外,也有研究發(fā)現羽速對雞的發(fā)育無明顯影響,如初芹等[15]研究發(fā)現不同羽速類型油雞母雞8~22 周體重差異不顯著。賈汝敏[16]研究發(fā)現,不同品種快慢羽對雞的體重體尺發(fā)育也不盡相同。本實驗中,在太行綠殼蛋雞育雛早期1~7 日齡,不同性別和不同羽型對太行雞的體重體尺增長基本無顯著影響;從第2 周齡開始,羽速類型開始對雞生長速度產生影響,相同性別的快羽雞生長速度快于慢羽雞;從第6周齡開始性別對生長開始產生影響,相同羽型不同性別太行綠殼蛋雞的體重增長有顯著差異,其中快羽公雞的體重增長較為明顯,這與張樂超[17]對太行粉殼蛋雞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產綠殼蛋基因對雞的生理代謝產生了一定影響,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體重與各體尺指標的相關性研究表明,雞體重與體尺也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其體重的增加不僅僅是脂肪的積累,還有體型的增大。在雞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公雞的體尺指標逐漸大于母雞,母雞開始為產蛋做準備,公雞開始變得好斗,逐漸性成熟。
表6 太行綠殼蛋雞脛長生長曲線模型參數估計
3.2 不同生長曲線擬合差異性 許多學者通過各種數學模型預測禽類動物的生長變化過程[18-19]。王志躍等[20]對新揚州雞生長模型的實驗表明,在描述新揚州雞的生長規(guī)律方面,3 種生長模型均可,但Von Bertalanffy 生長模型的擬合度最優(yōu),擬合度達到0.998。劉聰等[21]則認為Logistic 對于麻雞有更好的模擬效果,擬合度均大于0.993。不同的品種在體重和脛長上有不同的適合模型,這說明不同品種的雞生長發(fā)育可能存在差異。提早知道拐點日齡和相應的拐點體重與拐點脛長,可以提高飼養(yǎng)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對于太行綠殼蛋雞,體重最佳擬合模型為Gompertz,最高擬合度為0.992,脛長的最佳擬合模型是Von Bertalanffy,慢羽公雞的擬合度為0.997,拐點脛長為29.957mm,這與李婷[22]用Gompertz 模型擬合珍珠公雞拐點脛長相似。
本實驗結果表明,用Gompertz 生長模型來擬合太行綠殼蛋雞的體重生長發(fā)育過程效果最優(yōu)。而Von Bertalanffy 生長模型對于太行綠殼蛋雞脛長的生長有更高的擬合度。太行綠殼蛋雞羽速和性別對體重和體尺性狀影響與太行粉殼蛋雞有所不同,42 日齡后,公雞的體重、體尺顯著高于母雞。相同性別下,快羽雞生長快于慢羽雞,體重差異顯著,這些結果為太行綠殼蛋雞的最佳飼養(yǎng)方式和養(yǎng)殖標準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