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兄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文本細讀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文本細讀是指以文本為中心,重視文本詞語句段在文本分析中的作用影響。初中語文教師要以語文課堂為平臺,采取策略,引導學生在對課文整體把握,通過細讀,培養(yǎng)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語言發(fā)展。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重要性
1.開辟陌生價值,在文本細讀中聯系品味意識
教師需要開掘文本中的陌生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思維,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去細心探尋,使學生在無形之中達成文本細讀的內在境界。
2.借助文體特點,在文本細讀中揣摩作者用意
為了讓學生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有所體驗和收獲,從文本的文體類別出發(fā),緊扣最能體現文本內涵的價值進行分析鑒賞,從作者表達用意的角度進行解析,才能更好地揣摩出其中獨特的認知韻味。
3.整合話題資源,在文本細讀中明察內在中心
在話題的融合、統(tǒng)整中,明確學生文本細讀的方向,升華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從而提升學生話題整合的實效性。
4.把握內在價值,在文本細讀中培養(yǎng)邏輯能力
語文能力是語言素養(yǎng)和思維意識的共同發(fā)展。語文教學既要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性直覺,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能力。
二、語文閱讀中文本細讀的策略
1.注重文本細讀的科學方法
在學生閱讀時,文本細讀的教學方法是一個關鍵點,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只有細讀了文本才能真正了解文章的優(yōu)美,以及詞句本身自帶的靈性,細讀文本時,通過語言進入思想內涵,再從思想內涵出來,回到語言,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領略到語言的藝術,發(fā)掘出文本的核心價值。因此,老師要利用科學的辦法去解讀文本,對教學重點、難點知識合理地組織實施教學。這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具體來說可以借助方法1.沉入詞語,深入體會。細讀就是要浸入文本之中,全身心地和文字接觸。例如《背影》一文中朱自清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刻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濃濃的愛及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主要特點是抓住了人物形象特征“背影”立意。描寫“背影”僅僅用了幾個詞語“蹣跚、探身、爬上月臺、肥胖的身子左傾、”等,通過父親買橘子的幾個動詞,細致地描繪了父親給兒子橘子的全過程,突出了父親爬月臺的艱難,惟其艱難,更顯父親對兒子的厚愛,學生也很自然地感受到作者心疼父親的愛父之情。2.解讀語言,體會文本風格。文本的風格通常由語言展現。以《變色龍》為例,文本以精彩的語言,彰顯故事諷刺手法,突出變色龍的本質。語言對比方面有“一會兒罵小狗“瘋狗、下賤坯子”,一會又夸“伶俐、名貴”,前后矛盾,對比分明,變化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突出諷刺意味;還有動作變化“微微向左一轉、咳一聲、擰起眉頭、裹緊大衣,徑直走了”幾個動詞表現了一個裝腔作勢、又一本正經的虛偽的嘴臉,字里行間,盡顯作者蔑視之情。讓學生細品這些詞語,體會文本諷刺手法的運用,可以培養(yǎng)他們賞析品味文本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文本細讀方法很多,不一而足,只要掌握了方法,也就掌握了開啟閱讀之門的鑰匙。
2.深度閱讀強化主題理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不應滿足于課堂或分析或回答的表面現象,而應引領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主題,讓學生在深度閱讀中與作者產生共鳴。
3.從不同角度細讀,突出教學重點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語文課上的文本一一細讀,不可能做到,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設計中從不同角度細讀,突出重點。比如《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細細品讀,會發(fā)現它的語言,結構,布局等方面非常雅致經典,從不同角度賞析,可以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豐富和提煉自身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以第四段為例,從各個方面賞析它的美點。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壤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反復觀摩,你會發(fā)現許多經典之處,具體表現在:總分總的結構很嚴密。第一句,“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吧”,這是中心句,后面的2-5句是支撐句,第6句是全段的總結,形成了先總后分再總的結構模式,使全段結構非常緊密。段的展開收放自如。本段圍繞這個“妙”字展開。矮松像日本的看護婦,很妙;山間的白雪給藍天鑲上銀邊,很妙;雪像是給山穿上一件帶水的花衣,很妙;薄雪害羞的模樣,很妙。結尾又以妙字收束,行文架構收放自如。 色彩鮮明,畫面感強。寫矮松用“青黑”“白花”,寫山尖的雪用“銀邊”,山坡的雪用“水紋的花衣”,寫山腰的雪用“粉色”,雖然都寫小山上雪景,卻根據不同的景致選用不同的詞語,準確鮮明,增強了所寫景物的色彩感和畫面感,使人如臨其境,印象深刻。多種修辭融合運用。這個寫景段最大的特色是綜合了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巧妙融合,使所寫之景生動形象,富有靈動。例如“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既有比喻,也有擬人,足見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所寫之景明面是寫景,背后卻是抒情,是作者對于冬天濟南的喜愛之情。但這個景中之情是含蓄雋永的,看最后一句就明白了,“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了”,既有議論,也有抒情,但議論抒情都不外露,但讀了我會感受到作者此時內心那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三、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領學生進行文本細讀。采取策略,對課文中的重要字詞句段認真揣摩品味,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