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蘭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革命傳統(tǒng)類的文章,這些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達到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好素材。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學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時,由于對編者意圖以及對文本教材把握不當,出現了把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當成思想品德教材的現象,也有一些教師把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與平常的語文教學等同,根本沒有體現出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價值。那么,在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中,怎樣才能把握好教學的度,彰顯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價值呢?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展開教學:
一、把握編者意圖,不隨意拔高
在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教學中,由于這些文本包含著有效的育人價值,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在無形中就會受到熏陶與感染,因此在教學這些課文時,要避免灌輸的做法,避免成人化的說教,以凸顯語文課程的本質特點,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主要講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情景,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周總理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并能從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場景中感受到周總理和傣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情感,體會到人們在過潑水節(jié)時的幸福與快樂。有的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則一味強調“周總理是位好總理”以及周總理的豐功偉績,顯然,這樣的認知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并不合適,明顯違背編者的意圖,以至于人文目標過高,影響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弄清課程性質與目標要求,從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句子——“為了歡迎周總理,人們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周總理來了!”“他接過一只象腳鼓,敲著……踩著……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等,讓學生體會潑水節(jié)的樂趣,從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這樣的閱讀教學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合適的,有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
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時,教師從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課程所承載的人文要素出發(f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學引導,避免了成人化、機械化的說教,真正把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挖掘教學價值,實現教學目標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思想性比較強,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對學生進行其他方面的教學,教師要根據文本特點,挖掘教育價值,把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閱讀目標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選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雷鋒精神,并呼吁學生向雷鋒學習。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雷鋒精神,然后從語用角度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并結合課文中的小詩,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雷鋒的一生做過許多好事,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請仿照文本寫一段話。在教師的啟發(fā)與鼓勵下,學生對“高山說……”“大海說……”“麥田說……”的句式進行了仿寫訓練。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時,教師可在引導學生感受雷鋒精神的基礎上,找準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這樣教學,集思想性與實用性為一體,開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與表達能力,展現了語文教材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三、聚焦關鍵詞句,品味語言意蘊
相對于普通文章來說,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沒有那么生動,但這并不意味著革命傳統(tǒng)類文章不需要品味語言。教學時,教師要仔細閱讀課文,挖掘教材中語言描寫精彩的語句,帶領學生慢品細嚼,讓學生在品讀中真正領悟到文本語言的意蘊,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凸顯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章的價值。
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主要講了五位壯士掩護群眾和部隊轉移痛殲敵人之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讓學生學習五位壯士愛護群眾,為祖國英勇獻身的精神。作為一篇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作者采用了點面結合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表達極具特色。第四自然段主要寫了五位壯士在子彈用完后,向狼牙山頂峰攀登途中與敵人斗爭的情景,描寫非常細致,班長馬寶玉……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像包子一樣……向敵人頭上砸去。在這段話中,“石頭像包子”表明了五位壯士扔出的石頭數量之多和石頭之密集,表現出了五位壯士對敵人深深的痛恨之情。另外,一個“砸”字蘊含著強烈的情感,這個“砸”砸出了五位壯士對敵人的痛恨,砸出了五位壯士視死如歸的堅強決心,這個“砸”字凝聚著五位壯士的全部情感與力量……教學時,教師就這個“砸”字引領學生品味感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凸顯人物精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物精神的熏陶與感染,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情感,使課堂教學得到升華。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篇以描寫人物為主的革命傳統(tǒng)類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人物精神,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句,這樣教學,可以把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適當補充資料,提高教學質量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大都距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所描寫的大多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為了促進學生對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可讓學生采用查詢資料等形式,更為直觀地認識歷史事件,降低學習難度,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時,如果脫離紅色革命的元素,單獨審視課文,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首童詩,從讓學生讀童詩,感受童詩所要表達的意蘊方面展開教學。如果從紅色革命傳統(tǒng)的角度教學,教師就需要補充歷史背景等相關資料,如介紹“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等重要歷史事件,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再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上冊《七律·長征》這首詩時,如果學生對紅軍長征的事一無所知,那就很難感受到詩人的豪邁情懷以及詩句中流露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于詩中的“三軍過后盡開顏”一句會難以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需要補充關于紅軍長征方面的歷史資料,這樣教學,依托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可以幫助學生攻克教學難點,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由此可見,在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相機補充和拓展相關歷史資料。這樣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緩解學生的抵觸情緒,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達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在統(tǒng)編語文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揣摩編者意圖,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基于兒童學習的立場,充分利用紅色革命傳統(tǒng)類文本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熏陶與感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