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強
【摘要】小組合作教學作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在使用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完善之處,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適當的優(yōu)化和更新,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質量.當下,小學數學的教學面臨一系列的革新,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教師需要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強化團隊合作意識.本文探究了當下小學數學小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一系列教學實踐探究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教學;問題與對策;教學策略
一、引 言
小組合作教學體現了當下教學的主流趨勢及“以生為本”的理念.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活潑開朗、喜歡與他人溝通交流的特性,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強化個人的能力,提升小組的學習效率,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同時,學生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主動參與,感悟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會認可自己在小組中的地位,不斷發(fā)掘個人的潛質.
二、小學數學小組教學中的問題
小組合作作為一種常用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被眾多教師接納和應用,但是當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中仍舊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呈現出表面化、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的興趣差異較大、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主動性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首先,教師需要在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對小組任務分配、組員安排等各個方面進行適當的優(yōu)化.當下有一部分教師在進行小組教學的時候,為了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形式而流于表面,并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導致小組教學“名存實亡”,不能夠讓所有學生進行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其本質還是教師主導.其次,學生的參與度參差不齊,教師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關注度不同,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參與度和參與欲望十分強烈,而對于那些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則不能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其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也會大受打擊.再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少學生的主動性不足,這是由于教師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進行小組教學,盡管學生被分配到了小組當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發(fā)言人和主要問題的探究者仍舊是幾個活躍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生.對此,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激發(fā)全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主動性,將機會平均分給每一位學生,對待有差異的學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最后,教師過分重視小組合作的成果,而忽視了個體的進步.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組成小組的最基本單位,每一個組員在小組當中都發(fā)揮了其應有的作用,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對此,教師不僅需要對表現優(yōu)異的小組進行獎勵,同時要設置多個獎項,側重多個方面進行評價,例如,進步最大的學生,表現最佳的學生,等等,在進行團體表彰之后,同樣要找尋一些優(yōu)異的個體,進行個人表彰,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進步也會被他人看見和認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小組成員個體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
三、小學數學小組教學中的策略
(一)科學分配小組學習任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為每個小組科學地分配學習任務.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將教學任務分成幾個板塊,在每個板塊中進行合理的結構劃分,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分配給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一定要盡可能均衡化,每個小組所分配到的任務既不能夠太困難,也不能夠過于基礎,需要在每個小組的學習任務當中添加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內容,讓學生時刻保持探究的精神.除此之外,教師在分配任務的時候還需要注重任務的延續(xù)性,讓每個小組之間所探究的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整體性.
在進行“分米的認識”這一課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意識到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分米做單位,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估測的能力,認識分米并建立一分米的長度概念.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分配任務的時候,可以為學生進行相關的鋪墊:“在昨天,已經有學生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那么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進行探究和學習.”A組學生需要測量桌面的長和寬,并仔細觀察提供反饋,A組學生發(fā)現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時,用厘米、毫米做單位來測量不方便.B組的學生需要建立一分米的空間概念,讓學生觀察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是多少,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一分米.C組的學生需要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者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也是一分米,并且用手比畫一分米有多長.不同的小組會分配到不同的問題,并且配以相應的練習題進行鞏固,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學生的知識能夠進行有效的聯系.
(二)正確對待小組成員的差異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需要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合作探究,但是在小組成員的分配上,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不能夠讓學生進行無序的選擇,不然就很可能出現關系好的學生為一組的情況,這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并沒有較大的幫助.對此,教師需要在學生自主選擇的意愿上對小組的組員進行微調,盡量讓每個小組的成員水平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除此之外,還需要讓每個小組當中有一位具有領導力的隊長,引導其他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
在進行“位置與方向”這一課教學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且能分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方向,在具體分組進行探究時,教師一定要為學生進行適當的組員調整.首先,教師可以選出幾位具有領導才能的學生作為隊長,然后學生再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個人習慣挑選相應的隊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以自己的意愿為參考組隊,最終學生會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四人.為了提升分組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組隊情況進行微調.為了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減少磨合的時間,更好地融入集體中,教師可以這樣說:“在這次‘位置與方向’合作探究學習中,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表達,在每個小組中,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勢,進行高效的學習,表現最出彩的小組將被授予模范小組的稱號.”
(三)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小組合作教學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在團隊合作過程中提升合作意識,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團隊奉獻相應的力量,同時通過每位學生的努力,使整個團隊的潛力最大化,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精神和力量,并且能在與他人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拓寬自己的視野,彌補自己的不足.對此,教師一定要想辦法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如在進行“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這兩部分內容的學習時,不少學生在計算能力上有一些問題,而且在自己進行計算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緊張、焦慮和抵觸的情緒.對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提升合作學習的意識,并且在與他人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計算能力、數學思維和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共同探究整數乘法運算定律,進而推廣到“小數以及循環(huán)小數”“用計算機探索規(guī)律”等相關知識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開展互幫互助的教學.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出示一些例題,每一組例題都有相應的計算方法,需要學生進行共同的探究,并且總結出規(guī)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數學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其進行基礎的運算,然后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規(guī)律的探究,學生能夠與他人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例如,教師發(fā)現有的學生對計算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說:“讓我來給你講一講這道題,我知道有更簡單、更好理解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之間能夠用平實的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有效提升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四)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實際上是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小學階段,教師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學習習慣,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且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數學,感受到數學學習是可以讓自己發(fā)光發(fā)亮的,只有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給予學生適當的表達機會之后,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對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時候,需要讓每位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在進行“百分數”這一課時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探究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學習百分率、小數和分數化成百分數等相關知識,并且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在為學生分配了任務之后,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探究.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表達,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長可以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進行交流,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習過程的優(yōu)化,并且提高了合作探究的效率,如A學生在發(fā)言完畢之后,B學生發(fā)現A學生回答的部分已經涵蓋了自己所要表達的要點,這個時候B學生就會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而C學生會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小組成員有問題的時候,也會把問題拋出來,讓大家共同協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現了知識的吸收、輸出操練和探究,最終提升了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
(五)合理進行學習小組劃分
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生的學習小組劃分是保障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小組劃分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共同提升,也能夠保障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和對比.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前,要深入分析學生的特點,并以學生的特點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首先,教師要明確進行學習小組劃分的原則,即“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這一原則意味著學習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分層以及學習小組之間水平的均衡.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知識基礎、思維的活躍度等.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以學生過去的以及現在的學習成績?yōu)閰⒖挤治鰧W生的特點.接下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層級劃分,通常情況下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級,即上、中、下.上層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強且知識基礎比較扎實;中層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學習,學習態(tài)度較為端正,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且愿意將學習精力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下層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知識基礎薄弱且缺乏學習自控力.在對學生的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要將不同的學生劃分到小組當中,盡可能保障小組內部有各個層級的學生且小組之間的能力水平是相當的,這樣才符合“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劃分原則.通過這種方法,同一小組內部來自不同層級的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實現共同提升.
(六)引導小組適度競爭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習有更強的競爭性和合作性,因此,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適度的競爭,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首先,教師可以定期舉行數學競賽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數學競賽活動的方式鍛煉自我競爭的意識,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每周舉行一次數學知識搶答活動,題目的選擇范圍可以以本周學習的內容為主,也可以摻雜學生在以往學習過程中所學過的知識點.競賽時,教師進行提問,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搶答,回答成功積一分,競賽結束時,成績最高的小組獲勝.其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競爭觀念,讓學生勇于積極參與競爭,敢于面對參與競爭之后的成功和失敗,形成正確的勝負觀.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競爭中提升自我、發(fā)展自我,將競爭看作一種發(fā)展自我能力的途徑,而不是一種取得成功的手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組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應用需要從合理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引導小組之間進行適度競爭、科學布置小組學習任務、強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正確對待小組成員差異、提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意識等方面采取措施.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還能夠為學生的共同提升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總之,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轉變教學地位,以引導為主,在學生出現問題或者需要方向指引的時候,再伸以援手,以此來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這樣一來,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先通過個人的力量解決,然后在小組討論和探究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菊霜.小學數學中年級階段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科教文匯,2020(005):129-130.
[2]李玉.大班額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