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弘浩
摘要:在土木工程中,建筑結構基礎在工程成本中占比較大,土木工程越復雜、規(guī)模越大,基礎施工項目的占比也就越大,因此,建筑結構設計與地基加固在土木工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土木工程中的地基承載著整個建筑結構的重量,建筑結構設計與地基加固技術對于土木工程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需要設計人員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做好基礎選型、承重結構、抗震等方面的深化設計,并深入分析和學習地基加固技術,以提升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保證實際地基處理中,加固技術運用的準確性,整體上確保土木工程的建設質效。
關鍵詞: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地基加固技術
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可防止后續(xù)施工中出現(xiàn)設計變更問題,可保證施工的進度,提升土木工程的施工質量。如果建筑結構設計出現(xiàn)了不足,將導致建筑在投入使用后,沉降量過大及沉降不均勻問題,進而引發(fā)墻體開裂,影響到建筑結構的安全性。所以,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中,需保證地基加固技術選用設計的準確性,避免設計上的不足引發(fā)后續(xù)一系列的問題,形成土工工程施工資源的浪費,影響到土木工程的建設效益。
1.土木建筑工程結構設計分析
1.1基礎選型
地基承載著整個建筑的重量,使得基礎選型設計關系到土木工程的施工質量,為了避免超負荷問題,以及將建筑沉降量與位移控制在標準范圍內,需做到基礎選型要準確,基礎結構設計要合理,達到提高土木工程建設的安全性與經(jīng)濟性的目的。第一,獨立基礎,一般用于單層排架與框架結構中,該基礎與其他基礎相比,施工操作簡單,施工經(jīng)濟性表現(xiàn)良好,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中應用廣泛,獨立基礎結構主要有坡型、梯型等;第二,條型基礎,主要運用排架結構,基礎結構為十字交叉形式,柱子集中向下傳遞荷載;第三,筏型基礎,有平板式與梁板式兩種,采用底板整片連接的方式構建基礎結構,承載起整個土木工程的重量。在基礎選型設計中,設計人員需深入土木工程現(xiàn)場,勘查地質條件,結合土木工程建設的用途,以及對空間的要求,征求相關專業(yè)人士的建議后,以完成土木工程建筑結構的基礎選型工作。
1.2承重結構設計
承重柱是土木工程的主體承重結構,其截面積設計關系到土木工程建筑結構的承重效果,截面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工程的經(jīng)濟性與抗震能力,截面不可過小也不可過大,過小承重柱難以滿足土木工程的承重要求,抗震性能較差。過大會形成施工資源的浪費,增加土木工程的資金投入。在土木工程承重結構設計中,承重柱截面積設計需慎重再慎重,降低彎矩對承重柱的影響,提升承重結構的牢固程度。
1.3深化設計
土木工程建筑結構受到施工現(xiàn)場地質條件、氣候狀況、水文條件等制約,降雨、冰凍都會對其結構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在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深化中,需要著重考慮內部與外部的影響因素,以及土木工程各建筑之間的距離要合理,實際設計中,要從土木工程的大局出發(fā),考慮需要全面細致,不可有所遺漏,避免工程資源出現(xiàn)浪費問題。
1.4抗震設計
不同等級的地震對建筑結構的影響程度不同,小于4.5級的地震屬于有感地震,一般不會對建筑造成損壞,而大于4.5級的地震為破壞地震,有可能導致建筑的開裂、位移、倒塌等。因此,土木工程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非常重要,甲類與乙類建筑結構抗震等級在6級至8級之間,框架柱為型鋼或鋼管混凝土柱。在抗震設計階段,參照國家標準,結合施工現(xiàn)場條件,提升土木工程的抗震性能,打造建筑結構抗震的第二道防線,將地震災害對建筑的破壞力降至最低程度。
2.地基加固技術
2.1換填法
該方法是土木工程地基處理中較為傳統(tǒng)的施工技術,主要包括了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振沖置換法,使用振沖器產(chǎn)生水平的振動力,振擠填充的碎石與周邊的土體,同時射水,使振沖器到達預計深度,一邊上提振沖器,一邊回填碎石,一邊射水,構建出碎石樁,由眾多的碎石樁構成復合地基,該地基的強度好,且有排水功能;二是換土墊層法,該施工方法簡單,但工程量較大,開挖軟土層至一定的深度后,回填碎石、灰土、煤渣等,分層回填,分層夯實,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適用于較淺地基;三是碎石樁法,將樁管打入至軟土地基中,向管中回填碎石,然后一邊夯實碎石,一邊拔出管樁,使碎石樁與周邊土體共同加固地基;四是石灰樁法,首先在地基中打孔,向孔中回填預制好的混合料,混合料按照土木工程設計的配合比進行制作,主要有生石灰、粉煤灰、爐渣等,也可在混合料中加入水泥,提高成樁的強度,完成填充后夯實就形成了石灰樁。
2.2強夯加固法
使用重錘強夯地基,直接進行地基的加固處理,采用的重錘為5t,提升至一定的高度,重錘自由下落,受到自身重量與重力的作用,產(chǎn)生強大的沖擊力,重復夯實地基,壓縮土體空隙,形成一定厚度的硬殼層,實現(xiàn)地基的加固。該加固方法簡單,適用于黏性土、砂土、黃土等地質條件,地下水位要大于0.8m,加固深度在1m至2m左右。但是強夯采用的是重錘自由下落方法,對地表的沖擊力較大,周邊如果存在較多的建筑則不適用。
2.3預壓加固法
適用于軟弱地基,預壓法有堆載預壓法與真空預壓法兩種。堆載預壓法首先在預壓位置堆載土石等,然后進行預壓荷載,預壓荷載要大于設計荷載,但不可超過地基的極限荷載,與推土機、自卸汽車聯(lián)合開展作業(yè)。通過提前預壓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載力,減少建筑物的沉降量。真空預壓法先鋪設砂墊層,埋下排水管,使用封閉膜封閉砂墊層,借助真空泵抽取膜內空氣,膜內部與大氣隔絕,形成負壓,提升地基的應力水平。
2.4樁基法
第一,樁基法在地基加固中應用較多的是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由工廠根據(jù)土木工程的需要,提前大批量的生產(chǎn)預制樁,運輸至地基施工現(xiàn)場后,直接打樁即可,施工速度快且施工成本低,施工效益顯著;第二,灌注樁也是比較常用的樁基法,像鉆孔灌注樁,使用鉆孔機械打孔,下放鋼筋籠后,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滲透至周圍土層深處,使土層與樁體凝結成一個整體,地基加固效果良好,有效降低了地基的沉降量?;蛘呤浅凉芄嘧叮瑯稒C就位后,采用錘擊的方法將活瓣式樁尖的鋼套管打入土層,在管內放置鋼筋籠,澆筑混凝土,然后一邊錘擊一邊提升,同時繼續(xù)澆筑混凝土,完成整個沉管樁作業(yè)。人工挖孔灌注樁,由人工挖孔,下放鋼筋籠,最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灌注樁。人工挖孔需做好護壁工作,在挖孔的同時,向孔壁噴射混凝土,或者是采用沉井護壁、鋼套管護壁等,以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避免孔壁坍塌與流砂問題。
結語: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是地基加固處理的前提,建筑結構設計事關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在實際的設計中,應做好基礎選型設計,為后續(xù)的地基施工做好基礎保障。在地基加固技術方面,設計人員需對土木工程施工現(xiàn)場進行地質、水文、環(huán)境勘查,確定施工現(xiàn)場的土質條件、水文狀況,以及周邊建筑物情況、氣候環(huán)境等,以為地基加固技術的選用提供依據(jù),保證土木工程建筑結構設計的精確性,地基加固技術選用的合理性與準確性。
參考文獻:
[1]陳昆.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與地基加固技術認識[J].門窗,2019,(21):1.
[2]陳美美.探究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與地基加固技術[J].四川水泥,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