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茹
我校為選拔市優(yōu)質課參賽選手,進行了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主的群文閱讀教學競賽,啟發(fā)我思考群文閱讀。
一、什么是群文閱讀?
我比較認同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撰寫的《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對群文閱讀的定義是: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提取到關鍵詞有:議題、結構化文本、多文本、集體建構。
新課改實施以來,閱讀被提到了較重要的地位,而高中語文教學中更重視教材中單篇篇目的學習,更重視課文的分析,更重視閱讀知識的傳授,就勢必忽視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以及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群文閱讀這一新的閱讀模式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
具體怎么操作呢?拿《念奴嬌·赤壁懷古》來說,我校老師有將其與蘇軾的《定風波》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三篇群文閱讀,議題是“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有將以《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杜牧《赤壁》三篇聯合,議題是“千古赤壁 ?萬丈豪情”;有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聯讀,從景情關系入手體會蘇軾的豪放與曠達;有將其與前后《赤壁賦》群文閱讀的,議題是“赤壁風月”。
由此看出,群文閱讀教學基本閱讀策略大致上有兩種:求同和求異。群文閱讀的立足點大致有:作者、時代、體裁、題材、手法等。
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群文閱讀的課時安排會遠遠大于單篇教學的精讀、細讀,教學任務能否按時完成?實際操作的效果如何保證?老師應該如何選文才能做到閱讀教學的最優(yōu)化?群文閱讀與比較閱讀、延伸閱讀有什么區(qū)別?多篇閱讀中議題如何確定更能體現語文教學的系統性與連貫性?
二、群文閱讀與比較閱讀、拓展閱讀有區(qū)別嗎?
(一)群文閱讀與拓展閱讀
這兩者比較好區(qū)分:拓展閱讀是以一篇為主,其余幾篇作為輔助資料幫助理解“這一篇”。就比如有老師再講《念奴嬌 赤壁懷古》時,就著重在以本篇為主,將前后《赤壁賦》作為輔助,引導學生探討“赤壁風月”中蘇軾的“成熟”,
就屬于拓展閱讀,而非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應該多篇并重,更多采用比較閱讀。那么群文閱讀就是比較閱讀嗎?
(二)群文閱讀與比較閱讀
我現在所代高二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就詩歌部分的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主題探究,如“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等;每一單元的自主賞析課文課后都多多少少涉及到比較閱讀,如鮑照的《擬行路難》后有李白的《行路難》的比較閱讀,《夢游天姥吟留別》后有李賀的《夢天》等。我在教學時除了將不同詩進行對比外,不忘站在單元教學的角度去教學,找出異同點,這是不是在群文閱讀呢?
不管怎樣,顯然群文閱讀不排斥比較閱讀。有老師認為比較閱讀是群文閱讀的一種閱讀方式,比較是就方法而言,群文是就數量和議題而言。群文閱讀既可以是上述模式的“比較閱讀”,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回答主題之下的一個問題,合起來得到完整答案”的整合式閱讀。倒也說出了二者的區(qū)別。
三、群文閱讀該怎么設置“議題”、怎么選文?
開展群文閱讀,議題的選擇很重要。
就古詩閱讀來說,可以從創(chuàng)作背景、詩詞內容、語言、技巧等方面選擇議題。如以創(chuàng)作背景為議題,同為烏臺詩案后的作品,《赤壁懷古》與《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從求同思維找人生遭受打擊后的心理狀態(tài);《赤壁懷古》與《定風波》從求異思維找“突圍”后的成長成熟。
再如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其六)與李白的《行路難》,既有同一詩人的不同詩作,也有不同詩人在面對人生困境時,由于時代背景不同做出的不同人生抉擇。
由此是不是可以這么說,議題的選擇,一方面要依據文體特征確定賞析點,作為選擇議題的抓手。詩歌如上,如小說則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塑造、情節(jié)敘述技巧、環(huán)境選取、主題設置、創(chuàng)作流派等方面確定;另一方面,要依據學段教學及單元教學的目標進行議題選擇,以期達到學生學習連貫性、階段目標達成以及舉一反三、集體建構閱讀經驗的目的。如鮑照與李白的群文閱讀,議題從單元“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出發(fā)去確定“面對人生困境的選擇為何不同”,以此也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目標達成及有效性。
選文上,要精選慎用課外選文,盡量選擇經典適宜的、難度不大、篇幅適中、風格多樣的選文,盡量避免戰(zhàn)線拉太長、浮于表面浮光掠影的閱讀,這樣是不利于集體建構閱讀習慣、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
關于群文閱讀,經過一個月多的教學實踐摸索,困惑不減反增,時常感嘆自己的教學水平,尤其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掌控能力尚需修煉?!靶坳P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謹以此文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