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群
(欽州市精神病醫(yī)院護理部,廣西 欽州 535000)
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較高的復發(fā)率和病情遷延等特點,該病的主要特征是認知行為和情緒功能出現障礙,造成精神活動不協調,行為、思維以及情感等方面產生障礙等情況[1]。大多數患者及家屬會喪失治療信心,且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和反復發(fā)作情況,影響治療效果,導致社會功能缺損,生活質量明顯下降[2]。因此,為了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用藥物的依從性,幫助他們正確并理性地看待疾病,本文選取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136例處于康復期中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索合理情緒療法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患者中的影響。見下文。
選擇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13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13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8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3:35),平均年齡(32.78±10.82)歲,平均病程(9.22±6.2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6.90±3.92)年。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5:33),平均年齡(32.25±11.11)歲,平均病程(9.9 8±7.1 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31±3.65)年。對比2組患者上述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值,結果無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的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②所有研究對象及監(jiān)護人均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的全過程。③發(fā)病次數1~3次,能進行有效的溝通,智力正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人格障礙。②小學以下文化。③智力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每天做好疾病的觀察以外,根據醫(yī)囑和病情做好一般治療護理和康復訓練,開展健康教育、工娛治療、做好心理護理等。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結合每周2次的合理情緒療法,具體過程共分四個階段:①心理診斷階段:主要了解患者所關心的問題和情緒反應,以制定治療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情緒狀態(tài)。依據“ABC理論”分析和診斷患者的問題,同時運用積極關注、共情、溫暖、尊重等態(tài)度,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尋找出問題,使其接受該理論,并解釋自己的問題。②領悟階段:使患者認識到造成情緒障礙的不合理信念或信念的不合理性,幫助患者找到不合理信念,更深層次的領悟到自己的情緒問題,需要自己負責。③溝通階段:主要是同患者對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以消除其不合理信念。通過放棄或修正原有的觀念,代之合理信念,從而減輕或消除該癥狀。④再教育階段:即鞏固心理治療的成果,并進一步消除其他的不合理信念,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恢復健康的情緒。為此制定幾個目標:自我關懷、自我接納自身的不足與優(yōu)點、對人寬容。每周進行兩次,每次45 min。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3周對患者進行SCL-90癥狀自評量表評定和干預后6周對患者進行服藥依從性評定。①SCL-90各因子評分[3]:主要包括偏執(zhí)、恐怖、敵對、焦慮、抑郁、強迫、軀體化、精神病性、人際關系等9個因子,共90個項目,采用5級法評定每個項目(1:沒有、2:很輕、3:中等、4:偏重、5:嚴重),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明顯。②服藥依從性:由2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2組患者治療后的服藥依從性加以判定,可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
通過SPSS22.0版本的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器進行測算,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n(%)]采用卡方值檢驗。差異顯著,P<0.05。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SCL-90評分比較,P>0.05;干預后3周,除了偏執(zhí)、精神病性因子之外,觀察組的其余各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干預后6周,觀察組的服藥依從性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對比2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3周的SCL-90各因子評分(±s,分)
表1 對比2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3周的SCL-90各因子評分(±s,分)
?
表2 對比2組患者干預后6周的服藥依從性 [n(%)]
臨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無根治方法,該病病種較為特殊,多半選擇隱瞞或逃避,因受到傳統(tǒng)觀念和精神疾病的認知影響,極度缺乏精神分裂癥的疾病認識,加之藥物副作用的影響,從而導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低,且復發(fā)率較高,對患者的精神癥狀和社會功能造成逐漸衰退現象[4]。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遵醫(yī)囑行為均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治療效果??咕穹至寻Y藥物不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社會功能與治療依從性。但有研究發(fā)現,約有一半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出院后停止用藥[5]??梢?,服藥依從性差也成為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大難題,導致了疾病復發(fā),停藥后的復發(fā)危險性明顯增加。尤其在疾病發(fā)作期間,不服藥會引起潛在的危險。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提高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非常關鍵。為了提高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臨床除了常規(guī)藥物治療外,還需在當今治療中重視心理治療。心理健康狀況也是臨床對處于康復期中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不良心理傾向和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增加疾病的發(fā)作次數[6-7]。
合理情緒療法是認知心理學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分析和思辨問題,使患者的非理性觀念有所改變,以此解決行為和情緒上的問題[8]。本文通過對觀察組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應用合理情緒療法進行干預,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進一步消除患者因不合理信念所致的不良情緒,保持樂觀心態(tài)面對生活[9]。結果顯示干預后3周,除了偏執(zhí)、精神病性因子之外,觀察組的其余各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另外合理情緒療法通過四個階段,讓患者領悟到自己的情緒問題,有了合理信念,學會了自我接納,明白了用藥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治療依從性,所以本研究結果顯示了干預后6周,觀察組的服藥依從性好于對照組(P<0.05),這與馬海利[10]學者在《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方式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一文中指出“觀察組用藥依從性(90.00%)好于對照組(65.00%),P<0.05”結果基本相似,都說明了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提示通過合理情緒療法使患者精神病性癥狀改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等各項指標平均分在2.0以下,有效地幫助患者糾正不正確認知,使患者能更好地回歸家庭,適應社會[11]??梢姾侠砬榫w療法不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不良情緒,還可以使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得到提高,能正確理性地看待疾病[12]。
總而言之,合理情緒療法應用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處于康復期中可以幫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緒,消除不合理信念,接受自己的不足,保持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從而提高服藥依從性,做到積極治療,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