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從桂
司馬遷的一生是坎坷的、不幸的,但正是這種不幸,釀就了其人生猶如鳳凰涅槃般的蛻變。困厄的政治遭遇、慘痛的身體傷害、沉痛的精神折磨,讓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情的冷漠,認(rèn)識到政治的無情,體悟到封建帝制的冷酷。這些為他完成巨著《史記》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提供了深刻的思想認(rèn)識和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司馬遷在人生最低谷時,沒有氣餒,沒有放棄,沒有認(rèn)命,他用堅強的性格、堅韌的精神戰(zhàn)勝了困難,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忍辱負(fù)重,最終圓滿地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記》。司馬遷不僅用自己的一生詮釋天命之余,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表現(xiàn)出其對天命的反抗。而其創(chuàng)作的《史記》,也借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詮釋他的人生價值取向、生命的哲學(xué),借一個個朝代的興衰成敗表達他對歷史發(fā)展的認(rèn)識和沉思,借一個個悲喜劇來展現(xiàn)其對封建天命、君權(quán)神授的理性思索和質(zhì)疑。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下,司馬遷的獨特的“天人”思想
司馬遷身處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強化其思想統(tǒng)治,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董仲舒同時提出了“天人感應(yīng)”“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其把天象和政治結(jié)合,為“君權(quán)神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也為皇帝之詔即為天之意提供了可能,從此,中國走上了皇帝專制的強權(quán)社會。
司馬遷師從董仲舒,而又身處封建強權(quán)社會,所以思想中也有“天人感應(yīng)”的痕跡,如其《史記》《外戚世家》中的竇太后,本為呂后婢女,被賜于代王,并生下兩個男孩兒,后代王為帝,其升為皇后,后其子幸立為太子,她成功坐上了太后的寶座。她的一生何其幸運,但司馬遷并沒有對其“天幸”的命運進行詮釋。可見,司馬遷對于天命的思想,并不拘泥于此。在他的“天人”思想中,不僅僅強調(diào)“天”,還重視“人”。如其在《報任安書》中提到“究天人之際”,可以分析得知司馬遷已經(jīng)認(rèn)識到“天”“人”關(guān)系不能只和著統(tǒng)治思想,他試著將“天”與“人”的關(guān)系進行新的探究,并有了新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從其《史記》中諸多人物命運的走向中,也可以看到他將“天”“人”分開來寫,他一方面強調(diào)天道,但另一方面也重視人為。如其《天官書》:“國君強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背浞挚隙颂煲馀c統(tǒng)治者的修政、修德有關(guān),國之興衰亦與此有關(guān),可見其在“天”“人”關(guān)系中,更強調(diào)“人”的作用。又如《高祖本紀(jì)》中,司馬遷賦予劉邦“君權(quán)神授”的角色。劉邦母親因蛟龍于身,而有身孕,生了他;其醉臥,其上常有龍;赤帝斬白龍;等等?!妒酚洝分卸嗵帍娬{(diào)了劉邦的天命之身,他是真龍?zhí)熳?,是天命,但是更強調(diào)人事。司馬遷借劉邦論得天下之道說明了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強調(diào)了人事,而不是天命,也總結(jié)了劉邦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司馬遷借劉邦之口,說明其得天下的原因是信任和重用了張良、蕭何、韓信等棟梁之材,強調(diào)了劉邦得到天下是因為他知人善任、重用人才。由此可見,司馬遷對“天人”思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其在說天道,但更重視人為。
二、司馬遷一直與天命作斗爭
司馬遷的命運是大起大落的,是坎坷不平的。他年輕時,可以說是意氣風(fēng)發(fā),卻因李陵事件而被處以宮刑,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他的人生由此進入了面對命運不公,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力和高遠的理想一直與天命作斗爭的時期。
《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酣暢淋漓地表達了其因李陵事件遭遇宮刑的悲憤情感,“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對于司馬遷來說,受以宮刑,是人生的奇恥大辱,面對如此的恥辱,司馬遷是否認(rèn)命呢?《報任安書》:“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苯?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司馬遷終于決定站起來,頑強地同命運作斗爭,他樹立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遠大的理想,并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高質(zhì)量地完成了宏偉的著作《史記》,出色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偉大使命。
三、《史記》中滲透著其對天命思想的質(zhì)疑
李陵事件,從客觀上說,司馬遷并無過錯,相反,其說辭還有客觀公正的成分,但因為說辭不合時宜,而遭遇死刑,后施以宮刑。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突兀的、毫無道理的,而這是命運嗎?這命運的造成者只不過一個皇帝而已,而皇帝被奉為天子,其代表天意,可是真的代表著天意還是打著天意的幌子以個人的喜惡斷事,就很難說清了。所以,身遭宮刑令司馬遷更加深刻地認(rèn)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專斷、封建王朝內(nèi)在的殘酷,以及封建統(tǒng)治者的冷酷,這也促使他要借歷史人物將自己的困惑、反思、矛盾展現(xiàn)出來。
(一)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質(zhì)疑
《伯夷列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從其思想理論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天道思想、天命思想是有很大的疑惑的,甚至有對天道思想的不認(rèn)同。這樣的質(zhì)疑和不認(rèn)同,在其《史記》中許多人物身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
《史記》中的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一心為國為民,卻遭疏遠、流放,乃至自沉汨羅而死;孔子周游列國,只為游說儒家學(xué)派思想,而無個人私心,可路途之中,險象環(huán)生,終理想破滅而歸魯;韓信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平定項羽,為劉邦爭得了半壁江山,卻落得一個被誅鐘樓的悲慘結(jié)局;蒙恬抵御北方匈奴,給秦創(chuàng)造了一個穩(wěn)固的大后方,一代功臣卻死于趙高等小人的政治陰謀,說之令人悲嘆;晁錯心懷天下,本著舍小家保大家的政治立場,勸諫削藩,最后被當(dāng)成政治工具腰斬于世,其結(jié)局與其坦蕩無私實難相稱……
《史記》中,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對社會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為朝廷的穩(wěn)固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歷史并沒有因為他們的豐功偉績而庇護他們,他們中很多人都成了天命下的犧牲品。
(二)不屈從天命,盡在人事、人為
《史記》中許多身處命運泥潭的人,他們并沒有屈從天命,而是同天命展開斗爭,用人事戰(zhàn)勝了天命;也有些人,他們因為人事、人為,將自己的優(yōu)勢耗費殆盡,落得身死人手的悲劇。韓信受胯下之辱才有了后來的歷史功勛;伍子胥隱忍茍活,甚至討飯度日,終于尋得機會,為家人報仇雪恨;季布一路逃避劉邦的追殺,不惜賣身為奴,可正是憑借著自己能屈能伸的毅力,終于雨過天晴,被拜為郎中;范雎遭魏相笞擊幾近殘廢,而且遭人掃尿于身,但仍裝死得脫,逃至秦國,后官至國相……
《項羽本紀(jì)》中對項羽兵敗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司馬遷對“天命”和人事關(guān)系的看法。項羽在兵敗垓下時曰:“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薄疤熘鑫?,我何渡為?!表椨饘⒆约菏w因于命運,而司馬遷顯然不這么認(rèn)為,他更強調(diào)項羽滅亡是人為之舉,其評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在司馬遷對項羽失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并不相信所謂的天命,而更重視人事、人為。
又如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擊匈奴、陰山筑趙長城、吞并中山國等,可謂一代英主,可晚年卻在處理家事時犯糊涂,廢長立幼,最后被活活餓死,其不明智的行為也使得其兩個兒子內(nèi)訌,最終導(dǎo)致趙國走向衰敗??梢娙耸碌闹匾?。
總之,司馬遷的人生命運的悲劇使他更深刻地認(rèn)識了封建制度的專制以及封建統(tǒng)治者的冷酷,他用不向命運低頭的堅韌精神,完成了名著《史記》,身體力行了對天命的抗?fàn)?,同時,在《史記》中,他通過許多歷史人物的描寫,向世人展示了天道未必與人善,在困厄之中要重人事,而不能屈服于天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