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舟
老技術重裝上陣
激光全息防偽技術曾經是防偽界的寵兒,我們在很多商品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也成為“正品”和“真貨”的象征。但是,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越來越低廉、被仿制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激光全息防偽技術也逐漸走向沒落。
落后就要被淘汰。重新振作,沒點新本事可不行。這不,激光全息防偽技術就找了個幫手——納米技術。
通過納米技術,我們能制作一個納米級的激光全息防偽標簽,上面儲存著豐富的光學信息。當我們用肉眼在自然光下觀察時,看到的內容與普通激光全息防偽標簽沒有多大差別;如果借助光學儀器觀察,圖像的色彩會變得鮮艷起來,甚至會呈現(xiàn)出隱藏著的全新畫面;如果再用上更高級的解碼裝置,我們還能從圖像中獲取事先儲存的特定信息。也就是說,一張圖,三重防偽,是不是有點兒從“青銅”進化成“王者”的味道?
信息也有“隱身術”
找來一張百元紙幣,我們能在上面看到可以變顏色的數(shù)字。這種數(shù)字可不僅僅是表面光鮮,它是用難以復制的光變油墨印制出來的,是紙幣的防偽手段之一。如果說光變油墨是靠“變色”來防偽,那么專色油墨就反其道而行之,“以不變應萬變”。
大家可別小看了顏色。肉眼之下,有些顏色看起來一模一樣,但在專業(yè)設備的“火眼金睛”下,再細微的色彩差別也能被辨別出來。專色油墨借助的就是這一點,從而巧妙地將防偽信息隱藏起來。
專色油墨采用特殊配方配置而成,如果不知道配方,幾乎是不可復制的。在商品的外包裝上,一個不起眼的標識或文字,也許就是用專色油墨印刷出來的。這些信息極易被仿冒者忽略,也就讓假貨在不知不覺中露出了馬腳。
油墨家族的故事還沒完,接下來該隱形油墨登場了。隱形油墨,即加入了紅外成分、紫外成分或特殊光譜成分的油墨。用這種油墨印刷出來的信息,肉眼是看不見的,需要用相應的紅外鑒真儀、紫外鑒真儀或特種光譜儀才能識別。你以為商品沒有防偽信息,其實防偽信息就大大方方地印在你眼前呢!
如果遇到硬幣這種無法進行印刷的物品,防偽信息也能隱身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上期介紹過,硬幣上有用來防偽的微雕,是不是已經有了一點兒“隱身”的味道?那我們再進一步,用隱性文字技術將數(shù)字或文字雕刻到圖形中。如此一來,正視硬幣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數(shù)字或文字,左視或右視時,隱藏的信息才會顯示出來。這種防偽技術對雕刻工藝要求非常高,大大增加了仿冒的成本。想要仿制?得不償失??!
信息裝進“密碼箱”
“防偽課堂”開課啦!接下來,讓我們復習一下上期介紹過的射頻識別技術(RFID):我們將商品的防偽信息儲存到標簽中;檢驗時,用相應的讀寫器將信息讀取出來;如果信息與計算機系統(tǒng)中儲存的結果相符合,商品即為真。
這項技術看起來無懈可擊,但也架不住不法分子的攻擊——他們想方設法地破解標簽中的信息,然后復制出一模一樣的標簽。如此一來,假貨也有了真的“身份證”,讓人們防不勝防。
既然RFID 技術有缺陷,那我們就對癥下藥,用更先進的技術來查漏補缺。于是,近場通信技術(簡稱NFC)應運而生。
NFC 技術的工作模式和射頻識別技術大同小異,都是通過寫入、讀取和核對來驗證信息的真假。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NFC 技術中的信息被裝在“密碼箱”里——
NFC 技術使用智能芯片來儲存動態(tài)加密信息。所謂“動態(tài)加密”,相當于將信息鎖進一個密碼箱,而且每次輸入密碼開鎖之后,密碼就會失效并自動生成全新的密碼。如此一來,破解密碼就成了徒勞。既然密碼無法破解,藏在其后的信息自然也就無法復制和偽造了。
防偽好似做蛋糕
用類似做蛋糕的方法來制作防偽標簽,想到這個主意的人,“腦洞”一定非同一般。
這項技術名叫褶皺防偽,制作工藝還挺復雜。
首先,防偽褶皺被制作在指甲蓋大小的防偽標簽上。這種防偽標簽是雙層結構,就像在蛋糕上涂了一層奶油一樣。其中,“蛋糕”是一種疏水類的有機硅物料,“奶油”是一種光響應的聚合物。然后,我們利用光刻技術,在“奶油”上刻出設計好的防偽圖案,并在光刻之后,讓“奶油蛋糕”經過熱處理和充分的冷卻。這個時候,防偽圖案上就會出現(xiàn)微米級別的褶皺。這種褶皺是隨機生成的,就像是人造指紋,每一個都獨一無二。
更厲害的是,“奶油”是光響應的聚合物,能在紅外光的照射下產生變化。我們用紅外光一照,防偽圖案上的褶皺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能通過防偽圖案上獨一無二的褶皺來判斷物品的真假,還能通過褶皺能否消失來判斷防偽圖案的真假。
這么厲害的“雙重防偽”,自然不會用在普通地方。目前,它是文物防偽的重要幫手。
盲盒也來幫幫忙
盲盒,盒中的物品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有付了錢、拆掉包裝后我們才知道自己買到的是什么。好多人享受的,就是打開盒子那一剎那的驚喜。
我們要講的,可不是盲盒怎么防偽,而是要介紹一項跟盲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防偽技術,而且它還用上了“高大上”的3D 打印技術和激光技術。
首先,我們用激光將金屬粉末熔化,然后利用3D 打印技術將熔化后的金屬打印成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實心金屬塊。為什么說“看起來”呢?因為金屬塊的內部暗藏玄機——里面有經過專門編碼的小孔結構。最后,我們需要借助特制的工具,才能將金屬塊內部暗藏的信息讀取出來。這種讀取工具也很有趣,它就像戰(zhàn)場上使用的探雷器一樣,利用電磁場的輻射在金屬塊中產生渦流,再通過感應渦流的變化來獲取金屬塊內部的信息。
你說,這樣的結構和技術,仿冒者還有下手的余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