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冒名頂替”實非本意
魯迅語錄,大概是這世上最難辨真?zhèn)蔚臇|西之一。熱衷于偽造名人名言的人們,把不知道從哪里看來的句子安插在魯迅先生頭上,有些流傳甚廣的金句看上去還頗像那么回事。據(jù)說,網(wǎng)友們?yōu)榱伺袛嗄尘湓挼降资遣皇囚斞刚f的,把北京魯迅博物館官網(wǎng)的資料檢索系統(tǒng)都弄崩潰了無數(shù)次。害得他老人家只能化身表情包,搖頭嘆息著辟謠:“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人們?yōu)榱瞬湟徊涿说臒岫?,也為了讓句子能流傳更廣、更有說服力,便借用了他們的名字,久而久之,這些話究竟是出自誰之口,越來越難以分辨。不過,這種借名人身份講故事的行為,其實早在沒有網(wǎng)絡的時代就已經(jīng)十分流行。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主角
一位天才少年去給一位闊家老夫人祝壽,當場賦詩一首。第一句說“這個老太不是人”,把在座賓客嚇得不行。只見少年大筆一揮,寫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大家這才轉(zhuǎn)驚為喜,長舒了一口氣??蓻]過多久,輪到老太太的兒子們生氣了——因為第三句是“生得兒子都做賊”。眼看少年就要被憤怒的拳頭擊倒,他卻不慌不忙寫出第四句:“偷來蟠桃獻母親。”一時間,眾人絕倒。
如果要大家猜猜這個天才少年的名字,不知道大家會猜誰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個故事里的主人公有過以下熟悉的名字:紀曉嵐、徐文長、鄭板橋、唐伯虎……
類似的故事,同樣的一首詩,明代人認為是徐文長、唐伯虎寫的,清代人卻認為是紀曉嵐、鄭板橋?qū)懙?,很多人甚至為此寫文章互相批駁,鬧得不可開交。
與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IP”“版權(quán)”不同,古代人是沒有版權(quán)或者著作權(quán)概念的。尤其是在相對通俗的小說和民間故事領(lǐng)域,常常會有偷偷改換主角,乃至直接抄襲的事情發(fā)生。到底誰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對于聽故事的我們來說,好似面對一筆糊涂賬,實在難以判斷。
扎滿故事的“箭垛”
這些“冒名頂替”別人的主角往往具有比較相似的特質(zhì),比如上面提到的四位,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子。正是因為他們的才子光環(huán)過于耀眼,歷史上、傳說中的各種“智慧故事”,才會被認為“這件事只有TA才干得出來”。于是,一個個冠以他們名字的相同故事就這樣被炮制出來了。享受同等待遇的人物還包括:被各種謀略故事神化的諸葛亮,被各種探案故事環(huán)繞的包拯,被各種美食故事包圍的乾隆……
這樣的人物,因為身上某種特質(zhì)的光芒超過一切,具有強大的吸附同類故事的能力,就好像一個箭垛(也就是靶子),吸引了四面八方射來的箭——故事,所以被學者們稱為“箭垛式的人物”。
我們熟悉的名著《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里,許多人物都是“箭垛式的人物”。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一些在小說之前就出現(xiàn)的故事,往往會被吸收運用到小說中去,成為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而在這些人物光環(huán)的籠罩下,另外一些原本不屬于他們的故事也被吸附進來,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逸聞,而那些故事里原本的主角,就這么隱沒在了“名著”的陰影里,久久不能見光。
那些被偷走了故事的人
東方朔:因為你,大家把我祖師爺?shù)拿柖纪?/p>
《西游記》中,關(guān)于孫悟空的一個經(jīng)典情節(jié)就是他在蟠桃園監(jiān)守自盜,后來還大鬧蟠桃會。從此以后,人們只要提到偷桃,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孫悟空和他的“英勇”事跡。其實,早在《西游記》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一位偷桃界的著名人物,那就是東方朔。
東方朔并不是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歷史上確有其人,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大臣。魏晉時期有一部記載漢武帝的小說《漢武故事》,里面就曾提到:
東郡送一短人,長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東方朔問,朔至,呼短人曰:“巨靈,汝何忽叛來?阿母還未?”短人不對,因指朔謂上曰:“王母種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謫來此?!?/p>
一個小矮人名字叫“巨靈”,已經(jīng)有些引人發(fā)笑了,何況這個矮人還知道東方朔的黑歷史,一下子把他偷桃的事跡抖摟出來——東方朔偷了王母三千年才熟一次的桃子,還連偷三次,所以才失去王母歡心,被貶下人間。大約同一時期的志怪小說集《博物志》中,更是讓王母下凡與漢武帝相遇,在一起吃仙桃的時候,直接點出在旁邊偷窺的東方朔曾經(jīng)偷過自己的桃子。
東方朔還在《西游記》里打過醬油,當時孫悟空推倒人參果樹,四處尋仙訪藥,來到了方丈仙山東華帝君處,正與帝君寒暄時,旁邊跑出來一個小仙,正是東方朔本人。一猴一人相見的場景,頗值得玩味:
行者見了,笑道:“這個小賊,在這里呵!帝君處沒有桃子你偷吃!”東方朔朝上進禮,答道:“老賊,你來這里怎的?我?guī)煾笡]有仙丹你偷吃?!?/p>
在這場相遇中,作者讓孫悟空叫東方朔“小賊”,東方朔反認孫悟空為“老賊”,看似給他們定了先后順序,其實也暴露出一點惡趣味。這是因為,《西游記》的故事最早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師取經(jīng)之后,而東方朔偷桃的傳說卻早在晉朝時就有了,資歷自然比孫悟空老多了。而且,東方朔不說孫悟空偷桃,反說他偷仙丹,大概也是作者知道在偷桃的“祖師爺”面前,不宜太過張揚的緣故吧。
因為歷史上的東方朔性格幽默,喜歡通過詼諧的語言和故事來勸誡皇帝,當時的人們都把他視作奇人。這樣傳奇的人物,怎么少得了故事?于是,在西漢以后,直到魏晉,江湖上都流傳著東方朔的各種故事,他也稱得上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西游記》的出現(xiàn),大家漸漸忘了東方朔,名氣更大的孫悟空拿過接力棒,成了新一任“箭垛”。偷桃也逐漸變成了他的“專利技術(shù)”,這似乎對真正的偷桃“祖師爺”有些不公平。
不過,其實在清代及至民國,還是有一些人記得東方朔的名字的。比如清代楊潮觀的雜劇《偷桃捉住東方朔》,就圍繞東方朔上天偷桃,寫了一系列神仙的故事,劇里的東方朔還義正詞嚴,說了一番“神仙才是世間大盜”的道理,可謂“振聾發(fā)聵”。著名畫家張大千、齊白石,都有和東方朔偷桃相關(guān)的畫作,可見前任“箭垛”東方朔余威猶在。
神荼與郁壘:被迫讓步的“門神”
《西游記》中有一個小故事,說唐太宗因為飽受冤魂的驚嚇,總是睡不好覺,于是讓秦瓊、尉遲恭替他把守宮門。但考慮到兩位大將夜夜守門太過辛苦,于是太宗命畫師為二人畫像,貼在門上。從此,秦瓊和尉遲恭“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正式和這個身份畫上了等號。
其實,由二位將軍擔任門神的故事民間早有流傳,而歷史上被大家當作門神的也不止這二位,包括但不限于:鐘馗、關(guān)羽、趙云、岳飛、海瑞等等??梢哉f,許多我們知道的古代名人,都曾做過門神。但秦瓊、尉遲恭后來居上,甚至成功壓過了初代門神神荼、郁壘兩位“前輩”,成為大家公認的門神,不得不說這是《西游記》的功勞。
初代的兩位門神,神荼和郁壘,可以說是資歷最老,也最具正統(tǒng)性的門神了。
《論衡·訂鬼篇》中講過一個故事:滄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枝干盤繞能達三千里,樹枝間的東北方叫鬼門,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地方。山上有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負責檢查和統(tǒng)領(lǐng)所有鬼怪。如果是作惡禍害的鬼,他們就用葦索捆起來,丟去喂老虎。于是,為了防御鬼怪,黃帝制定了一套儀式,通過在門邊放置大桃木人,在門上張貼神荼、郁壘和老虎的畫像,懸掛葦索等方式驅(qū)鬼。
可見,在黃帝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用神荼、郁壘的畫像驅(qū)鬼了,只可惜倆人兢兢業(yè)業(yè)當了這么多年門神,風頭卻被別人給搶了去。
桃木在古人看來有驅(qū)邪避鬼的功效,因此每到新年,古人都會制“桃符”來祈求平安。最早的桃符是真的用桃木雕刻的兩個牌子,上面或?qū)懮稀吧褫?、郁壘”的名字,或雕琢他們的畫像。?jù)說,在五代時期,蜀國國君孟昶在桃符上寫下了第一幅春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從此,大家也開始在桃木板上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了。桃符也就又成了“春聯(lián)”的代名詞。
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家都很熟悉,“桃符”往往也被直接解釋為“春聯(lián)”。但從記載來看,直到清代,古人仍然是要張貼門神畫像,或者掛桃木板的。那么,王安石詩中說要換的“舊符”是春聯(lián)還是門神的象征,我們就無法斷定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說的是門神,隨著《西游記》的廣為流傳,桃符上面畫著的,百姓門前貼著的,恐怕也越來越多是秦瓊和尉遲恭的形象了。